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探索论文
时间:2022-05-02 06:01:00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探索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主体性教学是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过程。主体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常常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的过程。实施主体性教学,核心问题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参加课堂活动的新模式。
如何把主体性教学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呢?
一、激发兴趣是主体性教学的前提
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诱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为此,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兴趣的学习乐园。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危机》一课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的亲戚朋友有否炒股?”“有”“没有”此起彼伏。接着问:“什么叫股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引导到:股票是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但过分炒作,它将失去这个作用,由此导入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引发了政治危机。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课堂上,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能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吸收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大纲》,认真钻研课本,把每个历史阶段、每章每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目标,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自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学习效果。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也是确保主体性教学的一条措施。诚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是荒唐的。但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进行了思考,已向理解迈出了一步。况且,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所以我们应该放开胆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我们国家是不是也可以借鉴或引用美国式的三权分立民主制度?”有些同学说他思想反动,有些同学夸他提得好。这是个敏感问题,既然提出了,就不要回避。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两国国情的不同,政权性质的根本区别。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等方面解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3、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缺补漏,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就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然后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加以点拔,引导学生正确回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指导学生做学结
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后,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做学结。写学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在写小结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查漏补缺,深化认识,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我们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如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怎样形成的?中共为克服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另外,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讲评试卷时,也可让学生总结,其内容可包括题型及演变,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角度解题的思路,题目的改编、联想、引申、拓宽等等。每次测试后,让学生对做错的题目进行订正,并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认真讲评。
三、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是主体性教学的保证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靠教师激励和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中一汲调控的主体,不仅调控自己的施教活动,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机会,是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学生怎样自主学习,则要看教师怎样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激励。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然而许多学却不变视或不知怎样重视课本。据此,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概括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五要素”是指时|地|人|事|义。“三部曲”指构成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多方面”指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第二,引导学生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不仅能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一课中收录了反映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略扩张态度的四则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如下问题:四则材料反映出对日本侵略持何态度?采取怎样的政策?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你对蒋上述言论有何看未能?通过设计问题,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能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有讨论的价值。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太成熟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利于同学们思考、讨论。例如,学习“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时,有学生提出:“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怎么没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那时候是不是也讲点民主?”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涉及维新思想由传播到发展成为一场重大政治运动的历史背景。但问题提法容易产生误解。当时,有位同学马上回答说:“他们大概是秘密进行的,清政府不知道。”另一位同学反驳说:“不可能,1300多名举人在京城联合上书活动,清政府肯定早就接到情报了,他们知道举人是爱国的所以不镇压。电视剧里说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一些大官都曾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也有点民主作风。”为指导学生把该问题提及更准确,教师开导说,清政府历来有禁止“文人干政”的规定,违令要受惩处,但这次却成了例外,肯定有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原因,刚才的问题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几位学生略作思考后,提出:“公车上书未受清政府镇压的政治和社会原因是什么?”这个提问就比较清晰。
3、引导学生剖析问题
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例如复习《“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节时,最后一个讨论题是:你能否运用课本中的一些史实来说明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过程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这道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问题。解答时,必须注意史实与观点相结合。但是大多学生采用罗列史实,加个结论的老办法分析这个问题,把从南昌起义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史实罗列一下,然后说同志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不懂怎样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步步深入问题的核心。于是老师向学生指出,同学们罗列的这些事实,多数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许多事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而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才取得的,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请同学们一起采用“剥笋”的办法分析这个问题。下面是师生共同“剥笋”讨论的实录。
师: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从惨痛的教训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懂得了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师:对,这是从大革命失败的实践中得到的认识。为此,我党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些起义的结果如何?
生:都遭到了重大挫折。
师:请说说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概况。
生:起义军分三路进攻,准备夺取长沙。由于敌强我弱等原因,起义遭到严重挫折,退到浏阳文家市。
师:在文家市会议上,是怎样从失败的实践中吸取教训,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提出新的认识?
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必须改变打长沙的计划,把部队带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师:这是提出的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最初萌芽,它来自于实践,但这一次认识是否正确可行,还需要……
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刚才的分析方法,说明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四、宫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主体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眼光扫视全体学生,以信任的语气要求大家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讨论交流时,要想念这生具备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不要只关注几个“得意门生”。凡是学生正确的解答特别是创见的看法,老师都要表示赞赏,因为那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亮教师的赞赏会使这火花愈来愈亮。学生在思考、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期望学生单靠十几分钟的阅读能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如果我们缺乏耐心,一见某个同学答不到点子上,马上就打断他的回答,甚至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这类批评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挫伤其自尊心,其他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同学也会同时受到一种英名的精神压力,使心灵闭锁起来。这样施教,怎么能够落实主体性教学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自主权。给学生自主权的最好办法是“商量、商量、再商量”及提供选择。通过商量和提供选择,把教师的正确要求变成学生的自我要求,把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措施变成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和措施。
- 上一篇:高三历史复习研究论文
-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