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03 03:31:00

导语:透析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进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透析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进展

摘要:对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是史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自1942年钱穆先生发表《论宋代相权》一文以来,已经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分辨以1985年王瑞来之《论宋代相权》和1994年张邦炜之《论宋代的皇权与相权》发表为分水岭,分为三个阶段。前一阶段主意相权削弱,中期相反,主意相权加强,后一阶段主慌张权和相权都得到加强。

关键词:皇权;相权;加强;削弱

在对古代政治制度的中,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宋代,政治制度异常复杂,这也就使其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显得很奥妙,对于孰强孰弱,长时间以来一直争辩不休。下面就对这一课题的过程作一简略的回想。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钱穆先生发表《论宋代相权》一文以来,对皇权和相权关系的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对这一问题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者们广泛认为宋代相权大大削弱、皇权得到加强。第二阶段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这是激烈争辩的时代。一方面,传统的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学说受到严格寻衅,以王瑞来为代表,提出了完整相反的观点。另一方面,学者们又从多个角度来集中探讨相权和皇权问题。第三阶段就是90年代以来,突出特点是突破了皇权与相权此强彼弱、简略对峙的旧框架,将二者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来考核,认为皇权与相权都有所加强。当然,其中也有重复。下面就对这三个阶段略加介绍。

真正开端探讨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是钱穆先生于1942年发表的《论宋代相权》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率先提出相权削弱说,认为宋代相权因被分割而大大削弱,皇权却相应地得以极大的强化。宋朝设枢密使掌军政,“宰相不获预闻兵事,是宰相之权已去其半”;设三司使掌财政,“宰相之权,兵财之外,官人进贤,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权,于此亦绌”;并让台谏专门弹劾外朝官员,“宋则台谏渐混而为一,乃专以绳外朝,非以谏内廷”。此后,又有不少人撰文持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如季子涯于1954年发表的《赵匡胤和赵宋独裁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邓广铭于1957年发表的《论赵匡胤》、张家驹于1958年发表的《赵匡胤论》以及关履权于1983年发表的《宋代独裁主义中央集权》。这些文章都继承了钱穆的观点,认为宋代设枢密院以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以分宰相财政权,设参知政事以牵制宰相,同时让台谏共同纠弹百官,这样就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解放以后出版的各种通史和断代史也都吸收了钱穆的观点。例如《中国史稿》第五册认为宰相和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一般不止一人,他们和枢密使、三司使都得听命于皇帝。还如《简明宋史》在叙述完宋初的中央官制后,总结道:“……相权不断遭到削弱,不仅军事、财政大权已被分出,连中级官员的任免管理、刑案最后覆审,都有专门机构进行;而且还不断受到御史的‘传闻’弹劾,并不必定需要有根据。然而职责为规谏皇帝的谏官,仁宗初年成为制度后,常以弹劾大臣为重要职责。所有这些都是为加强君主独裁主义而设,皇权大大地膨胀起来了。”

同时,港台地区也有此问题者,回应大陆的主流观点。刘子健先生于1973年发表的《包容政治的特点》一文针对南宋权相这一难解的问题进行了。他指出,尽管这时权相权利确实很大,但是不管皇帝怎样无能,宰相最后还是受皇帝的管辖。并指出,“宰相没有自己固有的地盘或权利基础”,以及“权相也不能完整垄断皇帝的耳目”,这就决定了权相并不是真的相权大,而是“表现君权更大的另一种方法”。这就掩护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观点。

1985年,王瑞来发表了《论宋代相权》一文,全面反驳了相权削弱、皇权加强说,在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使得对皇权与相权关系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强调,应当将制度的设立和制度的实行差别开来。从宋代制度表面来看,宰相的权利因受分割而确实大大削弱了,但是事实上这些制度不过徒具情势而已。作者分辨分析了以前被认为分割牵制相权的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台谏。他认为分割相权并非设参知政事的初衷,“参知政事与宰相的权利、地位相差悬殊,参知政事往往要看宰相的眼色行事”;枢密院只管军事方面的“日常事务”,“‘事干国体’的大事,仍须宰相决定”;在财政上,宰相先是过问三司事务,旋即全部财权归于宰臣;把持台谏,使皇帝设立台谏的愿望难以实现。此外,宰相还把持人事权,使官员的命运“把持在宰相的手中”。最后作者总结道,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皇帝“不过是任人摆布的一个尊贵的偶像而已”。1989年,王瑞来又发表了《论宋代皇权》,在本文中,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与相权相对的皇权问题,认为宋代皇权被大大削弱、仅表现在皇权在人们的观念中在地位有所降落,而且官员任免、政务处理以及皇族内部事务的管理,都受到宰臣的制约。在宋代士大夫看来,“国家得益,社稷安危,天下兴亡”是高于皇帝的,而且宋代士大夫不再以“愚忠”为美德,而以“国家利益”为大忠。

这就决定了皇权的观念必定会淡化。另一方面,君主对自己的地位有苏醒认识,不敢滥用皇权。1986年和1987年,张其凡针对宋初相权削弱说连发表了两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宋初中书事权初探》一文中,作者认为,参知政事不掌中书事权,并未削弱宰相权利;除太宗时有一段时代外,枢密一直难以和中书分庭抗礼,中书事权远重于枢密。[11]在《三司·台谏·中书事权》一文中,作者认为宋初中书始终干涉三司之事,三司只掌管具体事务;台谏权势尚轻,不足以削弱中书事权。总之,宋初宰相地位也较尊重,太祖朝中书事权特重,事无不总;太宗时事权大减,然其重要部分未动;真宗时中书事权复振,虽不及太祖朝,亦能总文武大政。1991年,傅礼白在《北宋三司使的性质与相权问题》一文中,认为三司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宰相可以对三司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干涉和领导,三司成了宰相的下属。因而,宰相无疑拥有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