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
时间:2022-10-13 03:34:48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主题的导入是一堂课教学的开端,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课程导入策略,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环境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文主要以高中历史教学为出发点,研究教学课程中的导入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策略应用
一、引言
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师课程时采用传统方法,上课期间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对课程的兴趣,教学质量低下;由于高考压力影响,老师都是快速的讲完知识点并对需要考试的知识重点讲解,很少有老师来进行课程的导入[1]。在不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作业等进行批改,时间已非常紧张,而设计课程导入策略,非常耗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老师很少采取课程导入策略来进行教学。然而,一个好的课程导入策略,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导入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应用
(一)温故知新导入,串联学习内容。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而在高中历史的课程中,所安排在一节中的内容也是彼此联系的,或者是一种时间关系的递进,或者是同时代不同国家制度的对比等等[2]。所谓的温故知新的课程导入策略,就是老师在一节课的开始通过温习上节课所学到的就是知识,从而引出来对新知识的学习,温故知新,承上启下,使学生不产生对新接触知识的强烈陌生感,更好的接受学习新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中,本节中主要有三目,其中第一目和第二目分别为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第三目为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进行第三目的学习时,课程可以这样进行:开始上课时,老师带领同学温习上节课学习的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形式、特点,以及制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第三目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引出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形式、特点,以及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尽快掌握新学的知识。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也交代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运用歌曲视频等多媒体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现在几乎所有的教室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运用歌曲视频等多媒体将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策略的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手段更灵活,教学氛围更生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有图有像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中,老师在开始教授课程之前,可以先给同学放一段视频,比如《击沉俾斯麦号》、《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战—德国战场》等等,将让学生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引入到历史久远的时代,使同学提起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接着老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开始一节课的教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且有利于理解所学的课程,产生更深层次的见解与认知,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4]。
(三)运用故事导入,寓教于乐学习。爱听故事也是学生的一个爱好,尤其是历史故事,在讲授新课程时,先以课程内容为背景找一个相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能迅速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课程时,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如:德意志在确认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过程中,德意志是具有多民族的分裂的国家,而俾斯麦在读大学的时候,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纪念日那天,同一位美国朋友莫特利以25瓶的香槟酒为赌注打赌,赌定25年之内德意志必将完成统一,也就是这个俾斯麦,日后当选为德意志首相,通过他的铁腕手段,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日后他也被成为“铁血首相”。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将本课中的学习内容导入,开始一节课的授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对本节内容的背景更加深入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加牢靠记住。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本文只是根据实例分析了三种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在上课之初就提起学生读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国家实行的新课改要求相符合。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积极地应用导入策略,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李佳丽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蕾.高职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法的案例研讨——以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0(12):36-38,41.
[2]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上旬刊),2014(01):101-102.
[3]石唯.“非指导性”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三五分钟——中学美术“非指导性”教学课堂导入策略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118-119.
[4]毛晓琴.点亮课堂的引航灯——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导入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25-127.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时序观念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正如法国史学家勒高夫所认为的“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的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
2.新课改后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决定必须重视时序观念的培养。新课改之前的人教版老教材按照传统通史体例编写,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线索明确。通史体例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也方便教师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通史编写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专题式教学最大的弱点是历史知识时序性不强、整体性不明显,导致学生对客观历史事实缺乏宏观把握,人为地割裂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模块教学体系的跳跃性,会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带来某些学习困难,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不违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前提下,重新整合构建历史教学体系,突破模块教学限制,明晰历史事件本身的时序,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3.历史高考试题透漏出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近观这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注重时序观念的考查已成为重要的理念之一。虽然现在高考不会直接问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但往往以材料的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间线索隐含在材料当中。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8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给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判定答案。其实这道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材料中给了一个时间点“19世纪中期以后”,根据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再结合材料的意思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从应试角度来说应该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
二、时序观念培养策略
面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是要回到以前的通史模式教学,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反思,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从宏观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整个模块,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打破必修和选修的界限,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整体史观。这种时序性教学可能不太适应高一年级学生,但是比较适应高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对高一新生来讲,立足于整个模块,将整个专题内容按照时序性原则进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以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打开教材的导读,指导学生阅读导语从整体上把握线索。再阅读目录,然后以目录为载体,以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将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排列,使学生明白,他们即将学习的是一个有系统逻辑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他们要学习的必修一内容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大致有三个历史阶段,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2.注重从微观角度进行时序性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以及历史知识本身的繁杂性,有时候会出现学生对具体事件发生的顺序混淆不清,可以从微观角度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微观时序性教学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时序性教学。例如,岳麓版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和第四课的编排朝代时间重复,容易造成混乱,就可以时间线索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3.注重时间逻辑,弱化一般时间记忆,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记忆大量历史时间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够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当然需要掌握从汉到元主要朝代的事件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把教学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魏夏倩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集宁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晓洁.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2(2).
