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02 04:44:00
导语: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3-0038-04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头猛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以全方位的震撼: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折腾;不能只以知识的传授为能事;不能只关注课堂与教材,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与空间。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调研,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者有之;旧瓶装新酒者有之;换汤不换药者有之。这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材的变化吗?新课程理念难道只能在思想上渗透而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吗?许多有志于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出新意?新课程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笔者曾经与其他教师进行过一次教学探讨,以人民版必修2“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为题,开设了一堂教学研究课,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中,产生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四个核心环节的设想,现将它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真正明确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充满激情地呼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在文中,他从生命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课堂教学是生命价值的体现,那么,教学目标就是实现这一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然而,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一些教师的眼里,教学目标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几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明显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阅读构史”的环节设计,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导向、调控、激励以及评价作用,使教学更加准确:
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子目内容,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市”的发展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和商业都会的崛起,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能否理解上述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否梳理出本课的知识结构(总结出本课学习的主线)?(2)你认为学习重点、难点分别在哪里?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本课的学习主线:一、有利身则行——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二、夜市千灯照碧云——商业经济与“市”的发展;三、参差十万人家——商业经济与城市繁荣。其中,“商人重利轻别离”为自主阅读内容,“市”的发展为教学重点、难点。很明显,通过这样的知识整理,本课的学习重心已经非常明确——通过“市”的产生与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整理的主线,比原先教材的子目更富有条理性与整合性以及文学色彩,使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更容易操作。
“阅读构史”环节,力图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主线的过程中,培养整合知识结构、归纳教学主线、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与方法。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前提、构架是学习的关键、梳理是自主学习的真谛,从“市”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历代商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培养从历史线索中总结出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积极情感,这就是“读史明智”的内涵所在,它比机械地告诉学生本课学习重点要有效、准确得多。
二、有效开展学生活动——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础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新课程倡导学生活动,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已经作为新理念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也被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加以广泛运用。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案字斟句酌,对“学案”进行精心设计,假设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并预设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生成新知识的目的。因此,克服教师一讲到底的陋习,真正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然而,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需要怎样的活动?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一些教师因此发出这样的呼声:“难道旧课程我们就没开展学生活动吗?难道排几个历史小品、开展几堂辩论课就叫学生活动吗?”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学生活动本质的认识不到位。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一些动心、动脑的活动就是学生活动,只要摒弃低层次、浅思维的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真正开发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这些活动就是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当然,教学中如果能够超越课堂与教材的束缚,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与视野,效果就会更佳。前文所述的“阅读构史”环节,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让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有效,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读图导史”“材料证史”等环节,把学生活动融入到对史实的探究、规律的探索和现实的延伸中去,以“读图导史”为例,笔者出示了“木兰从军图”,并在旁边配上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然后设问:(1)我们能从上述诗句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配齐?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通过这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明确:南北朝时期,“市”已经普遍存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商品都有固定的场所,说明当时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商业经济的发展深刻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这样的导入绝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合理选取史料,围绕史料拓展学生的思维是促使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史料的功能,设计了“材料证史”环节,把艰涩、枯燥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学习“商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这一内容时,提供了以下三则史料:
材料一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材料三图片“西汉时的陆运与南宋的海运”
要求学生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反映当时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结合上述的三则材料与课本第15页内容,你能否总结出商业经济发展历程的几个基本特点?
学生通过史料和所学知识能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商业经济开始得比较早——原始社会末期;追逐利益是商人从事商业的主要动力;商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一凡是稳定、大一统的朝代,商业经济发展快;唐朝以前,对外商业贸易以陆路交通为主,宋元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人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很明显,学生证史的过程就是动心、动脑的过程,这是真正的活动。
三、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很明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是由于教师与他们共同营建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创造出美。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仍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问题设计直白简单,缺乏意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也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喜欢问一些浅层次、低思维含量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不经大脑的过滤就能直接呈现出来的问题肯定是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情境辩史”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为此,我虚拟了一个历史情境:
唐玄宗时期,儒生孙仪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交子二百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隔三差五也去逛逛“瓦肆”,所带的二百缗很快就要用完,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
然后教师设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在上述历史情境中,有下线的语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交子”“瓦肆”以及“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明显是宋以后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把枯燥的历史史实转化为有效的学习应用能力,这留给学生的印象,肯定比直白地问学生“唐朝的商品经济有哪些特点?”“你们必须记住唐朝时期的商店是不能随意开设的”要有效得多。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对现实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因此,利用现实素材,营造现实情境也是教学的必需。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延伸拓展”环节: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中国大部分人知道了乔家大院,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让我们了解了晋商,了解了乔致庸恪守诚信、不断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的过程。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这种与现实结合的情境,容易缩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有效性产生的关键。
四、科学贯彻能力培养——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文化多元、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它既要求人们能主动、自主地摄取最有效的信息,简洁、明了地掌握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也要求人们有独立思维能力,能面对复杂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作出正确的、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选择,这就需要能力的支撑。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相对遥远,如果不进行能力培养,只灌输一些知识点,就会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观点,使历史学习走向死胡同。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一首富有地方色彩的诗句——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然后,教师设问:(1)该词作者是谁?描写的是哪座城市的繁华景象?(2)词中哪些词句是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的?(3)城市的繁荣与商业有什么关系?(4)在你所看过的小说、绘画作品与戏曲作品中还有哪些反映城市繁荣景象的?这些问题层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感人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这样一个枯燥的主题转化为分析与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意识,这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魅力所在。
历史学科的能力是宽泛的,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却是永恒的、唯一的。在完成课堂教学后,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相互联系性,能自主地把握复习、预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结思考题:下一课,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为什么商业经济还是能够不断发展?该题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历史知识不是孤立、单一的,它们之间具有前后联系性,知识的内在联系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知识的前后延伸是需要我们去梳理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笔者还设计了“活动探史”的环节,给学生留下了两个探究题:(1)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次庙会或民间集市,体验一下“市”的感觉,对比一下现代的集市与古代的“市”的异同点。(2)选取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现代都市,体会一下商业经济发展对现代都市的作用。请围绕一个主题,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这种探究既需要学生了解研究的基本规范,还需要进行合作、分享与探究,是对能力的一种全面升华。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更需要大家积极开展有效、扎实的研讨。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反复,但在曲折、反复中反思出教训,在成功与喜悦中总结出经验,这就是一种成功。
- 上一篇:高考历史概念逻辑论文
- 下一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