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10篇
时间:2022-08-18 02:39:04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探索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很好地顺应了时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文环境整体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偶尔出现道德缺失和自私自利的情况,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人文精神中,首先要肯定的是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当属自己的生命了。所以,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近几年,有些高中学校出现了一些极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与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缺失有着重要的关系。
2.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介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能够培养高中生的责任感及奉献精神,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培养团队精神
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单独存在,都与周围的人和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精神非常注重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树立合作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个体没有发展的优势,只有与他人进行合作,才能够增强整体的竞争力。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够保证一定的平衡。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应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给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教会学生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1.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契合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通过人文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人文教育,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不断积累人文科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总结经验,向优秀教师学习。
2.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激发。通过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的史实来更好地感染学生,利用多媒体查找、播放一些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更加深刻的影响。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4.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从他们讲述中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淑香 单位: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应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课本中,插图几乎随处可见,文字与历史图片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重要手段。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无疑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构架了新的沟通途径,更让学生对历史状况形成客观真实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拓展学习思维,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历史图片的应用方式
(一)课堂导入。万事开头难,教学亦如此。好的导入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地用知识、语言导入,总是觉得很乏味的,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运用恰当的图片导入,正好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老师所要讲述的知识当中,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质量,利于课堂知识的教授与展开。比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时,开篇就用PPT滚动展示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仁人志士的图片,并配上音乐和学生的旁白,很多学生很受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二)知识解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文字所记述的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很多的人物神态,一些历史的细节等是很难用少量文字描绘出来的,而历史图片却能够将这些知识完全地、细致地表现出来,让知识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让同学们在学习当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书本23页上的“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图片,让学生讨论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很热烈,最后老师指出图片远端有三个人在树十字架,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还有宗教因素在里面。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
(三)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把本堂课学习的知识简单梳理,这样的课堂小结显得平庸,简单,没用内涵。相对于完全文字化的课堂小结,必要的历史图片总结,要更加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并提高学习效率,也更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发挥同学们的个性,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对于相对的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吃透,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历史表象。比如讲中国改革开放格局时,我最后使用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上黑板,把学到的开放过程在图上展示出来,这样更能让学生掌握,学生也得到知识的总结升华。
二、应用历史图片的优势
(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历史图片本身的直观性,表现的多样性,这无疑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个体中感官器官的使用,尤其是视觉的使用。这样避免了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培养了对历史图片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实现了形象记忆法。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对历史图片中地图的认识和了解,清楚了整个路线和沿路的商品分布和历史变化,比大段文字描述更加有效。学生的能力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占领主动地位,从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并获得各自的历史认识。在练习过程中或自我涉猎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符合现今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图片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历史知识有很多,而图标能够很好地理清其中知识逻辑,帮助同学们理清历史逻辑从而形成更强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及思维能力。分析历史图片时,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有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
(三)吸引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所获得的知识记得更牢,理解更透彻。高中历史课堂一般给学生沉闷的感觉,而历史图片能够缓解这种感觉,将大量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幽默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接近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证明史实,提供证据。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针刺一样,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表明,历史图片像历史的一个无言的证人,为教学和学习提供补充和诠释。用无声的影像给我们局部诠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给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提供了宝贵财富,虽然可能是片面的,但是留下了一个侧面,让我们去研究和感受,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能够给我们史实证据。例如侵华战争中的那些历史图片就很好地证实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是他们现在所不能够抹去的。
