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思考3篇
时间:2022-06-07 04:09:48
导语: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历史课堂教学,要想让学习主体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创设优化的历史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悦耳动听的效果,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空间,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使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自然会给我们的开放型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讲《美国内战》一课,可以运用历史影响导入新课,在新课导入阶段放映同计算机拷贝的《南北乱世情》片断,使学生视、听觉进入美国南北战争前锋的历史时空中“,亲身体验”南北战争爆发前的美国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及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从情感体验中引发学生对黑人奴隶制的憎恶,从理性上认识黑人奴隶制已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得出南北战争必然爆发的结论。历史现象的动态再现收到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由知向情、意、行发展的认知效果。
二、通过视听导入新课,达到有意营造氛围的效果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事件、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在有隔离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给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相当的困难。因此,利用多媒体这一形象化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大量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信息,是历史教学迫切需要的辅助手段。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特征突出的历史事件加图片或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话题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这种方式,可营造直观教学的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老师在学术交流,课改创新等方面也提供了很多方便。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抑制了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因为历史课程有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分析上,教学偏于知识化、抽象化、符号化,重历史逻辑,轻历史形象,造成教学过程的枯燥、呆板。而多媒体教学变劣势为优势,化语言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学生引入一个积极思维的境界,借助声光渲染,视听刺激,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向互补。
三、使多媒体课件,成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辅助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用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解决这些问题,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这就极大的节省了课堂讲授和板书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四、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德育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历史上图片,录像、纪录片等多媒体材料,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并通过内心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历史熏陶。“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时,由《七子之歌》引入香港离开祖国怀抱已久,教师可打破时空界限,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收回香港的令人激动的画面,英国国旗在香港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缓缓升起,由此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能为我们提供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走进教学的阳光地带。尤其对历史教学,它更能打破时空界限,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使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因此,历史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要多研究,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作者:刘丽蓉工作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第二篇
反思一: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运用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反思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作者:张金鹏工作单位:甘肃省夏河县中学
第三篇
一、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困惑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们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概念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会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新课程教学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教师关注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大力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进行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二、解答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困惑的对策
1.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二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史学专才。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能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益。历史新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容量大、史料素材庞杂,有些知识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学任务重,那么怎样去解决呢?第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教师要尽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摒弃传统课程中不合时宜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确新课程观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本(课本)为本”;新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趣、史识和史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只有纠正错误的观念,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解决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引。第二,研读课标,把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史教学要执行“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教材内容庞杂,有些专题知识容量大,教师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该删减的删减,该略讲的略讲,重点的内容重点讲,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适当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我们不妨把它放下来,等到学生知识储备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决。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也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而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动或运用一些不适用的新方法,因为这会浪费时间。第四,增强学生的本位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懂的或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学生难懂的问题,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新教材添加的一些新的知识(如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世界文化遗产等),以及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无疑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死守旧的知识结构,必须不断地通过图书、报刊和网络获取新知识、新观念,从而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还需向学生介绍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的甄别与判读、多学科工具、多维角度阐释历史的观念,以及对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传统文史知识进行介绍,这都将成为历史教学的新亮点。总而言之,面对新课程的挑战,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上下求索,带着智慧上路,尽快融入新课改的浪潮,做一个思想型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黎春东工作单位:广西平南县中学
- 上一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问题研究
-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