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3篇
时间:2022-05-08 10:41:01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转变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个体方面的差异性、创造性以及多样性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找到实现该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努力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全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培养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引导,更清晰地展现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把学习活动变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变成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真正学会独立学习的过程。
二、提倡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提倡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组建完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和价值,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如果遇到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反之,遇到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解决这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引入现代科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一方面,利用音乐和电影片段进行课堂导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集声音与画面于一体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看清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师所不断追求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作者:李鹤宝工作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
第二篇
1.深入挖掘,构建历史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一个过程,而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现。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具有研究性的教学板块和题目,例如探究活动、动脑筋以及自由阅读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然后再逐步提升问题探讨的难度,并不断扩大问题涉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成功的乐趣。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又如,在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用具有联系性的例子,然后将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完美地融合在里面,然后再运用猜字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这样就为学生的课堂学习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寓教于乐。
2.拓展延伸,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具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因此对学生来讲,就会失去问题本身具有的探究性意义,变得比较浅显,又或者是让人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注重这一学习的过程。如,在学习《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篇文章时,由于都江堰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是一项典范,因此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价值的素材,因此可以对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起到有效地引导作用,是一个有效的例证。另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先民的这一创造和智慧,可以结合学生的事情发展情况设置有效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有效地探讨,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当学生讲得不够全面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适当地启发和帮助,鼓励他们独自绘制出都江堰的工程示意图。然后再依照都江堰的主要框架结构,进行师生间的共同研究,接下来展示都江堰的飞沙堰、分水鱼嘴以及宝瓶口等各个部位的示意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都江堰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尝试着说出其运作过程和内在结构。其次,再进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从而得出较为系统的结论。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在国内的引进和,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3.品评分析,注重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在认识、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要想让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有效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具体环节当中来,就必须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师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交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事例的示范,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性的历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这能推动历史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高中生的爱好及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音像和图片等形式查找资料,然后讲解和编写历史故事,写具有历史性的调查报告或者简短的小论文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自身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如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总之,探究性的学习是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性作用,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最佳效果。
作者:平治国工作单位:肇源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
1.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1.1学习缺乏主动性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其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愈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不难发现,其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主导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其核心是架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在针对一次关于“高中历史自主阅读”的调查,其中55%的学生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30%有兴趣化的自主阅读;25%的是基于高考的因素),其余45%的学生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其中8%的学生放弃历史学科的学习)。笔者认为,从一个简单的“高中历史自主阅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依旧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临界状态,面对历史的语言与内容学习缺乏自主性,从而影响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
1.2“教学”引导缺失化
此处,笔者把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统称为“教学”。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无论是情境教学、探究教学、自主教学等,其联系的关键环节便是“教学”引导。只有把“教学“引导贯穿整个教学课堂中,才能让历史教学文本中的知识点、难点、重点、疑点等悉数传授,让学生们更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教学”引导缺失化,主要有以下2点原因:1.初中学校在整个三年教育体系中对于历史教学的并未纳入中考范畴,导致高中生学习思想上并未重视;2.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略有不足,如:教学语言技能、现代历史评价,其实践性有待加强。
2.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几点思考
2.1提升历史自主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想要提升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深入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情境创设,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进行自主化阅读以及归纳,如:在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提纲式”阅读法的“教学”引导,确立其教学过程:革命背景→革命过程→革命结果→历史意义(国内外),让高中生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交流,让其自主探索与理解其中资料,使其了解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其独立思考能力,并深刻地领悟历史的意义,进而提升其历史学习与理解知识以及历史自主阅读能力。
2.2培养历史探究思考能力
一个有效的学习成果,需构建在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结合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不难发现,要提升高中生历史综合素养,必须要培养其历史探究思考能力。根据实践教学表明,培养历史探究思考能力的过程应当是构建在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一些浅层教学内容的搜集,如:在《鸦片战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可提出鸦片对于人的危害?哪些现代和鸦片一样?利用现代高中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健康意识,来寻求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下铺垫;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进行“留白”设计,提出一些“疑”点,如:鸦片战争反应了当时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现象?该事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们能够对于历史产生探究思考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教学的指标,另一方面则逐渐地培养学生关于历史探究思考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历史价值观。
2.3加强历史合作创新能力
人生如戏,既然短暂的人生皆可作为一台戏剧,那么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更是一条长远大河。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强调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媒介,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扩展高中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主动性,从而加强历史教与学中的合作与创新能力。例如:在“九一八事变”教学过程中,进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其每组自由编排“九一八事变”中的一些场景以及对话,让高中了清晰地了解知识目标:(1)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2)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响;(3)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以其表现。在学习、交流以及讨论过程中,不仅仅让高中生自由发挥其个性以及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更是让其以身临其境地演绎历史事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则引导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教学问答环节,进而理解与探索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始末与意义,从而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作者:杨旻玮工作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 上一篇:有关高中地理实践性的探讨
- 下一篇:怎样创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