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10篇

时间:2022-02-08 03:23:40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讨论探讨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做好讨论的指导和引导。同时,课前要认真准备,课堂讨论要有效组织,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讨论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讨论;设计与组织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课堂,课堂讨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再单一地听,而是有听有说,有讲有论。学生能根据自身自主学习的体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场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设计和组织好课堂讨论,也就成为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质量

中学历史的课堂讨论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而展开的讨论,讨论命题是讨论的依据,讨论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讨论的效果。要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首先就要精心命题。命题不能随意,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主要是根据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来命题。在命题的技巧上,我的主要做法是: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当时资产阶级的反动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又矛盾的特点”,据此就可以设计如何认识资产阶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性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加强讨论题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历史与社会政治、文学艺术联系非常密切,选择讨论题时就要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把历史知识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去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如在学习近代世界史时,依据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就可以设计如何正确认识苏联经济政策的讨论题,联系我国“”运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二、课堂讨论要做好有效指导

学生的课堂讨论并不是沙龙式的开放性发言,而是围绕教学内容的一个主题的有目的的讨论。因此,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课堂讨论指导。首先,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讨论的发言准备。其次,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及时做好课堂讨论的引导和指导,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其中,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使学生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

三、要注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讨论的有效性,防止聊天式的闲谈,且不能偏离主题。要创造宽松的民主讨论环境,在讨论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热情。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讨论中要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保证学生讨论的有效性。要围绕讨论主题开展讨论。历史课堂的教学讨论,要围绕教学问题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影响,要“逼”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及时做好讨论效果评价。高中历史课堂讨论要及时做好评价,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中有价值的学习体会和观点,也要及时指出学生的片面看法。特别是学生为了一个问题发生争论时,他们会有固执的观点和看法,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和科学评价,及时指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不要固执。例如,在讨论中山装造型含义时就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山装的含义仍具有时代意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山装已经失去了时代精神。对此,教师在讨论中就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去认识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总之,高中历史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及时指导,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讨论效果。

作者:方小娟 单位:陕西省榆林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光远.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李桂霞.怎样把握课堂讨论的“火候”[J].吉林教育,2011(05).

第二篇: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然而对于未来高中历史学习来讲更是担负着面向世界各地来传播我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面向祖国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质的人才,和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所以要想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目标,就必须要运用多元史观对高中历史学习不断的进行探索。基于此,文章全面细致的就高中历史学习对于多元史观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多元史观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质量的提升进行了阐述,以此来促进我国中学学习改革的发展和全面的深入。

关键词:多元史观;高中历史学习;运用

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历史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历史还可以学到人文知识,所以历史学科的学习质量与历史课程有直接关系。历史课堂学习的质量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高中历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自我了解,实现历史课程“生命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功能意义重大。高中历史课堂学习将多元史观融入到历史课堂学习当中,不仅顺应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

1多元史观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人文学科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课程,有着非常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人文学科的学习质量在学习当中在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的基础上,也有满足历史学科自身特性的要求。教育家任鹏杰指出,确保历史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就是让学生能够认清人类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服务自己。进而为正确认识历史,指导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对以往的学习研究来讲,历史有效学习在满足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还应该按照一定的学习措施和采取较高的学习效率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以及集体精神的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得到了加强爱国意识也就自然得到了夯实,进而实现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

2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运用要点分析

2.1按多元史观构建学习框架:就人类文明史观来讲,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同时还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包含在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当中的三个文明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新教材就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编排的模块,这一模块的课标不仅需要学生对文明史的基本史实和线索进行了解,还需学生对中外文明史的重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典型的制度特点进行掌握,用历史解读现实的方式,进一步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传承过程进行梳。如今,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新教材,其学习内容都是按照文明史进行编排的;教师的学习主线也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学习开展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学习过程当中要想重点突出文明史观,就必须要对原有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细致的整合和适当的调整。

2.2以多元史观指导学生阐释历史问题: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和现象分析认识当中就应该要求学生要从新史观出发以新史观为分析依据。就文明史观来讲,文明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依据是“促进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及发展进步”,只要是对文明发展和交流历史活动起到推动作用的的活动文明史观都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反之,对文明发展及交流交往的历史事件产生制约的则给予否定评价。因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与时俱进就是现代化史观对历史事件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社会史观作为主观的一个重要标题,就社会生活窥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貌,在对历史进行探究时如果能够熟练的通过多元史对历史问题进行阐述,那么对于传统固有的历史结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修正作用了。