三、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历史图片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重大,对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让这些图片发挥最大效用,仍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的课题。
作者:曹兴兵 单位:苏州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在教学当中,尤其是历史经常作为副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主科上,并且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学会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现在高中生听历史课的时候不太会提出历史问题,教师教学历史课的时候不太给学生提设问题,致使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课,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那应该怎样提升学生提问能力?怎样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对备课方式进行创新
现在高中历史课堂枯燥,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方式。大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很简单地把课上需要讲的内容整理一下,对课堂讲课没有太大帮助,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给学生授课,只有好的开始才能让整个课堂更精彩,并且课本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课前精心备课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备课的时候添加学生不理解的历史知识,给学生查漏补缺;观察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爱好精心备课,调查学生希望学到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对什么样的历史内容比较感兴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认知到历史是非常有趣的一门学科。
二、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改的规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由传统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历史,用心创建历史讨论环境,精心设置命题,保证学生讨论质量,历史教学中打破传统观念,不能为了考试而考试,因考试而教学历史,教师要本着提升学生素质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历史精髓,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把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发现历史中的乐趣,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指导学生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多勤动脑、多思考以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展开与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可以在一边指导和点拨,最后讨论结束的时候给予学生点评,并给予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讨论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时刻教师还可以多利用现代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平时的历史积累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视野非常开阔,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在生活或交流中多积累历史知识,更需要教师平时积累知识。如果想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讲一些课外话题,调节课堂氛围,增长学生见识,拓宽学生历史视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并养成习惯时时留心相关历史知识。
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教师平时要多关注时事政治和一些热点,并把这些热点和过去历史串联在一起,把一些相关历史转化成现实,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大部分非常遥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没意思,但是学生很喜欢时政热点,每次给学生讲一些刚发生的新闻时就会立刻打起精神认真听,因此,教师要学会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学生熟悉的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相关事件。如果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的时候能恰当加入一些实时热点,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注意力,还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师要多关爱学生的感受
教师教学历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记住以前的事情而已,而是让学生吸取教训和经验,让学生了解发展到现在是非常不易的,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述的是历史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且,教师可以在课下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聊聊天,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爱好,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验学习历史的感受。教师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时一定要告知学生历史并不是要考试才学习的,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是有用武之地的,学校应注重营造学校历史氛围,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历史知识。关爱学生感受的同时,增加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才会有精神学习和琢磨历史问题,还可以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历史信息,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体验学生的感受,精心给学生备课,注重对学生历史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积累习惯,把历史枯燥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相结合,开阔历史视野,增加历史知识储备,要想在历史课堂中游刃有余,必须增加教师的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郝玉辉 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1当前历史教学方法效果差的原因
1.1导课过于华而不实
历史课的过去性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教师没办法将历史情境重现一遍的话,学生就必须依靠自己的丰富的想象来进行历史表象的还原。所以必须在历史课一开始就形成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平淡,每堂课的开头都差不多是一个模式,导入语言非常的平淡和死板,学生也就没有欲望参与进来进行探究了。
1.2提问劳而无功
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习就是不断将问题提出并进行解决,所以教师要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难度以及方式,逐步推进问题的深度。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提问的效果太低,一是提问的知识没什么含金量,例如“抗日战争是不是在1937年爆发的?”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回答是或否;二是提问内容仅限于课文显性知识,例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三是提问都是教师在进行,学生几乎不会提问,很多人都认为教师就是负责问,而学生就是负责回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已经没有意识进行提问了。
1.3教师没有到位的进行指导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改变,但是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时候几乎做不到这点。学生也没有习惯去进行自主学习,不会主动的进行资料的搜索;也没有什么硬件资料,不管是图书馆还是电脑教室都是比较匮乏的。
2增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2.1对教学内容进行活化
