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02 04:31:00

导语: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大事年表整合、阶段特征整合、“点”的相关整合、共性比较整合等策略,整合中外历史知识,渗透世界意识教育。要注意整合视野的全球性、整合的联系比较、整合的有效性。

关键词:世界意识世界意识教育整合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意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意识亦即国际意识,“是指以全球的视野,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正确认识、对待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的思维方式”。[1]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历史教学中加强世界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整体的历史观,用世界的视野,整体地考察中国与世界的历史现象。具体地说,就是要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认识世界形成统一整体的历史进程;认识世界的一体化和多样化,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要用联系、发展与比较的观点来认识中国与世界,认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关注人类的发展和共同的命运。

然而我们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虽然实现了中外历史混编,但多数内容也只是讲中国史时只见中国史,讲外国史时只见外国史,对中外历史的整合思考仍然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将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地联系和整合,帮助学生确立历史认识的整体观,从而有利于世界意识的形成。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整合中外历史知识、渗透世界意识教育呢?

一、整合策略

(一)大事年表整合

重新整合中外大事年表,理清同时期中外历史的发展线索与脉络,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凸显世界意识。在这方面,岳麓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科书设计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很有特色。它以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线,并附经济、文化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线索,中外并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横向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

从表中,我们就会可以清晰地看到同一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足迹。在世界迈向近代的进程中,中国和世界的近代化进程却出现错位,历史的发展机遇总是与中国失之交臂。

例如,欧洲大陆封建国家进行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在空前强化;当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时,中国清王朝却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专制,中国的学者只得埋首于故纸堆,不敢过问政治;19世纪下半叶,世界资本主义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内建立起来之时,正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压迫、现代化运动起步之时;20世纪30—4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损失惨重,现代化进程遭受沉重打击;20世纪50—70年代,世界各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却正在抓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遭受十年“”之痛。

学生透过中外大事年表这个窗口,整合中外历史事件,考察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各种历史现象及其历史意义,从而把握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坐标。

大事年表的重新整合,使学生清楚地把握中外历史的纵向的和横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二)阶段特征整合

新课标教科书,虽然是以专题单元编排,但是这些专题单元中外分列,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散布在各册教科书中,仍然缺乏整合思考,若根据某一时期阶段性特征,把中外历史再进行联系,归类整合,形成专题,则更有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形成。

例如,我们可以将19世纪下半叶世界的这一大变革时期作为一个大专题,将这个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整合,可以形成以下小专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利益的重新分配;

(2)世界封建国家掀起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无产阶级斗争不断发展;

(4)中外革命战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战争;

(5)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6)中外文化的发展:中国“中体西用”说的出现,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学说被引入中国;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等等。

这样,横跨必修课和选修课,把19世纪下半叶作为一个大专题,进行整体来考察,有利于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或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能从世界整体的角度看待历史,有助于学生强化学生的世界意识。

(三)“点”的相关整合

阶段特征整合是将同一时期内的历史进行中外联系整合,也可以将某一历史知识为点,将相关的中外历史进行联系整合。“点”的相关整合,是把各种分散的相关中外知识重组整合,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这实际上是将历史事件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而不是孤立地看历史。

例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就会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教师可以以此为“点”,将它放在世界资本主义正在上升、中国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联系世界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指导学生对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中国失败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这场战争。这样,站在世界的高度,有利于让学生整体地、理性地看待这场战争。

(四)共性比较整合

所谓共性比较整合,是将同一性质的中外历史事实归类,进行比较整合,分析异同,比较差异,这种方法在历史学科内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例如,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对比,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的国际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基础、领导力量、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比较“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的不同点,来考察中国错过这一次机遇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和理解。

又如,将欧洲新航路开辟同郑和下西洋比较,可以从两者的背景、目的、性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联系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在打破世界的孤立与闭塞,将世界联为一体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更全面客观。

二、整合中应注意的原则

(一)“整合视野的全球性”[2]

视野的全球性是整合的视角。要从世界的角度、全球视域整体把握历史现象,将历史现象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虑,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

(二)整合的联系与比较

整合离不开联系与比较,联系和比较是整合最基本的方法。要注意历史现象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在历史的联系与比较中,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没有相关性和可比性,就无所谓整合。

(三)整合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整合的追求目标。整合中外历史知识应该是有效的,整合的有效指向应是学生知识的整体把握,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世界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世界意识的教育,是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整合历史知识,并有意识地渗透世界意识教育,其方法和原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艳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浅析“全球化”与历史教学[J].保定师专学报,2001,(3).

[2]丁林兴,周云华.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