2.3按多元史观选择和设计练习题:由于高考试题严重的脱离了固有教材导致高考试题在教材当中很难直接找到高考试题的答案,这对于高中历史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虽然加强对高考的复习是高考的唯一途径,但是对于高三组织复习的老师一定要注意练习的方式方法,在对试题进行讲解时做到精简精炼,加强对新范式习题的研究练习,以体现史学为准,为学生应对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严把选题关,教师在高考选题上要精选能力立意,突出新材料新情境,增加新史观题型,让学生做到有效备考,轻松学习。

2.4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提高学生备考科学性: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就是史观,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产生的总的看法,是人们对民族、时代、国家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著以及高考试题来讲已经脱离了单一史观进而走向了多元史观。尤其是在历史高考复习当中,只有更新史学观念,采取多元史观对历史进行解读,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站在多元史观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另外,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用图解的方式对多元史观进行分析,在多元史观的引领下,对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与整合,从而提升高中历史学习的科学性和复习的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历史的能力,增加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解。因此作为史学观念的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学习当中的意义重大。多元史观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打开新的思路,帮助高中历史课堂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多元史观还为中学历史学习研究添加了新元素,帮助学生紧跟历史变化的发展节奏,通过多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历史的动态,增加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能力。

作者:马基清 单位:无锡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封晶晶.多元史观视域下中学历史学习的探索[D].新疆师范大学,2015.

[2]周卓.多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唐瑾.论综合运用多种史观来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有效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浦永清.基于社会史观的高中历史学习变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三篇: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育的结合

博物馆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增强对历史的感悟,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本文主要针对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育的结合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实际教学有帮助作用。历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和研究实现历史研究以及人文教育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教材是教学资源的一种,但是单靠书面信息的形式开展教学还是不够生动丰富,还需要寻找其他的资源来丰富充实教学。历史博物馆拥有文字和实物等全面的资源信息,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最佳补充源,教学资源具备直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育相结合必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一、切实参观博物馆,加强资源开发利用

除了对教材上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紫外,还应该寻找有利的课外资源,组织学生多参观一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传统教学中,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一般都集中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或是文字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了解博物馆资源,学生并没有真实的博物馆参观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利用还不是很到位。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参观,充分利用附近的博物馆资源,每个地区的历史博物馆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拥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教师要充分的加强这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让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中的实物以及文献等来切实的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对名人书画进行欣赏,各种苍劲有力的书法,栩栩如生的画作给学生带来了强大的视觉震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另外参与戏曲部分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与戏曲有关的物品,一些有价值的戏服、头饰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的物品来感受到戏曲的魅力,通过参观博物馆,学生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中国特色,有了实际的经历之后,学习起来也会更有自信,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开发博物馆资源,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利用博物馆资源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层次地拓展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热门生活中重要的获取资源信息的平台,在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更新知识储备,更加灵活的开展教学。可能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同一个博物馆包含的内容也是有限的,但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的拓展开发。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的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就能够进行参观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典型的发明,有最熟知的四大发明,另外还可以涉及一些民间发明的展示,还有就是国外的一些发明,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延伸,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在学习中国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同一时期西方的发展,在东西方不同环境背景的影响下,人类创造着怎样的奇迹。另外涉及一些民间发明,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三、开展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很少涉及教学实践活动,这使得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受到了限制,单纯的文字教学会让学生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来进行历史学习,使教材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通过参观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博物馆人员的专业讲解来更加清晰的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知识。在讲解历史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博物馆当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考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了解抗战背后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到博物馆中去,寻找“有故事”的历史文物,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会对每一件物品都认真的观察和研究,认真地听博物馆教育员的讲解,例如看到“草鞋”的时候,会自己想象这件物品背后的故事,然后通过询问和了解来进行验证,和教材上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一边参观一边自主学习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对于博物馆中的每一件细小的物品都会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历史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潘云娟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四篇:高中历史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历史课堂上开始采用探究合作模式进行教学。高中历史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历史独有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合作;创新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做出优化和改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合作探究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对探究合作教学做出合理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1巧妙选择话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教材中大多以年限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主,部分学生觉得历史内容枯燥无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精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地选择历史话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历史学习。教师在选取话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得到提升。话题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散。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教材当中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探究话题时要结合历史教材,从课本出发,以教学大纲中的学习目标为主,促使学生展开高效的探究。例如,在教学“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策提出的原因以及意义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究,让学生对历史内容有独特的见解。为了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历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背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比方说:在苏联内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这些探究话题,既紧密联系了历史教材当中的内容,还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的历史成绩做进一步的提高。