如果是死板的、抽象的教学内容,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如果也是机械化的照本宣科,课堂气氛自然非常沉闷。如果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师首先应该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灵活且具体,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有效的揭示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例如《罗马的起源和发展》这节课,在对“从习惯法到成文法”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个具体的案例,罗莫洛是一个生活在早期罗马共和国的贵族,人非常善良并且率领着一支罗马军队,他虽然生前有遗嘱要捐出一半财产给那些军队中受伤或者战死的士兵的家人,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家人却并没有遵照其遗嘱,于是这些士兵的家人因此诉诸法庭来得以解决。那么法官最终的宣判结果是什么样的呢?这样一个问题就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具象了教学的内容。
2.2情境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具体的场景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态度体验得到激发,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学生们都生活在民主时代,封建社会到底有多么黑暗和专制是他们很难理解的。我们可以借助学生们都看过的巴金小说《家》来开展教学,其中觉新结婚、瑞珏之死等情节都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进行民主科学思想的宣传的,并且后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等。
2.3问题教学策略
问题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那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任务,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掌握并且知道如何运用来解决问题,真正从能力到人格都得到发展,最终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的一种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以及一定的难度,问题层次越高就具有越大的开放性和真实性,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等高层认知能力。例如评价型问题,学生在得出答案的时候要以一定的标准来判断那些任务、历史现象、制度等的价值。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西方民主政治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这种问题不仅具有很大的开放度,并且和现实世界具有紧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适中,并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不能总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都要得到符合其层次需要的发展。
2.4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如今实施了新课程,教师们也具有更强的意识来调动学生活动,并且主动将其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流于形式、过于简单等。应该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教学评价,将其对教学的改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不只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时代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变教学的方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把现实生活与历史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作者:梁崇泼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海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问题探析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教学的开展,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一堂课中“导入”环节的成功,标志着这堂课成功的可能,因为其从教学之初就利用恰当的导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意味着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预示着会取得一个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可供选择、运用的“导入”策略、方法很多,但是能否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环境等选择最恰当的“导入”策略,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不是所有人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和做到的。笔者欲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策略选择与运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优化、改进,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及意义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的现状
“导入”是一堂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无疑有利于事务的顺利开展;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恰当、优质的导入,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至关重要。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一段恰当、精彩的导入,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但实际情况是,迫于“高考”压力,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和升学成绩,加之对教学导入环节的缺乏科学的、足够的认识与重视,教学导入环节被有意、无意的漠视和忽略掉,导致教学导入环节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导入的重要意义
科学选择与运用“导入”策略,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灵活地选择与运用“导入”,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关注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导入就如同一座“桥梁”,在学生的新旧历史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固化、融入到已有知识体系结构中,促进自己知识结构的深化。另外,导入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准备,良好的导入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掌控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环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有序、更有效,切实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的选用
(一)“温习”导入策略的选用
“温习”导入策略,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选用最多的导入策略之一,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导入策略之一,其是以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为前提的;特别是教师要进行新内容的授课时,一定要选择之前的部分旧知识进行温习,主要目的是借助于学生已有旧知识的结构,利用其与新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引出准备深入学习新知识。“温习”导入策略的长处在能有效增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不足之处是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典故”导入策略的选用
“典故”导入策略,又称为典故引入策略;每一个学生都爱听故事,这是确定无疑的,为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借助于一些历史典故来实施教学导入;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讲述,吸引学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历史典故的讲解,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以及通过对典故的阐释、分析,让学生体会当前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情境,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
(三)“多媒体”导入策略的选用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被更多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主要源于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直观、动态特性,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相关的声境、视频、动画等,从而迅速吸引学生关注,再及时配以教师的讲解、引导等,就能迅速切入准备开展教学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四)“谈话”导入策略的选用
