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创造培养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02 05:03:00
导语:高中历史创造培养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联想性、迁移性、批判性等特征。为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应通过强化知识基础和拓宽知识面,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实施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速发展变化着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造与创新的竞争,谁没有创造,谁就落后于别人。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曾说过:“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为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我们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人的思维是多种形式的,有形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而创造性思维应当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产生新的或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一个过程或能力。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它需要不断的得出新的理论成果,不断的给后人以新的启发和警示。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反过来,学习和研究历史也会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培养。
1高中历史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历史创造性思维因其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故有其独具的特征,其思维成果不是物质的,而是意识的,是得出新的历史观点或发现新的历史规律的过程。历史创造性思维一般有以下特征。
1.1独创性:学习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假如我们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往的历史事实,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发现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观点,而不去发现新的规律和探索新的观点,不是通过历史的借鉴而把握未来,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现实意义,历史科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社会功能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历史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结论或观点。”其理论成果是新的、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所以有伟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就是因为其理论是独创的,其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和科学的,对人民的革命斗争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是否只要死记硬背历史事实和马克思、恩格斯已得出的理论观点就算学好掌握了这门学科了呢?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任何历史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要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书云亦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善于独立思考,揭示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破书本,得出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结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学习历史的要旨。
1.2联想性: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历史的发展也是一样。联想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历史教学,就应该培养学生由一个历史事件联想到相关的其他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由一些历史现象联想到当今社会现实,以史为鉴,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联想性思维应做到举一反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鸦片战争这一章内容时,我们就应当能由英国率先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联想到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场”,进而联想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血腥的殖民掠夺。
思维的联想性有助于我们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联想思维是建立在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充分理解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联想时左右逢源,建立起有效的、必然的联想,而非牵强的、随意的、不科学的主观臆想。
1.3迁移性: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新知识的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综合也越来越强。我们在研究解决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思维(如历史思维)快速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如地理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或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决历史学科的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一种思维的变通性或普适性。例如,“黄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一问题单单用历史知识是回答不全面的,必须要联系地理知识,从当时的自然条件来考虑。在今年的高考中,要答好文科综合卷,没有历史思维、地理思维和政治思维的快速转换能力是不行的。很多考生反映,很不习惯试题里既有历史问题,又有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适应不了。这事实上就表明了思维定势的狭隘和思维的僵化。因此说,不善于迁移的思维就不是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得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也很难适应综合高考的能力要求。
1.4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主要是从思维的成果来说的,是新的或者是前所未有的。而批判性则主要是从创造性思维的品质来说的。批判性思维是对传统理论成果的否定和创新,是扬弃的过程。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正是由于不断的质疑、探究、创新,真理才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自古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和理论成果的,都是对传统理论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者。马克思敢于“怀疑一切”,突破旧的教条和框框,才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培养学生不迷信教科书和权威的“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教学《世界近现代史》中《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一内容,分析完殖民侵略的后果时,有一学生提出:“殖民侵略的后果教科书上只讲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贫穷落后,东西方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这两点。我认为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最起码它使整个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客观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授课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对课本观点提出补充或质疑。经过思考又有学生认为:“殖民侵略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进过程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过程,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被殖民国家的历史发展。”当然,限于知识水平,学生的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敢于质疑求异,通过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超越书本限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这一批判性特征的突出表现。
2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和一个人的智力、知识水平和性格特征有关。而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教育和学习不断提高的;人的优秀的性格特征也是通过后天的锻炼而形成的。从而也说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而得以提高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2.1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
创造性思维并非无中生有,它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即是人类思维的成果,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源泉。俗话说,推陈才能出新,只有在研究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新思维的成果。否则,创造性思维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以史学领域为例,凡是取得重大成果者,都是博览群书,知识丰富,文史兼通之人。如著就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从小就熟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历史文献;做了太史令后,又博览了宫廷收藏的典籍文献和各种重要史料;同时他又向当时的古文大家孔安国学习古文经,向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今文经。为了开拓知识视野,司马迁又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遗闻轶事,访贤搜史,了解民俗风情。这为他的博古通今、变异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前提条件。
2.2营造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和人的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和冒险性有关。而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这种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应从两个方面去实现。一是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轻松幽默,使学生在上课时没有紧张感和压迫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主体,应创设教与学的心理换位与角色互动式场景。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才是民主教学的实质。一般说来,教师在讲授某一问题时,事先总有自己的观点,很多教师在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时,总想用自己的观点来纠正或束缚学生的想法,而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见地有新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被逐渐地扼杀。最后,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的趋于一致,学生思维形成定势,本该活跃的思维走向停滞和僵化。因此我们必须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既然史学领域原来的一些观点或定论,在史学界还有争议,尚无定论。那又何偿不能让学生大胆设疑,提出新论呢?从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言,民主开放的教学更是理所当然。
2.3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到以下二点。第一、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如高考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这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二个或多个角度思考和阐述,教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经常开展课堂讨论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先确定课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搜集分析史料,然后再进行讨论。如“中国和日本在相似的背景下进行了和明治维新,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为什么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早1000多年,但为什么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中国还在封建道路上徘徊?”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贯通和综合思考。学生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必然要搜集分析史料,对现有观点进行质疑,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流畅性。当得出言之成理的独特见解被老师肯定后,又会产生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的愉悦感。当然,历史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式多途径的,但只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定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于明.智能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8
【3】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上一篇:历史教学审美调适研究论文
- 下一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