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5-05 03:45:32
导语:怎样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任鹏杰老师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尖端人才。本文立争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与策略。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辩论、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一段《大国崛起》,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仿照《大国崛起》的导演,做一做“中国的崛起之洋务运动篇”。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拍摄目的、地点选择、素材选择等等,讨论后,写下拍摄程序方案,由大家来审议,评选出是最佳方案。通过这种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改变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思维得到全面释放提升。虽然缺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讲述,但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也说过,“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必修一政治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先提到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进一步引入新课。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例如,讲到“靖康之难”时,引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提问“为什么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要取名为郭靖,杨康?”在学生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耻辱”。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故事性、概括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讲述一些历史小故事,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课时,引用了大锅饭的对联:“鼓足干劲加油干(左联),放开肚皮吃饱饭(右联),坐吃山空(横批),"加上漫画:“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学生都大笑,觉得不可思议,学习知识的兴趣就来了。
三、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满足于将一题一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不是想办法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按照学习规律,传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太笨”,书本上的知识换一种形式就无所适从,讲过的题目换一个面孔就无从下手,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体验、去探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节课在学法指导上,重点是找规律、建立联系。在分析并归纳出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六条原因后,为了便于记忆,我引导学生将这六条原因再精炼为几个关键词,即政治因素、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垄断组织等。结合这些因素,和英国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分析哪些是促使英国这一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因素,而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运用比较分析法,既能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美、英两国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总体认识,也较容易找出导致两国发展快慢不均的决定因素,还可为后面进一步联系现实作好铺垫。学生借此落实并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能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对比,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概括其规律,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比较思维能力。所以,要想真正打造有效乃至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满足于告诉学生一题一问答案式的做法,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授人以鱼”,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做到“授人以渔”。历史课堂教学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是确保常规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作者:吴继军 单位:重庆市巴南中学
- 上一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探析
- 下一篇: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