2进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探究合作教学时,进行小组探究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养成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同时学生还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思维。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学会怎样倾听和尊重他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进行“开辟新航路”的教学时,关于“新航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的教学任务让小组之间进行探究:(1)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自护在探究,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表达。(2)其次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回答:地理大发现对西欧有怎样的影响?(3)最后让全班的学生进行讨论:地理大发现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文明以及世界市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小组之间的成员发挥出自己不同的优势,有的学生擅长表达可以担当小组发言人;有的学生掌握的历史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对教师提出的内容积极思考;有的学生敢于质疑,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小组当中存在的问题。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既发挥了每个成员的特长也让每位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得小组成员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提升。在小组发言时,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评选“最佳发言”的人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发言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得到活跃,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学生灵活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活跃学生历史思维

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的发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活跃。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历史想法。有的学生在发言时,不是偏离主题就是不能运用历史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教师应想办法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学生发言完毕后勇于指出发言者的错误和自己的疑问,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生学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让学生观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像,在观看完影像后鼓励学生思考:德国为什么不先进攻苏联而先进行英法?美国投放原子弹有必要吗?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为什么选在诺曼底?学生可以先自己进行考虑,学生自己考虑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公开讨论,让成员之间的思想得到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为了激励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踊跃发言,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发言的重视,提升学生发言的热情让学生敢于发言,将自己的历史见解表达出来,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对历史知识进行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开展探究合作教学有大的帮助,学生只有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起到活跃学生历史思维的作用。高中历史课堂中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让高中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思维生的碰撞,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

作者:琪布日 单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房恒如.教师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15,(7):88

第五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

一、史料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际应用探索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已经对每个章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均已经给予了明确的标明。而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序言、总结和课后练习所涉及的史料文献均带有较强的典型性、启发性与深刻性。而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历史教材的教学工作,则需要教师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史学文献记载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课本上所讲述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务必需要做好对文献的通读和理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将课后思考题目与史料文献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书本所涉及的难点进行逐一攻破。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中走出来,通过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简单阅读法,来提高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水平与能力。例如,在对1900年中国清朝末期,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山东农民、中国基督教徒、清朝军队所引发起的“义和团运动”这个历史事件进行授课的时候,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通过教师将反清复明与灭洋运动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但没有对这段历史事件进行预习的学生就会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将排外和复清作为一种障眼法。而史料教学法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次历史事件的文献记载中,“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寒战,英吉俄罗势萧然”这段记载,来为学生分析义和团口号中提到的“扶清灭洋”中的“洋”,指的是外国侵略者外还包括涉洋事务。通过这样的文献解析,可以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一切历史观点的得出,必须有相应的历史文献作为基础依据。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学家的视野来推到历史事件研究过程,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实事求是的理念。

二、史料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反思

(一)通过史料分析来提升学生归纳、总结历史事件意义的能力

利用史料教学来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授课,能够让学生在对所学历史事件及观点进行深度剖析时,对一些课本上的内容不够详实的知识点及历史事件进行延伸。特别是针对一些历史战争的讲解,应该大量引入史料教学法来进行。例如,传统高中历史课堂,在对鸦片战争进行分析的时候,通常教师会请一名学生来朗读书本上所写的国外、国内背景,随后教师便根据在参考书上摘抄的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分析,来让学生在笔记上记下题目为“结合鸦片战争来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就会挨打”的简答题,并千人一面的记录下标准答案已被课后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虽然能够在高考或者其他考试中将这道题进行完整的回答,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此时,如果将史料教学法引入课堂,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引导学生如何去对国内、国外著名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一套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文献记载,其中包括鸦片战争时期民不聊生的照片、文物图片、马克思关于《鸦片贸易》的片段和相关视频等,并在上一节课对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让他们自行寻找一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在正式授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引导整理一系类文献,形成推演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会随着学生对史料的认知,来逐渐形成“文明与非文明”“正义与非正义”思想上的交错与统一。