第三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
一、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情的陈述,更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它给人们以足够的遐思和警醒。所以,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用激情的演绎来再现生动、丰富、形象、深刻的历史真像,从而来体现课堂教学的特色。首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教者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好的心情是一种状态,教师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学生自然就轻松,思路会更加敏捷,总之,教师开朗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学生就会深受教师的熏陶和感染,富有灵气。其次,要选择最优的方式导入新课,俗话说:“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一节课如果导入成功,动人心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假想的历史环境中,抓住学生的眼球,那就会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重新构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要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既: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三项基本的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高位的教学目标,此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材的内容和维度去提炼和挖掘。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要,体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史实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三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目标,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四要,更加深入地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总之,一节高效的历史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制定,应以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为基础,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以各种史观为依托,来解读历史课程的核心知识,对重要的问题,学科的核心概念要有极强的思辨性,目标的制定还要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高位目标的制定最终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追求。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分层教育和激励教育
“水不激不越,人不激不奋”说明课堂教学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激励式的教学,教师用各种办法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通过激励让学生来掌握课堂,要达到此效果,作为师者的我们应首先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中的历史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史学的研究者,课不是上得有难度深度就一定是成功的课,高效的课堂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形成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知的培养,在每学期的开始,我们教师都应该对班级学生进行隐性的分层,之所以是隐性主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进行分层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下大功夫和精力,从课程的风格、细节、高度、新意、习题的配备、生成、评价多个角度进行备课,这就加大了备课的难度,但可以使课堂的效果有整体的提高,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方面,我们更多地要采取激励的教学方法,要学生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历史,驾驭好历史这门学科,具体的激励办法有情感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爱的激励、竞赛激励、评语激励、自我激励、目标激励等多种方法,无论哪种激励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只要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高我们都可以去运用和尝试。
四、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高中教师应时时刻刻明确我们自己上的历史课,这一点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不能把课堂上成传统的满堂灌的旧式课堂,也不能把课堂上成为考试服务的课堂,那么鉴于此,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及时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反思我们的讲述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到什么程度,史料的引用是否得当,采用多样化的材料来源及信息是否培养了学生多元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
(二)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统一的模式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模式,是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深刻的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三)反思学生真正收获到了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有没有形成质疑的精神,有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进行自我反思,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觉悟,我们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在课堂上讲出身临其境的高效的历史课。总之,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共同追求,群策群力,高效课堂的打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要把理论和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真正地感受高效课堂的魅力。
作者:林广录 单位:长春市一五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研究
对话式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更为活跃。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融入对话式教学对于解决课堂上的一些固有问题及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有很大帮助。想要让对话式教学的效用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对于对话的形式与内容都有合理的设计,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凸显。这样,对话式教学才能够融入课堂,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对话方式
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的形式要有合理安排,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对话方式往往是效果最佳的一种教学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教学目标下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而这些都应当融入对话教学的设计中。如果是那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对话的重点应当放在理论知识的转化上,要让学生以交流对话的方式来慢慢理解这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果是那些思维量相对较大,并且需要学生结合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知识要点,对话的过程则应当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这些问题,进而在彼此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师只有善于结合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对话形式,才能够更突出对话式教学的作用,学生也更容易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教学“文学的繁荣”这一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文学艺术反映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理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是由教师直接讲授的,这些内容的确需要教师讲解,但是如何运用对话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呢?我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接着在课堂上采用师生对话的课堂组织模式,通过对话让学生逐步对“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进行深入理解。有了这个交互过程后,学生对于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是用对话教学来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进而实现对于难点突破的一个有效过程。从这个范例中可以看到,只有真正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话的模式,对话的功效才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也是利用对话教学突破知识教学重难点的核心所在。
二、灵活引领和调控对话过程
对话教学中往往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会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他们的思维也会越来越灵活。结合一些相应的教学实例可以了解到,对话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不够,课堂很容易陷入混乱,学生会不注重课堂秩序随意发言,这显然不符合对话教学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对话教学能否收获好的效果,和教师能否灵活地引领和调控对话过程有直接关联。教师要把握住对话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同时对于对话的节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要有合理的调控,这样才能够控制住课堂的整体秩序,并且保障对话教学的质量。对话教学在实践时教师要把握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注重话题的科学性。选择用于课堂对话的话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应,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的发展。
