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使用
时间:2022-05-03 11:24:09
导语: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材使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材,使高中历史教学符合新课程要求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讨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使用为核心,阐述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包括教材与新课标、必修与选修、模块与模块等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摆正历史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位置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使用教材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历史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正确使用历史教材意味着要综合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多重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正确使用教材还意味着要把历史教材摆在教学活动的正确的位置上。
一、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一)历史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将新课程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应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二者间的关系,使教材使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是课标原则和思想的具体化。所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了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反之,历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和探讨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准确理解其规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所体现的课程理念应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符,在教学活动中和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对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解读和研究,综合多种主客观因素灵活处理教材使用,包括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引导其逐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其系统化地了解古今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方面以及科技、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历史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其授课对象是历史基础知识较好、对历史这门学科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多数省份理科生只修读必修3册,文科生需再修读选修中的2-3册),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历史眼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想深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毫无疑问,多样化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序,要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册,与必修一在内容方面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尤其是主题、理念以及知识线索等方面与必修课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将必修一中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该专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温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应有所侧重地以新的角度讲授该专题,即不同于必修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脉络的侧重,该册书更加强调各国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对各国改革范例对后人影响的讲解。
(三)必修模块间的关系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三个互相渗透、彼此联系的必修模块,它们以各自的不同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线索,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充分利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灵活整合三个模块,对于每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要加以一定的灵活性策略调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而完整地掌握专题知识体系,建构起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增强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某一模块的教学时应适当建立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对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相关内容。又如在讲解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可适当引入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相关知识。总之,要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模块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同一专题间的关系
在编写体例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选择了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各个专题以所在模块的某个宏观问题为中心展开探讨,与此同时,在专题内部,又按照不同的小问题分成多课,这些小课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好同一专题内部的关系,综合新课标的规定与学生具体学习状况两个因素,合理增删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可分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两个主要问题,对于后者新课程标准规定“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材中,这些内容被编为两课,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之进行阶段性划分,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产生、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以及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这五个基本阶段,借助于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该专题的基本内容。
二、摆正教材的位置
(一)钻研教材,细化新课标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用”的,换言之,教材不是教学对象而是教学所借助的材料、资源和工具。在我国,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师参照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则以教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深入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性资源”,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历史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注重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模块的课程标准有所忽略,所以为了在教学中摆正教材的位置,教师应加强对模块课程标准进行宏观性的整体解读。以整体解读岳麓版选修六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课为例,可以从其他章节中提炼相关内容为该课教学选取所需材料,如第一单元“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与该课相关的内容,可将其视为该课的序言和纲领,对该课的教学很有价值。根据第一单元“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在讲授该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西递村和宏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自然环境保护与文化环境保护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后,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搜寻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带着一定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第一,要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点,其依据有二:一是新课标,二是各版本教材的共有或相似内容。第二,对于同一版本内部的相似知识点要注重对比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筛掉偏离课程标准较大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质量更高,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第三,要认真核对细化后的新课标要求与教材钻研成果,查漏补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新课标要求的遗漏,将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内容或其他相关材料补充到教学计划中,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
(二)广泛涉猎,精选教学素材
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认真阅读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教学要求为依据有所取舍和调整,最终筛选出最佳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应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必要教学素材。广泛涉猎是精选教学素材的基础,前者仅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素材搜集后,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使其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更为重要。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用素材,每个素材都应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特殊的效果,即促进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坚持直观化优先的原则,假如教学素材比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更直观、更易被理解,那么就优先选择素材而放弃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第三,忠实于教材原则,素材要尽可能地符合教材,史实和理念不应与教材内容有大的出入,这不但更符合课标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第四,要恰当地处理“质”与“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素材时不要过于求多、求全,而应在适量的基础上求精。
(三)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
正确使用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材,寻求教材使用和教学的新思路。高中历史课堂上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从另一角度上讲,则可以说庞杂纷繁,假如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多样而细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那么教学内容会显得混乱无序,对学生听讲来说也十分不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教学内容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在细化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后,还应整合教材,努力寻求教学新思路。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和教材外有关知识的整合,将它们进行有目的的增删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整合并不等于拼凑,还应对选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结构和顺序不断优化。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型,防止将历史课设计成理论过于艰深的高校历史专业课,也不能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导游课”。虽然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在实践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材料需要以新的思路为指导,而新思路的建构则需要来自于材料整合过程的灵感。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之间并非是对等关系,创新思维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新思路同样需要历史教师在学习、教学甚至生活中勤于思考、博闻强识。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的授课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参考,如何使用教材关系着课程标准能否达成,更关系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多重关系,准确把握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同时要细化新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并积极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从而使教材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综合系统中发挥更大功能,达成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作者:杨建雄 韦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邱浪平.高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中的有效使用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1(33).
[2]何琦,陆志毅.从课程实施者视角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存在的问题[J].考试周刊,2015(6).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道路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 下一篇:学生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索能力的培养
精品范文
10简述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