(二)通过适当的活动方式来发挥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授课中的作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实践中,历史教师必须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来整理、选择文献,通过思考如何正确运用历料教学来带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保证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与探索手段的提升与开发。在实际授课中,高中历史教师要遵循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并用的原则,来选取恰当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方式的开展,是以对史料进行探索开始的,教师切不可为了单纯的迎合教育革新需要,盲目的为学生制造一些与历史课堂实际需要并不符合的“历史课程活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以教师讲授世界三大发明对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先通过对罗盘、炸药、印刷术的相关制作工具模型来开展活动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三种产物的直观感觉,来了解它们的作用,并通过对教师准备的史料文献和视频来与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比较。例如,火药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发明应用,主要是用来制作弹药来抵御外来侵略者或者进行扩张之用,而在中国则是用来制作鞭炮用以膜拜神灵;指南针在国外主要用于航海探索,而中国则是过多的用来进行风水方位的探测及预测……通过这些对比,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同样的发明在不同国度的应用范围,来得出中国为什么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被西方一些国家逐渐落下的结论。

(三)以史料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历史的研究与探索,需要以史料的运用和学习为主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定历史材料、文献的选择。但很多史料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这对相当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水品较低的学生而言是一种“煎熬”,甚至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候还会对文言文资料产生误读。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的阅读要进行有效引导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的阅读知识作为学好历史学的基础,通过原汁原味的阅读来读懂史料中所传递出的深刻含义,并最终得到自己的看法和论据。

(四)通过有趣的史料教学来激发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结合课程设定来选择有趣的文献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侧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以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作为历史教学设计的导向和利器。例如,在讲到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青铜器、瓷器、故宫博物院的电子展馆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也可以为学生先讲述一个有关故宫建筑的有趣传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将古代手工业产物与世博会的先进工业品进行图片对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界和小组讨论形式,来发现二者各自具有什么特点和差异。相信这种趣味性的史料教学法在导入串联历史相关性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带来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模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的误区

首先,要注意史料运用的时候不能仅仅为了迎合教改要求,而是要寻找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的文献加以应用;其次,不能将史料教学仅仅的当成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要在兴趣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学会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最后,要通过不断提升历史专业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同时,保证史料运用的正确与多样性。

四、结语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史料教学法导入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说,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学习、自主思考的大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很容易保证课堂授课质量与授课成果。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紧跟新课标引领,通过对历史资料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和思考,来革新授课方式,为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贡献力量。

作者:王艳红 单位:河北栾城中学

参考文献:

[1]陆晓敏.史料研究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中教育,2013,(07).

[2]程刚,徐美慧.史料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及具体应用[J].天津学报,2015,(12).

[3]王赫然,徐梅丽.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法的应用[J].职业圈,2014,(03)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作用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的改革,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面对此项问题,为丰富历史课堂,可将历史图片应用其中,将其作为直观性、价值性的素材与教学资源,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历史图片的作用与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为将历史图片的作用与价值发挥极致,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重要作用分析

借助历史图片,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能转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单一学习方式,借助历史图片便于学生理解与观察,进而更好的吸收历史知识点。若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产生历史学习的动机。利用历史图片能及时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形象等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能透过图片领悟人物风采,还可实现历史教材的具体化,可大大降低历史学习的难度。借助历史图片,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历史图片具有真实、形象与具体化等多种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感知力,进而可启发学生思维。应用历史图片时,能增强学生的分析力、概括力、联想力与思维能力。借助历史图片能及时填补历史教材中所存在的空白。一般来讲,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较少,教材内容过于精简,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被忽略,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把握。而历史图片的应用,能及时将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再加之教师的讲授,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历史图片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教师通过解读与讲授将图片的空白予以补足,能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借助历史图片,重现历史故事

