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09-19 09:45:07
导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比较法的教学功能
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想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平时就要特别重视自己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比较法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新课程教科书中三维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全面地、宏观地对人类社会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中应用比较法的几种形式
1.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即相同时期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的比较。如讲到欧洲开辟新航路的时候,可以把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突出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历史地位。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是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驱动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下的对外贸易。再如17~19世纪一些主要的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又各不相同。英、法、美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完成的。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和俄国分别是通过明治维新和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此时教师再加以延伸引导,学生的认识就得到了升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等。这样在分析比较中由“史”引出“论”,然后用“论”去统率“史”,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不同时期对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的比较。如我国近代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改革开放,如果只依教材,不进行纵向比较,学生就只能掌握其皮毛。因此将两次开放进行比较就至关重要了。两次开放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是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武力侵略中国而被迫打开国门,是屈辱的、被动的、不平等的。后者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正确的、主动的、平等的对外开放。
3.因果比较
原因和结果是现象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二者的联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同,但事件的结果却不同,即同因异果;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同,但结果却相同,即异因同果。要想把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搞清楚,就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如中国近代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资企业诞生了;19世纪6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地主阶级有识之士,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洋务企业诞生了;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创办了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企业产生了。上述三类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虽然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特征,都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雇佣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都是进行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逆向比较
逆向比较,也称反向比较法,就是与常态即顺向思维相反的角度进行比较的方法。
5.系统比较
有一部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学生极容易混淆,如果进行全面的体系架构和知识整合,更能有效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以教材的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给出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恰当地使用比较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力求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此探讨,使其不断完善。
作者:钟键 单位:福建省霞浦第七中学
第二篇:恰当教学方法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自主教学法的应用
自主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我选择了自主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问提出,并在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比如,有人提出:十月革命产生了什么意义?还有人说:为什么要发动十月革命?让学生在小组内发挥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二、直观教学法的应用
众所周知,历史记载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当时的背景,单纯地依靠教材是不利于历史课程魅力的最大化实现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功能,要有意识地将抽象课堂形象化,进而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感情,从而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近年来,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电影越来越多,但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直观形象,我们不能随便拿出一个相关的视频就让其成为课堂的辅助工具,这样是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可以借助相关的纪录片来有效地还原当时的背景,让学生在直观的课堂中去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而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课改下,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历史素养,进而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
作者:晏冰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一)知识点分散,不易记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优秀文化。在历史教学中每个年代都会有各种重大事件发生,这就造成历史知识繁多而且分散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主题式教学方式,不按照课本的教学顺序,而是首先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围绕该课程主线上的某一个点展开知识拓展,使学生先了解该课本中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细节展示方面的巩固记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隋炀帝的事迹时,用以人物为主题贯彻历史的方法,与唐代和宋朝的其他皇帝做比较,看看这几个皇帝在制度和科举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进而评论隋炀帝在位时所制定的制度和百姓生活水平,对该时代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几个朝展水平的不同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唐代会有贞观之治等太平盛世,隋炀帝时却出现呢?其他朝代为何会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时将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大脑中形成一个主题,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老师教学缺乏重视。一些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能否进入重点大学的关键时期,升学率或者考入一所好的大学才是当今最重要的事情,在关键时期,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才是最重要的,而历史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学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到主要课程上,教师对历史文化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应用