2.注重话题的思辨性。选择的话题要集中到一个点,要能够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
3.融入趣味性的话题。探讨的话题只有生动有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学生才会更愿意融入对于问题的交流探究中。
4.融入开放性的话题。适当融入开放性的话题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能够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分析和探究问题,是锻炼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一个有效过程。教师如果能够从这几个方面有效把握对话教学的方式和节奏,一定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
教师在确定对话式教学的内容时,应当体现出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这也是这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值得尝试的一个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话前先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也可以结合主题搜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的交流探究找到充足的理论依据,这会让学生间的交流对话更有价值,学生在交互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够体现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一些重点问题的深入探究。比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切入教材的学习之中,然后通过生本对话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应再次抛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提出:“西方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顺序?”在问题的促动下引导学生思考并生成问题,不仅能提升对话的延续性,还会推动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和资料搜寻来整理问题的答案,这会让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有更透彻的领悟。对话教学的内在价值不仅在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于要让学生通过交流对话来剖析一些核心问题,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作者:张洁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对策
1前言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属于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感觉非常枯燥,对教学内容并不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佳。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科学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学生就会得到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对策,从而达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2在课堂上加入情境教学环节
由于历史学科有时代背景,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创设当时的社会背景,设置形象生动的主体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场景,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体验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各个阶层的心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例如:教师给学生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封建社会新文化时期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各种矛盾冲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中的故事情节,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包括讲述“觉新新婚”,“觉民离家”和“瑞珏之死”等故事情节,让学生融入到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体会封建专制的黑暗,以及这种腐朽统治灭亡的必然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当时我国社会处于民族危亡的关头,也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民主,科学、新文化和新道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记忆更牢固。同时,通过情境的渲染,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3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教学环节
问题教学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透彻,并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设置有一定的要求,必须由易到难,要提现层次性。越高层次的问题,越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越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从而提升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历史问题中有一类重要问题,就是评价类问题。评价类问题主要是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社会制度的评价。例如:对于“民主”板块的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首先可以问学生:西方民主政治的优势有哪些,是否存在局限性,我国是否能不加思考的应用西方民主政治,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会大大提升。在提问时难度高低要穿插进行,对不同层的学生都要提问,保证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这样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能督促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改推行后,教师增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因此在教学评价内容中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纳入评价体系。但是评价项目还是显得很单一。真正完整的评价应该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找到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保证在热情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真正有所收获。因此,科学的加教学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前侧重选拔的评价方式,向激励和发展的评价方式转变。其次,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现在需要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让学生互评和自评,这样就能真正做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交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客观。再次,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对过程持忽视态度。现在的评价指标应该过程与结果并重,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现和能力提升。最后,由单一的评价方法向多元的评价方法转变,在评价前要全面考察评价对象,充分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5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让课堂更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和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感官的强烈刺激下,学生的心理活动更丰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因此这种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辛亥革命”时,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学生就会对那段时期的历史产生感性认识,再经过教材内容的解说,学生就会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6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开展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中都有一些著名人物。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对于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的讲述都可以将人物作为线索。这样教学内容就会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呈现。教师的讲课思路更清晰,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更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认真备课,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以人物的形式抽离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著名历史事件《靖康之难》时,可以以影视剧中郭靖和杨康两个人物为线索展开讲述。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富有故事性。因为学生对武侠剧的兴趣较高,通过武侠剧中人物的引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也更深刻。又如:教师在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可以以老泽东为主线,讲述在事件中正确的指挥和领导作用,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的军事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7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提升有效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教师要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从“情境教学环节的加入,问题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开展教学”等方面探析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李民红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华绒.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81~82.