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利用好历史图片,以图片为载体能实现对历史故事的重现,设置历史故事情境,能充分调动高中生对历史事件学习的兴趣与胃口,便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教师应具备足够的历史教学意识,巧妙的运用历史教材,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应先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基本的讲述,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概括,此时,教师可将相对应的历史图片进行展示,与历史故事相匹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专题“宋明理学”时,涉及到两宋交接的内容时,教师可列举岳飞的故事,为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信息,将历史图片渗透其中,在图片的条件下为学生讲述岳飞传的真实故事情节。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点与思想元素,了解岳飞生活的年代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评判,利于实现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对学生历史知识点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二)结合学生兴趣,选择历史图片呈现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为发挥更大的价值意义,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心里诉求与兴趣爱好,精心选择合适的历史图片与图片呈现方式[3],以求达到更好的历史教学效果。现阶段,高中生对电子设备、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且生活中时刻伴随左右,教师应投其所好,在应用历史图片时,以电子的形式进行呈现,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图片的动态化呈现,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之现代历史剧、历史小说普及,深受学生的喜爱,以此为突破口来应用历史图片,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时,为了便于学生对整个辛亥革命的发展情况进行把握,教师可将电影《辛亥革命》的照片进行展示,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历史人物、革命成果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便于学生理解,也能及时吸引学生的兴趣,借助多媒体平台对相关的历史真实照片进行展览,会让整个课堂根据历史感,进而引发学生与教师的共鸣。

(三)融入趣味性元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应用历史图片时,还要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元素,通过趣味性的展示,能让学生放松,且能保持身心愉快,在此种状态下对知识点的吸收能力更强,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将“虎门销烟”、“辛亥革命”、“”、“马关条约”等历史图片进行呈现,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利于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把握,充分发挥出历史图片的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转变以往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好历史图片,借助图片更为直观、真实的再现历史,能增强说服力,也利于学生理解历史、铭记历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可借助多媒体平台来进行展示,也可将其渗透到情境之中,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作者:孙盘虎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东沟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希宾.探究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6,10.

[2]杨碧琼.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起到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3]卢娅.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J].亚太教育,2015,28.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实践证明,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恰当地处理“教”与“学”二者的关系,而“教”与“学”空间的掌控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为此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对于历史知识来说,很多内容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已了解和熟悉,那么教师对相关内容就可以简单介绍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抑或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多花点精力,让学生牢固掌握。高中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和学情,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思维,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比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时,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鸦片战争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导出中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齐全,讲授内容也面面俱到,但是实际结果却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掌握的知识点非常有限,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予他们的启迪。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学情出发,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电影是由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鸦片战争》,先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依据高中历史教材,紧扣高中知识点,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把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知识的讲授,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给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当然,学生的学了知识的习得之外,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学过程也要呈现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做到分层授课,因材施教。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学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前提。例如,在教学美国的外交政策知识点时,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全面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一一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但是不能理解,自然无法运用知识,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再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也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清晰明了地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高中历史来说,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握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此外,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引导学生积累学法,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给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与此同时,教师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最后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高中历史课堂分为“教”“学”两部分,在整个活动中都需尊重学情,紧扣教材,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小娟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八篇: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方式研究

对话教学有助于良好的整体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够给师生间的交互与问题探讨提供更宽泛的空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给对话式教学提供更大的平台与空间,要多和学生展开有效的问题交流与探讨,并且鼓励学生间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效的对话可以迅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氛围以及探究的主题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大家对于所学内容的领会,是对于知识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强化。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对话氛围

对话教学融入课堂可以有各种展开形式,首先,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整体对话氛围,让学生产生对话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对话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状态,师生间可以就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主题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一同进行分析与讨论。这些都是常见且非常有效的对话教学的展开形式。在进行师生对话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构建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积极表达与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让大家对于问题的讨论能够更为深入。教师要处理好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时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是提问者,可以是启发者,同时,也应当是学生思维产生偏差时的引导者。教师要透过和学生的问题讨论将一些知识要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中能够领会到相应的内容,吸收具体的知识点,这才是对话教学展开的预期。比如,在讲述《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一单元中《音乐与影视艺术》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熟悉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懂得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影视及音乐作品,形成轻松愉快的对话环境,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该音乐后,谈谈你听后的感受;你觉得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这些音乐和视频是为了表达怎样的主旨?教师可以听听学生的一些观点,也可以和学生进行相应的讨论,在讨论中渗透对于学生的有效启发。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师生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有效的教学安排中学生会更深入地领会涉及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充分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内涵与主题表达。

二、以情境为依托展开对话教学

在进行对话式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透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出话题,给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一些好的激发效用。很多时候在和学生间就具体的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前,很有必要首先将学生引入到探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进入讨论主题的相应背景中,在有效的依托下来引发学生的思维。对于那些学生不太熟悉,以及学生未能经历过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透过引入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的形式来创设对话教学的氛围,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形成更好的对话基调。这会让学生在对话时思维更加灵活,在这种良好的整体氛围下学生也能够受到明显的启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有更多精彩的观点的表达与陈述。比如,在讲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一单元中的时期的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紧张的氛围,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教学工具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整体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图片,看到一些有志青年、知识分子,无辜被抓,甚至被冤死,以此激起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与理性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然后根据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有效的师生交流与对话中了解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看法,感知学生对于我国政治建设的思考。教师可以在对话中逐层深入的和学生就一些具体问题展开探讨,过程中渗透对于学生价值体系构建的引导,让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得到增强,体现出对话教学的积极功效。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渗透对话教学

