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时间:2022-06-07 04:34:06

导语: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一、夯实基础

1.打好高三通史复习的基础。首先,要立足于通史的整体要求确定复习目标。明确通史之大体,立足于“通”的目标,围绕揭示特征和演变线索两大主题,努力体现每个历史阶段前后迭连间的异同,突出阶段性的标志,把握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征。其次,要从构建扎实的通史知识基础角度复习。复习目标确定后,认真梳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深入挖掘每一个阶段历史间的纵横联系,紧紧围绕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整合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浮夸空洞的通史复习,提高高三通史复习实效。

2.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是高三复习的关键。现行高三岳鹿版教材,必修ⅠⅡⅢ就是从人类文明史观分为《政治文明历程》、《经济发展历程》、《文化发展历史》三大部分,有助于把握文明观,正确掌握教材脉络,构建历史整体结构,亦是当今高考的试题特色。此外,在学世界史时还应把握整体史观(全球史)和现代史观。

二、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考查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居于重要地位,涉及国家多、波及范围广,同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准确掌握这段内容,最好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概括各自的特点,才能找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通过纵向联系、比较,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生产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向垄断(企业制度)过渡。横向联系: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对)比分析,吃透教材。如中国明清批判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先哲们的人文精神起源;二十世纪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

三、加强时序性教学

针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强调时序性教学不是指以前的通史模式,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模式。如何进行时序性教学?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在吸收传统历史教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反思,认为时序性教学应该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渗透教学。

1.微观时序性教学是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的教学。以必修二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图表法展示民族资本主义的每一个阶段,在图表法中分析其成因、现状及对中国民主化进程产生的影响,按照时序性原则对这一内容加以整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2.宏观时序性教学,基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特点,笔者认为宏观时序性教学应该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者整个模块。立足历史这门课程,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高三教师可帮助学生树立两条基本线索,即: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另一条线索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史,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先进化)的过程,形成完整的近代历史思维。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的时序性教学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的时序性教学意识不仅是历史学科本身的客观要求,还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笔者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广大高三历史教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

1.挖掘教材隐性知识,让学生学会迁移。历史教材一般以专题或章节体为主,教材编写时设计了很多隐性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挖掘隐性知识,解决问题。如必修三专题六的《启蒙运动》,教材没有专门讲启蒙运动的影响,我们在复习时就要通过知识迁移方法把这一隐性知识找出来:先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中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学生理清思路:对港澳、中国、世界等三个方面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对启蒙运动影响进行分析:第一层面是对当时法国的影响,第二层面是对当时欧洲的影响,第三层面是对世界的影响。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加以分析。上述例子让我们明白知识迁移的作用很大,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对我们提高成绩、掌握应试技巧很有帮助。只有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并注重挖掘隐性知识,才能提高迁移能力。如何整合和挖掘教材知识呢?可按纵向和横向方法整理教材知识,从历史构成要素角度整理知识,按照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历史阶段整理教材知识,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注重规律性知识的总结,注重共性知识的总结,注重结论性知识的总结,注重方法性知识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熟悉知识、迁移知识。在总结教材知识时,譬如,我们熟知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原理感知和体会分析问题的角度,进而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加强知识的归类和概括,让学生学会迁移。凡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都是概括了的,能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迁移。对知识经验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就越容易产生迁移作用,因为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就越广,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提高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是促进学习迁移的突破口。在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从而促进迁移的发生。比如,中国近现代史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发展史”四条线索及其内在实质性联系构建一个概括性的、清晰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网络。这样,无论从哪个角度命题,学生均可将该问题纳入、同化到这个网络中。2010年高考江苏卷中有一道题要求回答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即是一道典型的知识迁移题,部分考生对该问题的回答不够完整和准确,其实如果能够按照上面要求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结构,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变更问题情境,将问题类化,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应将知识归类任务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己整理归类。在课堂中,教师把解题技巧、解题策略、审题和检查方法通过习题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使书本知识得以活学活用,从而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构建的知识结构“类化”这个新问题。必修Ⅰ第三单元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的复习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对各国政体的建立、特点及对其本国及世界的影响进行归纳“类化”。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对各国的崛起过程进行知识迁移,变更问题情境,从而实现知识迁移。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条件和契机,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精选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迁移,最终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陈文工作单位:南雄市黄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