[2]唐永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0(09):100~101.
[3]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学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179.
[4]刘黎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184~186.
[5]袁文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报,2013(02):30.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育困境与突破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但现代高中学生都不太喜欢历史课程,主要原因是历史课程太过于单调乏味,太过于墨守成规,缺乏一些独特性与新颖性。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历史教材基本相似,甚至是毫无差异性可言,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觉得“食之无味”便逐渐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兴趣,这也使我国高中历史教育陷入困境之中。
1高中历史教育的困境
1.1教学模式落后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中历史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走;采用以背诵知识考点为主的应试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教师就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缺少课外历史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缺少交流,教师赶课程,赶复习,赶考试,这种“三赶”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2传统教学观念为主导
学校教师在历史教学上的观念仍然以传统教学观念为主导,在各个学科都开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时,历史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导。高中生物、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都开创“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历史作为高中主科的一员,但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落后通过加强学生背诵历史知识点,达到灌输学生历史知识的教学目标,“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需求。
1.3历史课程发展资金匮乏
现阶段,学校对历史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历史教育发展缺少资金学校资金支持也是教学发展陷入困境的具体表现的一种。学校主要将发展资金投入到英语、生物、化学等需要仪器或开展活动多的学科上,忽略历史教育的资金需求。由于历史教学发展资金缺乏,教师很难开展各种历史活动,只能将学生长期“困”在教师,进行单一枯燥的教学。
2历史教育陷入困境的社会客观因素
2.1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冲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冲击下,原本的就业局势发生变化,人们开始用实用主义的观念对基础学科的未来功用进行批判。对政史等文学科目产生偏见,过度热捧理科学科,出现“学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潮流。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冲击着历史学科在教育上的地位,高中生在选择文理分科时,常常受到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以未来工作的优劣为选择分科标准。甚至选择文科的同学也会经常迷茫,学历史将来能从事什么?学历史有什么实际作用?以强烈的实用性价值观看待历史,掩盖了历史原本的闪耀点,无法挖掘其隐藏优点。
2.2基础学科的教育缺乏综合性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后,学科教学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同时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历史知识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政治、经济、军事、各国文化等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知识。我国高中的历史教育缺乏综合性,不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知识充分结合,仅仅是单独的历史知识教学。
2.3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高考模式是三个主科+文理分科,简称“3+X”模式。这样的高考模式使得历史的地位更加被弱化,与政治、地理结合为文综,总分300,平均下来每科占的分数不高,在所有课程中容易被忽略。
3发展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3.1了解历史是发展国家的前提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于我国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从中可以我们能解读出历史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史为镜”就是知往鉴今,如果要看国家前途就一定要看历史,通过历史看到不足并加以改进,国家才能兴旺。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总是相似的,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运用历史知识,为建设国家作贡献。
3.2历史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读历使人明智”表明了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文化,历史不仅仅是这个世界、社会过去的所发生的事情和时代变迁,更是将过去的文化内涵融进历史当中,与军事、经济、科技等密切联系。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了解更多世界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教养,丰富自身的内涵,理性看待问题。
3.3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