可以融入对话教学的素材非常丰富,教师不仅可以以课本内容为出发点,也可以将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在对话中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以生活为切入点展开的对话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有更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找到很多想要分享的素材,大家也可以在对话中就自己的一些疑惑或者困惑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个时候对话教学的功效则有所延伸,对话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于课堂教学主题的有效探讨,学生也可以在对话中交流与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让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知能力更强,这也是历史课堂上应当实践的一个教学目标。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中《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到父母、爷爷奶奶那一时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对比我们现代社会谈谈交通方式的进步,进而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明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和自己的家人有了对话的机会,课堂上学生间可以再一次就自己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探讨。对话在维度上更加宽泛,学生能够从对话中获取的素材和知识范畴也更丰富。教师要让对话教学在维度上不断拓宽,并且要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对于讨论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挖掘与剖析,这样才能够揭示问题后涵盖的主题,充分体现出对话教学的教学辅助效果。

作者:冯静婷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1]王遇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4年34期[2]王书香.浅析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5年01期

[3]孙芳.浅析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时代2014年17期[4]黄照莉.高中历史教育中史料的应用解析[J].高考(综合版)2015年07期

[5]周秀蓉.高中历史学习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5年44期构建高效有序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方式

第九篇:高中历史做题有效策略探究

通常情况下,我们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完全凭借死记硬背的方法,至于其真正的意义,并非真正了解,在习题的解答上,缺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并非真正的凸显出来,对此,笔者根据一些学习经验,对历史做题方法进行总结。

一、传统高中历史做题的不足与缺陷

(一)审题缺少仔细

受传统学习的影响,我们在解答问题时,缺乏多样化的解题思维,掌握的知识点并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进行解题时,通常对问题只读一遍,缺少对问题的审察,因而出现分数较低的情况。其实,无论是一些基础性的习题或是拓展性的习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审题,避免答非所问的情况发生,从而丢失分数。

(二)缺乏规范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解题时,答案的书写缺乏规范,思路混乱,进而显得整体回答缺乏中心思想。对于这样的情况,首先,希望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对我们的答题格式严格要求,养成一个正确的书写习惯。而我们学生所要做的是:配合老师教学,并且要学会能够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格式规划,一个工整的解题格式,在教师评分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在解答习题时,缺少问题总结,有些历史问题,通常能够在材料中解答,但需要我们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概括,有时,我们则会直接根据材料,照搬不动的抄写,未分点进行解答,时常出现:当回答完第一部分问题时,卷纸已经写满答案。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我们要对材料进行适当的总结,提取关键词,注意思维模式,有理有据的解答,尽量做到教师在进行评分时,能够一望而知,进而得到更高的分数。

(三)受思维模式限制

有时,我们在做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笔者根据学习心得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受书本的限制,当读完问题时,我们很难想象到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而使思维模式受到限制,进而影响答题效果,有时对于一道问题,我们毫无思绪,就会随意答题,想到什么答什么,而出现答案跑题。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多阅读一些历史书籍,增加知识视野,或是反复巩固课本知识,加深记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结合知识点回答问题。

(四)缺少多样性的答题技巧

在进行历史习题解答时,我们受思维模式的限制,而使答题思维较为单一,缺少多样性的回答。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学会提取关键点,再根据教材内容,掌握问题的本意,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增加做题效率,当能够提取关键点时,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不会受到限制,从而能够多角度的作答。另一方面,也希望教师能够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引导、激发,例如在解答一些社会变革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对问题多角度的回答,根据材料的时间、地点进行推理,延伸出问题以外的知识点,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有显著的效果,使我们的学习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二、分析历史材料题