“谈话”导入策略,是所有导入方式、方法中比较普通的一个,也是教师比较喜欢使用的一个,缺点是无法保证导入效果,这主要源于教师“谈话”的对象可能是个别学生,而无法面向学生全体,导致课堂教学导入效果不明显。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要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选用“谈话”导入策略,应该注意谈话对象数量,且要注意营造一种“共鸣”氛围,从而在后续教学中师生能够共同探索。
(五)“悬念”导入策略的选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或某个历史事件来设置一些悬念,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导入策略。为了保证能够取得预期的导入效果,要求在进行“悬念”设计、设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悬念设计应该与后续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第二,悬念设置应该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起来,做到“难度适中”。
作者:李姣丽 单位:玉溪一中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高中老师教历史课的过程中不能仅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强烈意识到历史感培养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精髓、根本,本文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展开分析讨论,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高中历史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块,围绕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学、思想,从古代到近现代层层递进,不断变化发展,以此展开客观叙述,这是高中历史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课本抓重点内容讲解,所谓的重点是考试中经常考到或必考的知识点,淡化历史知识的拓展,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验,更不会通过古往今来相应的历史素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讲解,让学生有更丰富形象的历史认识,呈现教师为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学习历史而学习的功利尴尬局面,现存问题难以走进历史、看见历史、体会历史,历史感的培养成为空谈,不切实际。
三、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种举措,从而扭转局面,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感。
(一)注重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
从人群交谈的引经据典、火热的历史剧播放并广受观众欢迎中可以看出,历史素材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应有深厚的历史感,目前绝大多数在应试教育框架中只喜欢历史,但对历史课程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要改变这种矛盾的局面,高中历史老师应该将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观念相互融合、合二为一。怎么做呢?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通过图书、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接着从学生熟悉、经常交流的社会热点或热播讨论的影视题材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对所讲课程进行延伸,布置并安排相关任务让学生主动完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话题的讨论,这样既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例如,时下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叫《甄嬛传》,讲述清朝雍正年间,美丽善良的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老师可以把这部电视剧融入清朝历史讲解中,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环节
在升学历史感培养中,老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导环节,这种手段可以达到实质性效果。在目前历史教学环境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讲解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的,难以捉摸,没有深度捕捉历史上的相关细节,不通过举例方法让学生掌握历史更充分详细,没有真正的历史知识底蕴。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但要选取一定数量的相应历史题材,还要兼顾实际课堂教学需求,创设具体可行的教学气氛。例如:讲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时,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种不同思想、培养历史感呢?可以模拟春秋战国的场景,一个人模拟儒家规范说话、做事,有条不紊、彬彬有礼、谦虚谨慎,一个则是模拟道家规范说话做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场景模拟就深刻理解,原来儒家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而道家则是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思想,这种引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老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体验,把历史学得更透彻。教师不需要讲得太满,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学习、探究,学生可以直抒己见、主动思考,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领悟会更深刻,还会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和收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问、困惑进行引导、开发、小结,让学生豁然开朗。主动性发挥会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分辨对与错,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四)融入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老师和学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而这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这就需要教学老师适当融入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课下时间或其他空闲时间展开问题讨论,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学得更牢,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要是还有更充足的时间,还可以开展跟历史教学相关的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热情,提高历史教学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例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面貌、地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关于改革开放是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呢?通过讨论,最后肯定会有各种不同答案,其实答案的对错无关紧要,当然没有真正的对错之分,但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这就足够了。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世界有更充分的认识,眼界更开阔。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环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不断的实践积累落实这一想法,在实际教学行动中培养学生历史感。
作者:鞠清辉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随着新课标逐步实施,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利用新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教材基础上的课堂教学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新的条件下教师要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高中每本历史教材都有相应侧重点,如必修一主要讲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必修二主要讲的是经济内容,必修三主要讲的是思想文化内容。且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要认真阅读历史课本中的所有内容,把握好历史课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当一个新的政权产生后,统治者定会建立或弘扬适合本政权发展的思想,政权变换会影响社会主流思想变化。教师可以把《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讲解了不同政权的政治制度后,自然展开社会主流思想学习,通过对不同政权不同思想之间的比较,丰富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教材编写的限制,使历史教学浑然一体。
