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
时间:2022-11-03 09:29:31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对针对文字类型的史料的特点、选用及解读做以分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文字史料;特点;选用;解读
史料的运用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史料的类型主要包括文字史料、表格史料及图片史料等,其中文字史料是使用最为普遍的史料类型。
一、文字史料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史料而言,文字史料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内容的丰富多样。现今留存于世的文字史料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说,文字史料的丰富多样,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补充与延伸内容。其次,便于讲解和教授。一般来说,实物史料往往更具形象性的特点,更能直观展现历史现象。但就某一事物而言,文字的描述更能明确地对其进行阐释,从而引发理性思考,讲解和教授的功能更强。再次,可以引人深思。实物史料同样可以引发思考,但实物史料多数是立体的,带来的思考却多半是平面的。与其不同,文字史料可以做到平缓的呈现,而带来的思考则多是全方位的。相比之下,文字透彻深入,引人思考更多。
二、文字史料的选用
文字史料的正确选用是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在选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史料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史料运用的可操作性。因此,文字史料的选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在选取文字史料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应重点选择可以被学生接受并消化理解的文字史料,尽量避免史料难度过高而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情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受年龄的影响,因此,在选取文字史料时,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史料。例如,高一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能力更强,应选择具有较强故事性与形象性的文字史料,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三年级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已经得到提升,在史料选择时则可以选择难度相对较高的文字史料,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升能力。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指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应当中选用类型多样的文字史料。文字史料可以细致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等多种类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选择多种类型的史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真实性原则。文字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但文字史料并不是历史本身,其中往往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文字史料选取上,不进行有效的真伪鉴别,会加大学生通过分析史料而得出正确结论的难度,并且很难体现出史料的真正价值。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取文字史料时应当严格遵守真实性原则,尽量引用第一手史料或是说服力较强的文字史料。
4.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在文字史料的选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围绕教学目标并充分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选取。这样将更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文字史料的解读
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而正确地运用解读方法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对文字史料的解读过程可以概括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原因分析及本质揭示四个步骤。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案例:(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步骤一,信息提取。信息提取,包括对文字史料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信息进行提取。如在对案例进行信息提取时,学生应提取到的信息包括:时间信息———清前期;地点信息———苏城(即苏州);人物信息———机户、机匠;事件信息———机户雇佣机匠进行生产。步骤二,现象描述。现象描述,是指学生根据提取的信息还原历史面貌的过程,也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如对案例的现象描述应为:在清朝前期苏州的机户出资从事纺织生产,机匠到机户处工作,根据工作量领取工钱,彼此形成相互依赖关系。步骤三,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是指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描述的事情。针对案例,原因分析应为:清朝前期苏州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大,一些手工业者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断扩大生产,需要更多劳动力为其工作,同时,随着大量无业者的出现,也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步骤四,本质揭示。本质揭示,是指让学生对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变化进行揭示。案例中所描述的清朝前期苏州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彼此相依的现象,其本质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其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可见,提取信息和描述现象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分析原因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解释历史,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转变;而本质揭示则是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论的思考。
作者:刘月美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朴爽.文字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运用与问题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05):62-64
[2]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4):109-113
-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 下一篇:咏史诗歌与高中历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