(一)使繁琐的知识系统化。高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而言,该课内容繁琐,而且记忆困难,在上课时教师利用主题式教学,把课本所要讲的内容大体梳理成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讲解,每一章的知识在末尾归纳出一个系统的结构供学生记忆巩固。在一个大结构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相关知识,把与主题相关的前后知识链接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以历史人物为主题,展开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记忆时只要记起这个人物就会想起相关的知识,使繁琐的历史内容系统化。例如:在学习历史的近代史时,可以把几次的侵略战争系统起来学习,定为“近代屈辱史”这一主题,对国内的侵略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给清政府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丢失了哪些土地,赔偿了多少白银,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把几次侵略战争总结起来,使其产生的影响系统化,由浅及深地对社会性质的影响更深远,百姓的生活更辛苦。利用这种主题教学的形式,使历史内容系统化,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记忆。
(二)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主题学习模式。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造成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一定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应该想了解这一章的历史人物,首先明白这一章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每一节课讲了哪些人的丰功伟绩,分析伟人的成就,以及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历史文化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历史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是历史内容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主题式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繁琐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看重历史内容的主干部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加深对该部分的记忆,还能提高学习和听课效率,培养其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题式教学还可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塑造自我,发展独特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主题式教育并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是一种符合当代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作者:汪俊 单位:大方县第三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
一、走进生活,力求自然
要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历史情境,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从高中生生活中汲取“灵感”,让那些熟悉的、他们容易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将课堂活动与生活背景两者融合在一起,让“生活化”历史走进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日本在抗战相持阶段后改变了侵华策略,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应该怎样理性分析?教师用“水的联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桌上放有三杯分别为100ml、250ml和500ml的水,教师逐个向杯中滴入同等容量的墨水,水的颜色逐渐变淡,水之所以会变淡的原因学生都知道,即水杯变大,水越来越多,墨水被水稀释后自然会颜色变淡,那么这与日本侵华策略改变,逐渐变弱的事件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两件看似完全没有交集的事情结合在一起,重新审视、稍加思考之后,领悟到战线的拉长、兵力的不足都是导致日本侵华能力弱化的原因,也是日本不得不改变战略的根本。
二、增加趣味,注重体验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不能让情境成为课堂的“华丽包装”,但趣味性是一直以来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备受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小学和初中游戏教学法不同,带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创设仍旧以中学生成长需求为基础,结合历史教材实际,通过一些有趣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体会思维的妙趣及成功的喜悦。如讲到“太平天国”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当时清朝腐败衰落的状况,教师可以借助“烂掉的梨子”为学生模拟生活化历史情境:梨子之所以会腐烂的原因在哪里?学生立刻觉得十分有趣,他们有的认为梨子腐烂的原因在于里面有虫子侵蚀;也有的认为可能是由于存放条件引起的。这时继续引导他们:“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将烂梨子处理掉?”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让他们达成共识:即小范围腐烂的话切掉烂掉的部分就行,大范围腐烂的话直接扔掉。很明显,学生在这有趣的情境中进入了一种自然认知状态,这时引入知识点:如果烂掉的梨子就是晚清时期,那么学生分析一下它之所以腐败的原因何在?如果你恰好“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在如此有趣的话题引导下,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分析出清朝腐败的内因及外因,而“穿越”之后,他们认为自己如果是朝中重臣,就会掀起一场“反腐”革命;而成为书生,就会在科考中陈痛利弊,反映民生;但成为农民,可能会无可奈何地苟且偷生,也许会揭竿起义。而到此时,他们突然意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暴发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历史必然。
三、体现价值,聚焦实践
情境教学最突出的教学作用在于有效解决历史知识中的“抽象”与高中生思维的“形象”两者引发的矛盾与冲突,能够在一个特殊环境中提升高中生的精神追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使学生实现精神与能力共同发展?笔者认为情境创设一定要能体现出历史教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之中走近历史、感悟历史。如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编写一部名为“早朝”的历史剧,然后取其中一部分在课堂上现场演出,让其他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中国古代皇权是如何逐步确立起来的?从不同等级大臣所奏内容中能不能感受到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着怎样的特点?与这种“请进来”的情境创设不同的是让学生“走出去”,从实践活动中感知历史的方法效果更佳。如学到“世界文化遗产”时,让学生提供“线索”,看看身边“藏”着多少不被人们发现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否具有一定的开发和保护价值?这样本来学生觉得距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情一下子摆在眼前,他们积极利用一切时间探寻,希望找到能彰显本土历史文化的东西。新课改让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传统说教被先进多媒体技术替代,枯燥的内容转换成为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历史教育者更值得关注的课题是如何让情境创设避免走入“失真”的误区,让自然、本真回归课堂,改变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让积极、自主成为高中历史课堂的最新“标签”。
作者:尹涛 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民族文化传承能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1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学校是民族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其重要责任,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防城港地区壮族、瑶族、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对学生更好掌握历史文化知识也有积极作用。
1.2有利于彰显办学特色。个性化和特色化办学能提高学校影响力,促进学校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彰显办学特色,形成比较优势,促进学校发展。防城港地区的中学如果立足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有利于推进特色高中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也能更好凸显办学特色。