2.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把本课内容与2015年主席的一系列讲话和外交活动联系起来,上课时通过向学生展示相关视频及资料,让学生分析视频和资料中的内容,并对其中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之后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要注重开展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探究性活动。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更相关的资料。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有的学生通过采访老人或结合家庭中的旧照片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报刊,学生分工搜集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制成PPT,在课堂上作为小老师带领其他学生学习PPT中的内容。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延伸,在教材基础上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积极利用史料展开课堂教学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史料展开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首先,利用史料进行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利用史料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讨论话题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实况录像作为课堂导入,通过播放实况录像将学生带入视频情境中,使学生的情绪变得激动起来。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想大家的情绪和我一样激动,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呢?”利用问题促使学生结合史实资料进行积极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其次,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利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美苏争锋》的学习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形成中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与内容相关的史实资料,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在学生意见基础上进行深化与拓展,加深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利用史料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多方面分析历史问题。
三、利用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要注重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为了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向学生布置自学任务,通过布置自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蒙昧中的觉醒》为例,教学可以向学生布置以下自学任务:同学们,请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和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各自主张的基础上请学生分析其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及早期的人文精神内涵。利用自学任务,促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了解。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专制下的启蒙》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播放《大国崛起》中与法国相关的片断,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注重给予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新问题。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使他们获得历史学习中的乐趣。总之,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利用史料和问题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建设开放的历史课堂,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李芳芳 高秀昆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和教师把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优化教学目标,确立“三维目标”意识
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到准确而具体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既有总的目标,又有教学课时目标,如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恰当、完整,要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益与公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真正确立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到既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注重教师的适时点拔、引领、拓展、提升。教育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就是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自主性的最主要指标。当然学生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教学过程应该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新颖独特,经常给学生新鲜感。教学方式上,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实效的历史课堂。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中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去对比讨论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另一方面我也借助其他辅助性手段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这一段历史。课下我们播放了影片《辛亥革命》,比较直观地给学生展示了革命党人为了争取和捍卫民主共和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更好地感受其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其不足之处,深刻地领悟了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多种手段的配合下,使学生更能直面历史,感同身受,把理论与史实结合,更好地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价值。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将图片声音影像资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合理地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多媒体的使用只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所以恰到好处的运用会给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当然,我们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借鉴使用,比如辩论的形式,学生自己分组讲述都是可以调动学生热情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选内容,设置分层练习题,考虑分层指导时间。题目应具有弹性、可攀性,“跳一跳”够得着。通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思有所进,同步发展。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课后布置作业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反思是有效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有效经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措施,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不断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有经验的教师和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是新手,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要去改变自己多少年来习惯的“教----学”模式,改变曾经主宰整个课堂的“威严”。年轻教师要去学习如何整合资源,把教材知识点读懂、读透,抓住重难点实现有的放失。