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教学创新论文
时间:2022-05-02 04:18:00
导语:高中历史课教学创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改要重新定位,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之创新。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情景。结合历史课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把她归纳为“一线四式”。
1、“一线”:指以“问题”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和巧设“问题”情景。由于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以“问题”为主线去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合作与分享,其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例如,在历史必修1《打开外交新局面》教学时,抓住“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是两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在教者的适度点拨下,学生通过分析和争论,明确了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愿望。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解决台湾问题等都意义深远。
2、“四式”: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计模式,可分为悬念式、探究式、发散式、渗透式等。
第一,悬念式。它是指教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有悬念的疑难问题且又引人入胜、充满好奇的情景,去引导学生求知而又不得,要在教者适度点拨下才能追根找源,解决“悬念”。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思维,在好奇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结局》教学时,提出讨论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让位呢?他可以不让位吗?然后引导学生去探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形势及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让学生去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二,探究式。它是指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索性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提问、思考、探讨、交流,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太平天国的失败》教学时,让学生探究“大规模的内讧对太平天国的具体影响”。通过学生去分组探究太平天国内讧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引伸到太平天国必败无疑的结局。通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天朝的局限性、空想与落后。通过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得失和功过,对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关系,认识到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恰当地发挥农民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去关注当代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正确理解和感受新中国对当代农民的关注。
第三,发散式。它是指教者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次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之相关且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在教者的点拨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时,由“”期间民主法制遭受严重践踏,给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例子,引伸到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发散到立法工作和普法工作,健全民主法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等问题。让学生系统地全面理解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从而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第四,渗透式。它是指教者从不同学科的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去设置渗透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渗透和综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教学中,通过讲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了当今“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渗透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苏联的解体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失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如何面对这一局势?等等。在教者适度点拨下,让学生充分明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失败,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优越。其教训告诉我们,我国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宗旨,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理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加深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荣誉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该做出的努力。
诚然,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新课程教学创新是一伟大工程,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让学生多说、多问、多参与、多交流、多合作;教者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多反思、多研究,定能找到适应时展需要的“模式”,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 上一篇:历史课堂问题解决研究论文
- 下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