1.3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民族文化表现多方面情感,包括欢快活泼、热烈奔放、诙谐幽默、庄严凝重等,能带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对策
课堂教学中,为促进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结合广西防城港地区实践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的教学对策。
2.1提高任课老师思想认识。高中历史老师应提高思想认识,教学中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将骆越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南珠文化等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对这些文化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促进民族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2.2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知识讲解,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讲解防城港地区的民族文化知识。例如,京族文化学习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京族的舞蹈表演,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调动他们学习京族文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相关内容理解。又如,世界历史西方文化学习时,防城港中山路保存一些骑楼建筑,这些建筑融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于一体,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这些内容,设置悬念,然后引入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之中。并提出以下问题:这些建筑大约修建于什么年代?它有哪些特点?有怎样的历史背景?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对当地民族文化学习,既能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还能促进民族文化更好传承。另外在客家移民文化、海洋文化教学中也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热情,促进这些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2.3重视多媒体技术应用。重视互联网、电视、广播的应用,建立防城港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平台,注重民族文化推广,对学生更好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另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建立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让更多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发扬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
2.4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完善教材内容设置,将防城港地区的民族文化内容融入高中历史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5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学校艺术节和联欢会,让学生更好参与实践活动,在校内展示民族文化。例如,京族文化宣传时,要展示唱哈、竹竿舞、独弦琴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认识。此外,还要提高任课老师素质,重视民族文化研究,推动民族文化更好传承,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对策,促进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作者:黄国精 单位: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参与式课堂教学
一、对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反思
1.增强了课堂活力,却往往无法有效达成教学设计的目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倾向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为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能力,往往会设计比较详尽的学案,提供一到两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并在课堂中留取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展示。参与式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平台的展示课,每组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展示者将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说明,把成果进行阐释。这样的课堂摆脱了插秧式行政班级的死板,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分散,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宽松的氛围成为学生创造力的引擎,通过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生成更深层次的问题,构建新旧知识联系,更新知识体系,深化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是具有活力的。
2.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而教师的指导能力略显不足。参与式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全体参与的教育理想,并促使每位学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不仅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还应包括学习及研究的热情、言语表达能力、同辈交往能力、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等。后者属于非智力因素,却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上所述非智力因素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3.促进学生的成长,但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学生之间差距大。参与式课堂获益最多的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学生在参与式课堂实施之初,会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将研究的目光局限在书本知识上;竞争意识较强,缺乏合作意识;缺乏对教师的信任,掩藏问题;展示时有推脱现象,无法完成小组承担的任务;存在推诿现象,往往出现“能者多劳”“能者代劳”的现象。经过一年的实践和培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注重小组利益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试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演讲、情景剧表演、相声等方式能够比较充分展示研究的成果;学生在同辈文化中进行比较、反思认识自己的不足,加强了对自我学习行为的监督;在讲述中加深对已知的了解,促进了对未知的探索。
二、针对参与式课堂提几点建议
1.适时引导,让学生的参与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新一轮课程深化过程中要做的不是颠覆传统,重新构建崭新的课堂,而是以科学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传统的课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形成对课堂教学流程的预设。否认传统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性,是难以开展并深化改革的。针对在参与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探究、展示环节偏离主题的问题,笔者融合传统课堂积极要素进行探讨解决方法。
2.提高教师素养,成为学生研究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提高的助推力。参与式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给予辅导,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生成。问题的提出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体现,如果能够给予关注,并以丰富的知识进行解答,不仅对这个学生有积极的刺激,也使得同辈群体间获得良性刺激。