当今的世界社会是由历史演变而来的,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理解当代世界社会。并且有助于学生将历史情境带入现代进行思考,如1947年-1991年之间,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形成两极格局,与当今美国与俄国的紧张的关系之间联系。
4高中历史教育的突破策略
4.1善用史料,借助历史图片功能
由于年龄与认知的因素,高中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与政治现象还难以理解,为了帮助高中学生走出历史误区,提高历史认识,教师可借用历史图片的教学方式,将复杂的、抽象的、难以解析的历史现象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加深他们的历史印象。例如,在高中历史教育课程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讲述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用敌对封锁态度,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新中国必须要从外交政策入手,打破僵局,保卫新生主权。直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出于邦交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便派遣基辛格秘密访华,历经二十多年的曲折心酸,终于在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得到了美国的首肯。这时历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将那一副珍贵的“历史性握手”照片,呈现在学生眼前,画面中美国总统尼克松面露微笑伸出手站在舷梯中央,与前来接应他的热情相握,镁光灯将这珍贵而伟大的时刻记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华,这也预示着中美邦交的正常化。历史图片教学法,不但能将历史图片重现在学生面前,还能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距离,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历史。
4.2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早已悄然远去,为了让“逝去”的历史,脱离课本的文字限制,重新还原它的魅力风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自导自演某个历史片段,通过演练的方式让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练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某个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改变他们对历史的枯燥观点。以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为例,以“邓世昌黄海战强敌”为演练主题。首先,学生可组成不同小组,分不同角色饰演“致远”号舰长邓世昌和其余的官兵将领,或是与清朝公然对抗的咆哮日军,其余学生则准备道具与音响,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便将时间拉回到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在大东沟突然遭到了日本舰队的重创袭击,黄海战役一触即发。“致远”号舰长邓世昌指挥全船人员奋力激战,而日军仗着强大装备,越发嚣张,就在日舰“吉野”号准备攻击“定远”号时,邓世昌见情形不对,便立即下令让“致远”号靠近“定远”舰,然后全力拦截敌人军舰,炮击敌人的鱼雷艇。但在双方交战过程中“致远”舰因装备不足“身受重伤”,霎时间船身倾斜,大火燃起,这时邓世昌满腔怒火,愤愤道:我们要奋力击沉“吉野”,紧接着他召集全舰士兵,坚定道:“我们身为军人,就要时刻准备着以死报国,不怕牺牲,今天就是这光荣的时刻。”顿时全舰将士慷慨激昂道:“舰存我存,舰亡我亡”。邓世昌下令驾舰全速前进誓死撞击“吉野”号……随后邓世昌与战舰一同坠入大海,临死之前,他厉声道:“我立志杀敌报国,今天能死在海里,就是大义,怎会苟且偷生呢”。演练结束后,同学们都显得欢欣雀跃,且对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评价也由当初的欣赏,改为敬仰。通过历史演练不但能改变的他们对传统历史人物的认识,还能深化他们的兴趣,从未突破高中历史教育困境。
4.3合理拓展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中国历史教程还是国外教学史料,都无法将跨越千年的历史事件,一一详细的记录在历史教科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合理地拓展高中历史教育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历史见识。例如在讲述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时期的专制制度》时,历史教师可合理拓展明清时期的背景人物,以明朝文人宋镰的人生悲剧为实例,讲述宋镰的悲欢离合,宋镰是明朝的开国文人,被明朝皇帝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表面上朱元璋对宋镰的贤德称赞有加,但实际上却对宋镰早起戒心。有一次,宋镰在家中邀约几位好友一同吃饭,朱元璋却安排东厂锦衣卫特务暗访。第二天,宋镰上朝时,朱元璋故意问道:“昨天是否喝酒,座上客人是谁?你们吃了什么菜?”宋镰当时感到奇怪,昨天晚上的事情,皇帝怎会如何熟悉,但无奈只好如实作答,朱元璋听完后便笑道:“很好,你没有骗我。”然后便叫锦衣卫特务将所绘制的宋镰家宴图拿了出来,宋镰当场就被吓傻了。不久之后,宋镰毅然辞官归隐,然而三年后的胡惟庸案,却将宋镰全家牵连,朱元璋当即下令将其一并处死,后因太子与马皇后力劝,宋镰才得以保命。但71岁高龄的宋镰最终也难逃死于流放途中的命运,即便是一代名士也无法逃脱君主专制的残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故事拓展,教师可以从另一角度深挖某种历史现象,向学生讲述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独裁与暴虐,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古代的封建历史,消除以往的乏味感。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教程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难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乏味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拓展历史文化,增添历史图片等信息,使历史教学突破困境。
作者:沈宝松 单位:南通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志梅.高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S3).
[2]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高级中学课题组.“高中历史学术性课堂”研讨沙龙(上篇)———我们心目中的学术性课堂[J].新教育,2016(06).