所以对教师来说,面对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时刻进行反思,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发展之中,每位一线历史教师都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寻找不断总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有效尝试和探索,找的适合自己和现阶段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普布卓玛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做题有效策略探究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方向更趋于“以能力为立意”,使得老师在不断探究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做题能力培养,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高考中做到如鱼得水,应试自如。下面就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高考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探究做题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历史做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够仔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并且做题思路单一,甚至没审清题意就开始做题,导致学生考试失分过多,不利于学生高考成绩提高。因此,不管是主观题型还是客观题型,都务必要求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中的时间、限定条件、求答项,特别关键词方面不能犯低级的错误,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一般来说,材料内容比较多,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题时容易注意力分散,没有抓住材料题中反映的主题和要点,以至于审错题意,从而做出错误分析,甚至忽略题目中的重要提示,答题过程中漏答要点的现象较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例如,高考全国卷选做题第一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般考查课外改革,而学生往往对题目所给材料审题不清造成失分。这时老师务必让学生认真审清题目,不放过题目中的各个提示点,划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以便后续作答。另外,还需要对题目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信息进行提炼,理清题目中的各个要点,并且将其带入问题,明确出题者的用意。
2.答题缺乏规范性。由于过去教学模式下,老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答题规范问题,也没有加大力度管理学生的答题形式和答题格式,使得学生在历史答题中杂乱无章,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去重要的得分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务必强调答题规范的问题,让学生在平时答题中从细节做起,从一题一问做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具体来说,老师要根据不同题型教授学生不同的答题格式要求,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答题格式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规范自己,完善答题方式。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会经常强调“答案是从材料中来的”,然而学生却直接从材料中抄答案,有的甚至一字不漏地抄用,导致后果十分严重。而且不少学生存在堆积答案的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没有考虑将答案进行分点分类作答,并没有条理,影响老师对学生答题结果的评审,因此老师务必在平时教学中强调答题的规范性。从上面例子里,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每则材料中提取要点,并且总结出各个得分点,这是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强调答题的条理性,最好通过列点表述王安石变法中的各项措施,使得老师评分时一目了然,不会出现杂乱无章、不知所云的情况,真正提高学生的做题质量。
3.答题思维过于局限。实际上学生在做题中觉得吃力的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如何迁移知识,看到一个历史题目时,难以迅速、准确地联系书本知识,也不会利用历史书本中的语言表述答案,从而使答题不得分,因此老师务必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只为答题而答题,并没有深入认识出题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和要求,以至于答题的思维局限于问题,难以得到发散,甚至无法全面地把握问题。久而久之,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显得不知所措,难以确定问题关联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理解错题意,云里雾里,最后随意答题。为了改变这种答题状况,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适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联想到历史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先解剖题目,认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要求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在脑海中过滤该时期的有关内容,并且提炼出所有欧洲宗教改革的共同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联想每一个宗教改革面临的历史背景,并且对这些背景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使得题目的答案更完整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做题技能,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4.答题技巧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解答历史问题时,只是简单地按照平时单一的思维解决,使得答题的方向或者思路出现错误,导致学生思维变得狭隘,影响学生做题水平发挥。因此,历史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入一些技巧教学,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技巧,使得答题更加顺畅和准确。很多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很难快速、准确地运用背诵记忆的知识,甚至会出现脑子“一片空白”的情况,以至于学生的做题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老师务必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找出解题重点,也就是先从材料中总结出各种现象,并且结合课本知识,提炼出现象要反映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题干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做题准确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不再单一地从问题到答案,而是从答案中倒推出问题,不断训练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避免漫天撒网的情况。对于一些革命运动老师可以告知学生改革运动一般都是有从改革原因、改革背景、改革本质与内容、改革结果与影响等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便会对每一个改革运动都有一个系统化认识,更具体、全面地掌握改革运动的知识要点,从而抓住参照项思考历史问题。还有对于不同问法,需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如对于一些历史改革相关的材料题,则要求所选答案全面、正确,并且符合材料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等,使得学生面对材料分析题时有相应的答题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
二、具体的做题策略分析
1.认真审题,抓住主题。由于选择题设计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要求学生更踏实、全面地理解所学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不断提高自身概括、分析能力,这是做好材料分析题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重要条件。可以采取立体式审题方式,通过认真、仔细阅读题干的内容理解题目用意,并且辅之一定的做题技巧。要知道每一则材料都是立足于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做材料分析题时,可以让学生先通读各则材料,并且抓住材料中的主题,从而准确、全面地调动所学知识,使得学生做题的方向更明确,更好地集中做题思维。如复习高考材料分析题,“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二:(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的具体措施。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细读两则材料,明确这道题就是关于王安石变法主题的题目,这时学生通过审题能够快速定位内容,并且脑海中找到与课本知识相对应的位置,更准确地作答。
