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
时间:2022-06-07 04:29:21
导语: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史料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赋予历史时代的气息
现在,好多学生不愿意记忆历史知识,甚至有的学生花时间去记忆了,但就是无法灵活的运用和掌握知识,归根究底就是因为仅仅是死记硬背了历史知识,而没有通过对一阶段人、物、事的详细了解来把握历史知识,也就是没有赋予历史时代的气息。
2.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掌握大量的史料可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即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潜移默化的事情,就像丰富课外知识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知道的史料越多,那么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越能得到发展,思考历史的方法和角度总会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为前提。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应用史料
1.以教材中的史料为基础
一般教材上所提及的史料都是相对而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已知的典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书后都有其相应的史料思考题,可往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老师常会忽视对书后史料思考题的讲解,其实不应该采取这种忽视史料的教学模式。书上的思考题目都是出书人经过仔细的推敲后才选出的有关书本内容以及相关史料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的,所以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些史料。有时间的话,在备课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补充,把史料和教材相结合,先简单的给出一些提示和答案,最后在教学中把史料和相应的思考题都融入到课堂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尝试让学生分析历史或史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事例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要立足于课本的史料,可以适当的加以补充,给学生做详细而又形象的解释。
2.补充恰当的课外史料
由于在有些教科书里书后的题目有限,或者有的和课本所涉及的史料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样仅有的书本知识难以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历史知识,这是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多花些时间去查找一些与本节有关的典型的史料来做说明和补充。课外史料的补充并不是随手捏来就可以了,必须要能够和所学的历史知识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典型。我想这和老师的阅读量也有一定关系,老师要在平时多注重对史料的积累,这样需要用的时候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出来。还有一些难以直面描述的历史知识,这是仅靠老师很难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也很难生动形象以及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历史,这时就需要老师多花一些时间在教学技巧上进行专研,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影片,通过生动的画面来展示历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感官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
3.注重图片的应用
人的视觉往往对有色彩的东西会更加有兴趣,所以在各种教学中才会注重老师讲课“图文并茂”的效果,除了可以例举一些典型和有新意的史料知识,对于那些相关的人物画面、场景画面、地图以及历史事件中出现的古建筑等更需要详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更加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可以进一步的补充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专研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比如说在讲解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时候,老师再生动直观的语言也没有那相应的图片更令人感触了,所以老师更需要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有关的影片以及相关的敏感的数据也要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再稍加一些语言上的补充即可。
4.让学生自己搜集史料
老师讲解的再好那也是老师自己的知识,作为学生不仅要领会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更要在老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自己找出相应的答案,得到最终的结果,所以如果有时间的话,老师应该适当给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史料的印象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搜集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的对历史的思考能力。比如说南京大屠杀事件讲完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从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我们能学到什么等等,然后让学生回去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综合考虑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下次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找几个学生简要阐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老师再做一下全面的总结,补充学生没有考虑到的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综上可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运用历史,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他们对历史的思考能力,所以应该适当的运用史料来进行教学,改变以往仅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本文来自于《高考》杂志。《高考》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程昭志工作单位: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新桥中学
-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开展思考
- 下一篇:历史教师知识结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