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实践论文
时间:2022-05-02 05:13:00
导语:高中历史新课实践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声势浩大地在课改区铺开,相关专家说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此言诚可谓重也。于是,我怀着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参加了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课程,返回学校后担任高中历史(岳麓版)的教学任务。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力图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三年下来,感触良多,现付诸文字,翼与同行商榷。
根据本人的实践,我认为教材内容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源于课标制订者和教材编写者对现实情况的认识不足,有闭门造车之嫌。
首先是对学生知识储备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估计太过于离谱,课标制订者显然高估了我国大多数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能力。
相关课改专家口口声声说历史老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繁、难、偏、旧”的弊端,并且将改变这一现象做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理论的预设无可厚非,可是现实的操作却不尽人意。新教材内容晦涩难懂已经使不少中学历史教师颇为头疼,有些内容不少老师在大学期间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新的概念比比皆是,导致教学过程步履惟艰。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是愉快地享受自主学习的激情,而是不得不愁眉苦脸地面对一些连他们老师也从没有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县重点中学,以农村学生居多,农村学生比之城镇学生当然并不具有先天的劣势,可是后天条件呢?在地球人都知道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今天,农村中学长期缺乏足够的办学条件,严重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依我经历,应当包括不少乡镇中学)只能勉强保证语数外的教学任务。对于历史科等科目,一来没有老师(即使有,也大多是半道出家的,专业不对口);二来不重视(从国家、社会到学生,从教育当局、学校到家长),无足轻重。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连历史科都没有接触过(媒体接触?电视?甚至闹出把电视剧里头的荒唐念头搬到课堂上来的笑话),何来知识储备?简直是痴人说梦话。所以,像笔者一样,新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里很多老师被迫陷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讲解。把基本的东西交代清楚了,课堂也进行得差不多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我看来,实际操作尤难。
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长期接触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着他们在参与新一轮课改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惰性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与努力。学生家长对新课改不但不给予支持,反而认为送孩子来学校读书就是为了让老师教的,现在你老师不教了,倒叫起我孩子自己学来,什么理。社会的压力,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让新课改在夹缝之中步履蹒跚。
其次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知识连接没有总体性的把握。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与要求,课标的内容与形式限制了教材编写的天地,致使现行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受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未能达到储备知识的目的,高中阶段很难达实现到课改的初衷。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模块形式进行的,按模块编写固然有优点,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以为模块就是救苦救难的普世观音,一试就灵。。按通史章节编写教材,固然有其缺点,但最基本的知识连贯总算达到了,时间线索也十分清楚。中学生的联系与归纳能力有限,现行模块形式教材知识点之间时间和空间跨度之大往往是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根据实践,本人认为通史模式教材较为适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这种形式编写的教材(尤其是历史科)应考虑作为现阶段教材编写的重点形式。
再次,教学方法上有是“新”非“旧”的倾向
有些专家和一线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新”,从教育理念法到教学方都可以摆脱过去,甚而非难“以往”,给人以横空出世,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
中学阶段是人接受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外界和新奇有着充足的好奇,对未知世界和神秘领域也能保持较为持久的探索欲。但意志上不是很成熟,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选择放弃,鲜有坚持者。所以,在入门之时应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交代最基本的历史线索。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应侧重于被动接受而辅之于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课堂教学)不必课课皆“新”,课课皆“动”,要知道,就连曾被人攻击和漫骂得体无完肤的科举制,也曾培养出苏轼等文豪;就连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大作《全球通史》中也对科举制的优点给予一定的肯定2。起码从理论上而言,科举制使不同身份的人们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无论你是贵族贾宝玉还是平民范进先生。如今被攻击得一无是处的“旧教材和旧教育理念”也曾培养出参与研制“神舟”、“嫦娥”系列的和参与反思教育弊端的专家和学者。有些人为了宣扬新课改理念,刻意贬低、毁损建国以来的教育理念,否认过去的成绩。这种做法极为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展,轻则导致一些老师头脑短路无所适从,重则引起一些老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具体课题具体对待。不能一味求“新”求“动”,五花八门,花拳绣腿,看起来课堂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到头来却不知所云。
再者是对学校师资能力的要求远远脱离了现有的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
课改之后的高中历史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教师方面,必修一岳麓版教材共36课时,要求在一学期内授完两个模块,每周4课时。笔者所在学校高二年级有14个教学班,按要求至少需要4—5位历史教师,可目前只安排2位历史教师。所以根本无法按课改要求进行排课,只能每周2课时,每位教师多则8个教学班(教学班多则90人,少则70人),还要担任选修课教学任务。教师缺乏,课时不足,管理层水平跟不上去。试问,在这种情况之下,又如何做得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如何完善学生人格?学生方面,每个学期多达16门课,一时间,老师与学生同忙,课本与练习齐飞。用学生的话来说:什么都想学,可什么都学不到。有的学生家长甚至责怪学校加重学生负担,分散了学生精力。听吧,很让人恨其不争。我们的理论十分完美,几乎无缺可击。可是,理论必须符合现实。离开了现实,理论能生根发芽吗?教育是诗意的艺术,教育更是严谨的科学。良好的动机并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在开展之时就能拥有厚实的土壤,优秀的专家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课改一帆风顺。希望在以后的课改过程中要注意吸取来自底层教师的意见,更加完善祖国的教育事业。
此外,新课改的宣传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之中仍显得十分单薄,不足于吸引、争取和说服社会民众。国家对教育的关心和投入仍然远远不够,我国以往所投入的人均教育经费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以有限而分配严重不均的教育资源来支撑庞大而复杂的新课程改革,不能不让人担忧新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又一次起点。教育资源越充足的地区,新课程改革就越容易取得成功,这些地区的教育“产品”将更符合新的高考选拔制度要求;而教育资源越贫乏的地区,新课程改革就越难取得成功,这些地区的孩子将很难符合新的高考选拔制度要求。这样一来,有些地区的孩子将在新一轮课改中注定成为我国特殊国情(尤其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牺牲品。
教育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它事关民族兴亡和国家命运,教育的现在就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社会的发展需要合格的人,个人的发展需要全面的人。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神圣的职责,时代赋予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教育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合格的人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全面的人的重要途径。谁在今天误了教育,教育注定将误他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我希望新课改是祖国教育事业脱胎换骨的一次机遇,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新课改带给他们的公平,希望教育能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臂之力。
注释: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六点,其中之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走进高中新课程》
2斯塔夫里阿诺斯对科举制的评价:“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433页。
-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学习探讨论文
- 下一篇: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