2.细读材料,准确解读“命题用语”。在掌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关键字词,从而了解出题者想要问的是什么。带着材料中的问题,细读材料,确保每一段材料的意思都能够弄清楚,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和研究每一句话,不可随意放过材料中的每一部分,找到答题的突破口。学生需要确定题目的结构,抓出题干中的要素,并且认真推敲题干,明确题目中各种限定条件、时间空间的范围等。其次就是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特殊要求,切不可掉入出题者的“陷阱”中。另外还需要重点区别一些固定的用语,由于高考历史更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历史题目中“是什么”方面的考核有所减少,相反的,对于历史运动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更重视,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中,而且出现在选择题中。仍然以上述的高考材料为例,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这就需要学生细读两则材料,不仅考查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根据材料总结答案,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是由于该变法损害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阻挠;而材料二中,原因则在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损害百姓利益,所以被废除。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将课本上涉及的知识照抄照搬到材料分析题中,而要细读材料,立足于材料,从材料中找问题。
3.提炼信息,加工整理。实际上很多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来源于材料的,因此学生可以依据材料阅读后的思路,从材料问题出发,把有关知识进行提取,并且写在草稿纸上备用。紧接着对这些知识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重复的信息,将所需知识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审查提纲是否正确,最后进行流畅、有条理的表述。具体来说,首先学生要保证文字的准确和条理的清晰,表述答案时需要简练,避免写一些与题意无关的内容,提高自身概括能力;其次确保答案详略得当,要点具体全面,将题目中各个要素和要点进行繁中求简,要点简明扼要;再次是论证要有力,明确题目考查的侧重点,对问题的分析、评论和叙述要有序,保证言之有理;最后是认真检查,即使改正,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需要对题目和答案进行认真的检查,看看审题是否有错误,要点是否全面等,并且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修改,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做题能力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需要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方法,抓住高中历史做题的总体策略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和贯彻,同时根据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做题策略,使得学生做题更具有针对性,在做题中运用不同方法,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做题效率,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做题思维和做题能力。
作者:唐良兵 单位:东安县天成学校
第十篇: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教学研究
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在难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拔高。很多学生都表示在接触高中历史之前,以为它是文综里面最好得分的,也是最容易学习的,以为高中历史还像初中历史那样,只要背的到就会做得到,而接触了高中历史之后才发现,要想做得到历史题,背诵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但却不能保证你做得到。尤其在解决选择题时,有的学生在阅读完题目以后,发现自己不理解,而有的学生则表示做题时觉得很简单,但在对答案时才发现自己选错了,而正确的答案确实自己认为最不可能的选项,而又有些学生在选择时答案时,表示有两个选项自己拿不准,感觉它们说的是一个意思。根据学生对历史选择题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选择题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试卷的一个大难题,更有许多学生表示的历史选择题,可得文综之天下。
一、一般的历史选择题考察类型
1.选择题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
有些选择题在命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比如按照时间的发展规律,例如儒家思想经历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贵儒遵道,唐代的三教并行,再到宋明理学,以及黄宗羲,顾炎武等对孔孟之道的发展,对宋明理学的批判,这就是选择题所可能出现的时间规律;空间的表现步骤,例如战国时期的纷乱割据统一,涉及的国家有七国,而选择题命题可以按照秦灭六国顺序:齐、楚、秦、燕、赵、魏、韩,即东、南、西、北、上、中、下的空间顺序来进行。而这些时空顺序在历史选择题中,往往是一种解题突破口和思路。
2.选择题有一定的因果关联
很多历史选择题的出发点就在于考察学生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程度。比如由因导果,通过一定的思想,经历和政治原因而出台的政策和法律,又或是有果导因,通过一些社会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来推理出现这一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原因。
3.选择题的命题具有一定的程度性
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历史选择题是这样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就和他们在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是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而它真正的开始却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而它开始的标志却是莱克星顿的枪声,这些开始和导火索都有一定层次性和发展性。
二、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1.注重审题,把握主旨
历史选择题的答案往往来自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和隐含性信息,比如有关时间,空间的词语就会给出出题人一定的思想和答题的思路突破口。因而,历史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醒学生注意身体,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从而通过审题来把握题目主旨,了解出题人所要考察的历史知识点的范围,比如题目考察的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考察的是古代历史还是近代历史,考察的是思想文化,科技成就,还是政治经济等上层建筑。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选择题给学生进行审题训练:马克思说:“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所说“现在”是指()A.新航路开辟以后;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显然,在审视这一道题时,寻找到的关键词是:工厂手工业、商业霸权成就工业霸权、殖民制度。这三个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一信息点的时间范围,比如工厂手工业是在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从而就可以直接排除A、C、D三个选项,从而答案是B.
2.根据时间锁定时代背景
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政治、经济等上层建筑因素相关。因而,在教学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时,要注重学生对于时代背景的考察,而如何确定一定的时代背景呢?这就要从一定的空间时间来确定了。而时间也是选择题命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的选择题都离不开时间的设定,例如: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这表明()A.重义轻利开始改变;B.商人地位普遍提高;C.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重农抑商名存实亡这一道题很明显的给出了一个时间段:15世纪(1400年-1499年),根据审题,我们可以发现这道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而15世纪属于明朝时期,而很明显,明朝虽然在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现象,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是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重农轻商的政策也延续到了中国古代的发展始末,因而,可以排除A、D选项,而C选项说得或许浮夸,因而根据题意选择B选项。从这道题可以看出,时间在选择题的答题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因而对于一定的时空了解是学生需要去把握的,而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所要注意教学的。
三、总结
注重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教学对于学生提高历史分数,增强文综综合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实践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能力。
作者:段锐 单位:赣州市于都中学
- 上一篇: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 下一篇: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研究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