3.关注学生差异,让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性格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这便是因材施教的典故。道德教育中关注的侧重点在于个体的秉性,而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能力差异、性别差异等一般因素的影响。后进生需要更多的鼓励,优异者需要更多的挑战;文科班中女学生更善于抓住细节、思维更加缜密,男学生思维更活跃、知识面更广。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兼顾各种差异呢?首先,建立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有的学生对中国史梗概较为熟悉,有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排斥心理。其次,尝试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评价方式。评价是作为小组合作积极性发挥的措施之一,评价应是以小组原有基础为标准,落脚点放在进步的幅度上;评价还应该具有多样性,最终的考核不仅要考核进步最大的小组,也要考核小组中组长的领导能力,还要考核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贡献。参与性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更多参与权,需要教师放手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引导,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建立小组、更新评价机制促成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王芳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手段艺术性扩展
1分组定层,因材施教
班内学生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老师是整体性授课,从授课内容上没有梯度性,也没有层次性设置,一节课的内容安排,就是相应的教学任务,讲完,大多数学生能跟上就行了,课下再去背,那就是学生的事了,在这样的上课状态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较低,状态很被动。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讲得相对来说深度不够,对于他的学习能力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中等的学生正合适,对于学困生来说,则有点难,他们听起来有点吃力。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点众口难调。教师有点强拉硬拽的态势。这样不知不觉,教学就陷入了僵局。如何改变这种僵局呢?我采取分组定层的办法,将学生按学习能力高低,因材施教,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度。按平时测验的三至五次分数为参照,给学生分成四至五人的学习小组,组长由学习能力稍强的担任,可以在这一组起到学习带头人的作用。上课前,我把教学内容按学生的能力分成三个等级。有难度和深度的留给学习能力较强的组,让他们完成基础之后选作,这样也照顾其他同学的情绪,避免学生能力较差的同学敏感的以为受到歧视。中等层次的同学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重点解决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太难,不至于学生一看见就发怵的失掉努力的信心。像够一个苹果,踮踮脚就能够到的,他就有信心去努力,如果一看高的差的太远,那就干脆会放弃。所以,这一部分学生是班里的主力,他们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不断的慢慢提升,难度要一点一点的加,学生的能力也会慢慢增长。他们会逐渐缩短与第一梯队的距离。接下来就是学习基础较差的那部分学困生,他们大多是因为态度问题才停滞不前,学习品质差,懒惰,懒得思考,懒得做笔记,懒得和同学一起做活动。他们大多喜欢无所事事的玩,对历史学习很不感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要对他们进行奖励机制,答对一题,要加相应的量化分,给与持续不断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难度设计上一定有分寸,稍简单,而且要增加趣味,提升趣味性是改变他们学习惰性的重要手段。这样,三个阶段的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了自己正确的位置,进步的动力,进而改变全班的懈怠局面。
2在教学中穿插多媒体视频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学习热情的必要手段。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方法只会令学生昏昏欲睡。
2.1我把教学内容分成两类,一部分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归纳和演绎,这部分,我结合相关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情节,把历史事件生动的再现,并形象的串联在一起,使得历史事件不再停留在文字表述的死板形式,而是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另外,对于一些表述题,我把内容转化成视频形式表述,让学生既了解了历史的细节,又能深入思考相关的历史问题。例如,在陈述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加强的这一问题时,我以视频的形式播放了这一制度的变迁,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迅速的把握住了要点,接着就要自己去表述了。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连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些学困生也对历史开时感兴趣。另一类就要深入思考并总结了。高中历史是一门很有思想性的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遇到令学生困惑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深入透彻的讲解,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单纯靠视频去解决,要通过教师缜密深邃的思想来展示。该讲就得讲,还不能怕学生感觉枯燥,因为这样的内容讲不透学生肯定会一直困惑。
2.2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理念,自主解决相关难题。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失分最多的一类题是论述题。一方面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用来解决论述中需要列举的历史材料,一方面缺乏缜密科学的历史思维,找不到突破口,也就无法利用科学的历史观点和思想来解决难题。为此,我首先帮助学生找到解决这类题的突破口,先确定历史年代,在确定历史事件所处的大的历史背景,回顾课本上这一部分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理论,在组织相应的历史事实来论证相关的历史理论。我反复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并不断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对出现的相应的问题,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鼓励实践,掌握方法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的方法与能力要求明显加深,理性色颇为浓厚,理性思维有所提升,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的历史观和以古鉴今的审视观念。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注重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史实及历史信息的能力。
总之,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使学生掌握了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获取成功的乐趣。
作者:杨子英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即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活生生的历史”,注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自我吸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做课堂笔记。这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若是换个角度,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1.华而不实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授课模式的根深蒂固与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碰撞,让历史老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使历史课堂成为了一场华而不实的演出。在我们听过的众多公开课中,老师为了课堂的气氛,通常会加入很多的元素,比如影视、动画、音乐等,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就有效性来说,在整个课堂中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少。这种急于求成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好历史知识,还会由于长时间受多种媒介的刺激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可谓“华丽丽地上场,失落落地谢幕”。
2.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时,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遇到问题,老师包办代替,始终不敢“放手”。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个人表演”,学生是“台下的观众”“永远的配角”。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是无效的。
3.学生缺乏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着学生完成教案中预定内容,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历史课堂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而教师就是主角,学习好的同学成为了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是观众与听众。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是意料之中。