[3]孙绪强.精雕细琢,秀出文采———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的同质化发展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避免“背多分”式学习模式出现,尽可能让学生以理解的方式学习历史,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于自己的学习有相应的学习规划,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和传统被动式学习模式不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自主学习模式之下,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自己的规划,对自己有充分的、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发展。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不明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教师还是习惯性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水平,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当前,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一味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从而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种学习压力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开始模糊,一句话,学生在各种学习压力中已经迷失,只要能提高考试成绩,一切手段都在所不惜,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重视。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是时候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目标了。主要策略如下:
1.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育人”的伟大使命。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想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长远,不能以短浅的眼光衡量当前的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当形成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有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不需要教师过度讲解和灌输,学生的学习也能获取良好效果。对于历史学习而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和复习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生硬的条款,教师应当渗透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了解相关历史条款。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一句话:国家不能再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学生为了提高考试分数而盲目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教学现状,历史教师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标准和内涵,不断改革和创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作者:谢夏玲 单位: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琪.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倪英.高中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从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阅读不但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和历史故事,而且使课文阅读量进一步增强了。如何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步骤,因为初中阶段,学生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绝大多数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记忆,根本谈不上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当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随着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无意义状态的学生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不具备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材为发展学生智力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动人的画面最后变成对几个人、几件事的简单叙述,枯燥乏味的课本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阅读课本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人物及相互关系,探求真相之后真正展现一个别样的历史舞台,从而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阅读能力不强会导致学生运用知识时发生障碍,由于很多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看着题目似曾相识可就是答不到点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准确提取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题目的水平。通过多阅读能准确把握题意,并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借助阅读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前,先向学生介绍天京保卫战,湘军攻入天京城内,忠王李秀成写出了自供状,其突围后因势单力薄,最后被俘。他在狱中看到李秀成的自供状后逐条批驳。通过这样讲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历史想象的空间,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多阅读让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1.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脉络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主要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着力构架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条理化的历史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利用课本目录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掌握历史重大事件
高中历史是由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需要学生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记忆并掌握历史现象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就必须采用归纳法,对历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总结是基于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认识。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是历史学科高层次阅读能力要求的体现,这方面内容的导读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
3.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
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形成历史的基本线索。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做一个整体,而且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采用结构式记忆法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掌握阅读技巧
(1)层次阅读法层次阅读法是历史时间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重点是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能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2)导读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导读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5.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把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需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外,还要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
三、高中历史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重点阅读目录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阅读量大,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有助于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注意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通过编制历史图示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目录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规律,将对教材学习和理解起到重大的帮助作用。首先,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目录的这些功能。其次,注意阅读线索式的引言,把握其阶段特征。
2.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也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重点是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提炼要点,同时对课本史知识大胆质疑,思考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阅读中要多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论证等思维能力。
作者:韩利娇 单位:银川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07).
[2]江东升.阅读指导: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0).
[3]蒋玉平.中学历史课文的科学阅读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9).
[4]高聆.中学历史教学的个性化阅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05).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运用