(一)审题

当我们在做历史材料题时,首先,要进行审题,换句话说,我们要了解材料中的问题,大问题中是否包含小问题,捋清解答思路,了解问题目的,在材料中是否体现。例如根据材料找出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或是材料中,中国古代教育的体现有哪些?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找出问题的核心,通常情况下,在材料题中,第一个问题会以“结合材料”或是“文中”进行提问,其实这样的问题,也是在暗示答案在材料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该核心问题:中国教育,而在文中找到答案,接下来,进行归纳,总结答案。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主要考察我们的理解能力。通过审题,我们进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自己应有的计划,给自己定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

(二)读题

所谓“读题”是指:将材料反复阅读,每个材料至少二遍。当我们看到材料时,首先阅读材料,是为了了解材料的中心。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踏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通过这道题目,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掌握到所要考察的问题,进而确定回答方向。“先进的中国人民,开始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踏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了解,问题是围绕“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而进行提问。当了解问题后,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文摘来源等信息,根据所学,在脑海中快速回忆关于现代化发展的知识点。

(三)材料题中最后问题的回答

材料题通常分为2-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通常是文中所给答案,但在解答最后环节的问题时,则需要我们对课外知识的延伸,笔者通常会将问题进行分点解答,笔者通常书写格式为①②③。第一点,我们要对问题的意义、作用进行说明,这样一来,既便于教师审核,又使解题思路更加明朗,在语言的使用上,我们要利用课本中的描写,进行关键词提取。第二点,结合所学,对问题进行延伸,但要注意思路清晰,第三点,表达自身观点。总而言之,在解答高中历史习题时,笔者认为,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观点,想要获得高分,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运用,此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掌握历史线索,深入研究一些历史规律的知识,增加自身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王嘉新 单位:保定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唐良兵.高中历史做题的有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6,(63)

[2]李倩.略谈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3,(29)

[3]边国权.高中历史学生阅读指导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0)

第十篇: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实践研究

历史是高中生接受人文教育,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学科。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效率,除了帮助高中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之外,还可以让他们了解我国重大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历史的重大影响等。在高中历史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使其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个人探究与小组合作为基础,学生自主完成对历史教材的解读。这不仅可以让高中生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从创建探究性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性活动以及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讨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现探究性教学的做法。

1创建探究性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下,老师总是照本宣科的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陈列出来,按部就班的进行阐述,学生只能不停的以记笔记、背诵等机械方式来学习历史,这就使得很多高中生逐步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现代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可“面面俱到”的照顾所有的学生,而是以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要想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探究情境中受到影响,诱发他们产生探究动机。在“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教学中,我收集了一些报纸,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读报纸、听广播,体会旧时人们是如何传播信息的。然后,我让学生们讲述他们所熟悉的传媒方式。学生们说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新闻、浏览网页新闻等,获取信息。这个历史课堂极大的激发了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其对本课的历史知识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2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是探究教学法的重中之重,这是探究教学法能否发挥其教育作用的关键环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选择合理的探究内容,掌控探究活动的节奏与秩序,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从而保证整个探究教学能够正常运行。首先,教师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历史问题,以问题来促进探究教学活动。其次,学生需要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再次,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在开展“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教学活动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学生们请思考,传媒方式的变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电子信息是否能够取代纸质信息?”很多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直接回答:“电子信息可以取代纸质信息,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人看报纸、杂志等。”我并未对这个回答作出解释,而是让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这几种传媒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以“电子传媒取代纸质传媒”为主题的演讲对赛,让学生自由分为两组,一方持“赞成”观点,一方持“反对”观点。学生们需要收集、分析、整合资料,充实本方观点。我们常说,“理不辨不明”,学生们在这个比赛中,通过与对方辩论,聆听同组成员的见解,完善了自己的思路,从而探究出“大众传媒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

高中生由于认知水平、过往经验、个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老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计划,从而让学生分层次、分步骤的获得历史探究能力。这个教学环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使每个高中生都能够树立自信心,这可以使他们在探究历史知识时,更加有热情。在《大众传媒的变迁》中,我让一些喜欢读报纸的学生,主攻与报刊业发展相关的史实;让对互联网感兴趣的学生主攻收集与其相关的资料;让对历史课堂没有兴趣的学生,观看他们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分析影视业的发展。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继承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历史知识。教师要为高中生创设历史探究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探究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参与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活动,以合理的历史问题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活动,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效率;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重塑历史自信心,获得历史发展。

作者:张园园 单位: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珍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3.

[2]王玥.历史素养下高中历史“探究性课堂”思考———以《抗日战争》为例探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新校园:上旬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