三、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与理念
第一,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改变事事替学生包办的做法,大胆地从“抓”改为“放”。信任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多思考、多参与、多尝试。学生主动探究得来的知识比老师强行灌输的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学生也更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第二,在备课方面,不仅要备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2.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本质与规律,实现传统教学的灌溉式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大于理论的活动,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相关学科的理解与学习不断加深;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面,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体验与感受,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由于每个学生受到个人文化知识基础的制约,搜寻到的资料来源也很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团结协作,进行资源共享。
作者:张晓妮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鉴于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提出,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及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进行主动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时,针对本单元的6课内容,我把班里学生分为5大组,如汉字书法组、笔墨丹青组、诗歌组、小说组、戏曲组,然后,在课前我为他们布置了学习任务: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者利用网络技术,查阅和搜集本组所负责内容的信息资料,并配以相关图片,制作成精美、详细的PPT课件,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所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并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在积累材料过程中的经历,对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和班里学生、老师共同商讨、交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收集、研究,一方面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提前进行了详细了解和熟知,为本单元知识的传授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为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设置,并不仅是让学生单纯掌握表面的历史基础理论知识,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事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鉴于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提出,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于让学生对历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应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对课本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四单元中“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时,我除了向学生讲授本课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还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如通过对两次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分析,培养了学生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信念;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史实,培养了学生不畏强权的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道理,从而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只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课堂气氛也显得压抑沉闷。这时,我们就可将集多种电子信息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存储功能,运用它,我们可提前到相关网站查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有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进行归纳、整理,建立一个整合了多种教学内容的学科资源库,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教学信息量。比如,在学习“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这节内容时,课前,我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了有关中国金属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基本情况的信息资料,并整合了大量相关图片和视频,建立了一个学科资源库,课堂上,根据本节内容的教学情况,将资源库中的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如讲述金属冶炼术的进步时,将青铜时代的时间、定义、特点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将其辉煌成果通过图片和视频方式呈现出来,如青铜爵、四羊方尊、商代司母戊鼎、宜侯矢簋、堇鼎等等,这样,学生就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观察到了历史上的事物,掌握了更多的历史信息,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眼界。综上所述,身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以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大力研究、总结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教学策略,使高中历史课堂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蓉蓉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路德州第二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窥探
一、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应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强调教师授课效果的好坏,而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通过适当的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固定的知识点。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学习知识方式的开放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的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味地传授讲解;二是课堂的开放性,课堂开放性包括授课氛围比较轻松愉快、师生关系和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开放等多方面。如学生可以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提出质疑,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知识。
三、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历史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可以采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将教学活动划分成一个个主题单元的形式,如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组成一个主题单元,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明确学习重点,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紧随时展的步伐,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当今高中教育的新形势、新局面,适应当代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凤梅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中学
- 上一篇:移动业务支付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类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