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论文
时间:2022-05-02 05:20:00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本文从课堂导人的重要性;课堂导入的一般功能;课堂导入的类型设计;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四方面来探讨一下对课堂导入的思考。
关键字:历史教学课堂导入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这样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课堂导入是首要环节,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学课堂导入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美国有位心理学家阿希曾研究得出: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益,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达到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万事贵乎始”。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入,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去历史课以讲述为主、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如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课堂导入的一般功能
把“课堂导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引子”或一出戏剧的“序幕”是很恰当地。导入时的导语习惯上称为“开场白”。精心设计的“开场白”能够起到渗透主题,交代背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度,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运用课堂导入具有多层级的教学功能:
1,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而言,课堂导入有再现、联结教学内容的作用。
①再现,课堂导入总是与以前的知识密切相关。它通过对旧知识在新课前的简单再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旧知识。
②联结,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结,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和孤立性。
2,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而言,课堂导入有指向、提示教学内容的作用。
①指向,我们接触过的一些开门见山的导语常常这样说:“今天我们学习第……课”;“今天这节课主要讲……”,就是给学生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
②提示,即从内容或形式方面为教学过程的展开作提示,如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在导入中向学生简要地说明新课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活动方式(启发性提问、观看电教手段的演示、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等),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有重点地理解和学习。
3,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而言,课堂导入则有收心、激情、启思教学的作用。
①收心,即收拢放飞之心。上课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组织教学。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因为,影响学生上好新课的因素是很多的,诸如每天学习多门功课,脑海中萦绕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十分钟休息过后仍然未能安定下来,还有课前教室内外偶发事件,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因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把其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如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教师进入教室,而大部分学生还围在窗口看下雨,这位教师便即时吟道:“隆隆雷声震大地,蒙蒙细雨洒地皮。下雨本是寻常事,何劳君行注目礼”学生们听到后便带着笑声纷纷回到座位上。这里虽然没有厉声的呵斥,但其组织教学的效果却远胜于严厉地训斥,同时又不失教师的优雅风度。
②引趣,即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生动形象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能源”。
③激情,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或某种特定的情绪,使之迅速进入“角色”。
④启思,即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在的思维启动机制,使学生直接进入理解课文的紧张思维状。
三、课堂导入的类型设计
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二)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常用的方法。如在教授《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我这样设计导语:“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达到了侵略中国的目的;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简单几句话不仅点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三)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所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景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历史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在导入《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辛亥革命已经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那么中国的前途是否就一片光明?”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四)悬念导入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我在讲授《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爆发后迅速发展壮大,到1856年取得东征胜利,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就在这时,领导集团内部却发生了一件事,正是这件事使到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并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究竟是怎么一会事?”
(五)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而言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孙中山其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便水到渠成。
(六)风土人情导入
各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往往由该国一定的历史所致。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适当引入风土人情的介绍,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今天英国国家之首是女王。大臣们觐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停在皇宫外面,要换乘17世纪式样的马车进入王宫,赶马车的、手持长矛的卫兵,都是17世纪的装束,犹如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话一讲完,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
(七)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这样大家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哥描写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
(八)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就是在课堂导入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而消除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恐惧感,激起学习的兴趣。在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如果你们是当时的航海家,要具备什么条件,你们才会出航呢?”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当航海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九)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历史知识往往被认为和生活无关,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在导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所熟知是“三大件”为切入口,向学生介绍:“无论是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甚至如今的21世纪,男女谈婚论嫁,都常以‘三大件’作为物质基础。但不同的年代,三大件所指的东西各有不同。70年代的‘三大件’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的‘三大件’指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90年代的‘三大件’指空调机、微电脑和电话机;进入21世纪,‘三大件’的涵义更为丰富,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是指汽车、别墅和高档家具。‘三大件’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事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听起来自然津津有味,兴致怏然。然后因势利导,设问“这些变化得益于什么呢?”在学生回答出“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后导入新课。
(十)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景。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景,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课中,我先在黑板写上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一看都知道这首诗的渊源。我再作进一步的介绍:“这首诗后来被所引用,借指国民党叛变革命,转向反共。那么国民党是怎样由积极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十一)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副对联出自何处?”再次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才解释到:“这副对联是林则徐从小用来时常鞭策自己的座右铭。”由此,不但顺利引导到鸦片战争的学习中,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少年壮志。
(十二)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课堂教学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佐手段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手段实现,其效果有时是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如在《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歌及《开国大典》的片段。无需太多语言已经把学生带回了五十多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他们身临其境,并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作为高中历史教学,除了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引入新课外,有时也可尝试较深层次的理性方式导入新课。如通过艺术欣赏、材料分析等。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明确目的性。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实际,要与历史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运用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导入新课,增强教学效果,其设计与运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追求形象性和故事性,热衷于猎奇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历史教学目标。
2,强调兴趣性。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和运用注意规律,力求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富有趣味性,避免平铺直叙。要以兴趣为前提、有意创设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要求量力性。导入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即导入要结合学生实际,切忌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4、控制时间性。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如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节时,有位教师只用了一句导言:“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主要内容是什么?”话虽短,也能起到良好的导入效果。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5、避免乏味性。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教师在导入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管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听讲情绪,导入就失去意义。
6、注重连贯性。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全套中学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参考资料:
王慕民《历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 上一篇:历史综合能力分析论文
-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思维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