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史料选择方面大致都是非常准确生动且适合高中生理解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运用教科书中所给出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宏观上讲,历史教科书里的史料有限,因而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史料来改变教科书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欲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史料创设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合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奇妙性,形成历史的基本观念。更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社会、技术、经济等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历史。积极为高中生创设情境,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感受到历史的奇妙。例如在讲到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时,导入新课可以运用一些图片资料,如列强侵略下的中国人民的惨状,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历史写照等等。然后辅以问题,让同学们结合图片进行思考,中国为什么会遭遇到列强的侵犯?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我国的将士们做出了如何的反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通过演示一些课外的史料,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就会明白,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封建社会的腐败导致了当时国力衰弱难以抵抗外敌入侵。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在受到一系列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史料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战争后对中国的影响。这些史料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政治、经济、社会性质。通过对史料的理解以及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就会明白,在政治上,一系列的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失去独立性;从社会性质上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科书里的史料虽典型恰当,但不能够完全引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因而要正确选择史料,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增加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运用史料设计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正确合理地选择与运用史料,将课外的史料,与课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设计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给同学们解答。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们从史料中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运用史料设计问题供学生解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讲到新文化运动,在讲其历史背景时,可以运用到一些这样的史料:材料一:1912———1919年间,中国新设厂矿379家,设立资本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增资本1430万元……这时期,外国资本增加有限,而民族资本迅速发展。———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三年以来中国,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陈独秀《青年杂志》材料三:“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这些材料都是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史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让同学们归纳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尽量让同学们先进行小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更加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经过讨论,学生就可以分析出这三组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描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放映出我国当时经济发展迅速,资本增加非常之快;材料二说明了虽然当时已经推翻了封建统治,但是当时的北洋军阀依旧推行专制,老百姓们仍处于水深火热;材料三反映出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经过对这三条史料的思考,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问题变得生动起来,配合小组讨论,更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三、通过史料论证观念
通过史料,可以论证一些史学观念,从而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史学观念的理解认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总会得到一些对于历史的观念。这些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让高中生阅读史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感,更易于其学习历史。例如在讲到古希腊文明时,我们可以知道,地理对古希腊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里是重点知识,需要运用到一些相关理论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对史学观念的认知。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如下史料:孟德斯鸠说过: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热带地区的人民比较容易忍受奴役,而寒带地区的人则更偏爱自由……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学生在阅读过这类史料之后,很容易从中获得历史观念。一个地方的文明与该地方的地理环境虽并非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但是地理环境却对于文明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置否的作用。以上三点就是我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择运用的见解。有人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地研究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让他们从历史的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
作者:吴银宏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郑栋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3)
[2]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J].历史教学.2004(07)
[3]王钢城.史料应用教学模式的探讨[J].历史教学问题.1998(05)
[4]贺丽.史料教学与高中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陈桦.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十篇:论“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方法,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于推广。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互相促进、启发,各抒己见,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加强讨论法的创新、灵活运用。
一、科学设置讨论话题
每个讨论活动开始前都要明确一个话题,否则任何讨论都只能漫无目的的进行,也是去了讨论价值,而话题的确立既要仅仅围绕课堂学习目标,增强探究意义,还要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参与讨论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确立话题过程中,不能太过随意或者是马虎大意,在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基础上,还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出一些能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挖掘的话题,并给予精心设计。比如:在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内容时,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新儒学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堂讨论学习的话题,引导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积极、消极方面进行深入、全面分析,而作为后世之人,应该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本节所讲内容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区别在哪?等问题,进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二、丰富创新讨论形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既学习到丰富知识,又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就必须要选择高效、完善的讨论方式。同时,恰当的讨论形式,不仅有利于讨论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也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撞击,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讨论思维,而通过科学讨论形式的引导,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能够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科学整合的形式,就是在讲解某一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相反的辩题仅讨论,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之间,讨论结束后,再让学生针对辩题进行发言,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点,也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相关内容前,就可以针对,太平天国运动是否为单纯的旧式农民运动这个辩题来进行讨论,将学生合理划分成正方、反方,然后让各组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去搜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实际,构建讨论情景
通常情况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直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不免过于突兀,所以,为了能够更加科学、自然的将学生带入话题讨论中,应注重讨论话题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也能够锻炼、提升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引入,适当进行一个话题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深入讨论当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景,思考是否能够找出科学、恰当的方法去抵抗日本当时对清政府的压迫,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美国制度创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卡梅伦自2010年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着手,通过一边为学生展示图片,一边为其讲解卡梅伦的一生来加强学生的体会。而这样的引入,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讨论学习欲望,并积极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时,教师再将讨论话题逐渐向美国那个责任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引导,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校开展。
四、加强引导,保障有序讨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什么情况都可能会出现,所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即使能够对整节课程的主旋律进行合理把握,但在实际授课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进而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在采用讨论法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出现突发状况的机率也会大幅度增加,主要是讨论学习是一个思维、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难免会出现讨论偏离话题,或者是难以顺利进行的状况。因此,在讨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合理预测,深入分析其问题产生原因,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与化解。
五、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讨论法的科学运用,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需求、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恰当的采用讨论法来组织相关教学活动,避免盲目性。进而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作者:陆弈 单位:丹阳市吕叔湘中学
参考文献:
[1]还仁中.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2(11):103-104
[2]刘小平.关于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2):234-235
[3]张永益.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讨论法的应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2):100-101
- 上一篇: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
- 下一篇:专题型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