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09 03:11:19

导语:互联网+历史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互联网+历史教学论文

一次意蕴十足的对话、一封不为人知的书信、一张虽微小却影响深远的图片……这样的细微史料如果运用恰当,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不可或缺。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窥得真相”,如何从细如牛毛的细节中整体把握历史,离不开“互联网+”思维下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的确,仅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幅彩色历史教学挂图是难以点燃学生兴趣之火的。当“互联网+”显现更多、更细、更具体的史料时,孩子们的眼界更宽,思路更广,感受更深刻。

一、互联网+: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

历史事件并不是单一的,都有其前因后果,并在更深处与其他“史实”藕断丝连。而这离不开一些细节性史料的佐证、补充和连接。通过“互联网+”将这种“佐证、补充和连接”形象地展示出来,更快地聚焦学生的兴趣,必将更轻松地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感悟、联想和启迪。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很有深意:“沟通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当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互联网+”时,才能形象地触摸到“没有说的内容”。比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如果仅仅以讲解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课堂框架,那么学生很快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此时此刻,不妨通过“互联网十”向学生展示以下史料:(1)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在向天皇上呈的秘密奏折(即所谓“田中奏折”);(2)“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的内容及产生的背景;(3)通过多媒体适时插人近几年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归属问题的新闻……好的教育一定要对孩子产生第一推动力。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必须以大面积聚集学生的情感力为前提。上述环节中用视频资料去打动、滋养和熏陶学生,用声、光、色等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之情,正是“互联网+”介入初中历史课堂后的“第一推动力”。其中既有国内,又牵涉国2019年第6期(总第462期)^外;既有文字性资料,又有鲜为人知的图片;既有静态的历史,也有动态的历史。这样的“沟通内外”,将一个更大的时空浓缩在一节课中,其课堂是坚实的、厚重的、沉甸甸的,其中视野的扩展、思维的洞开、情感的滋养,更是初中历史学习中难得的境界。

二、互联网+:该出手时再出手

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呈现出史料或细节,也并非任何史料都可以拿来滋补课堂教学。过犹不及就会走向反面。过多、过滥、没有“营养价值”的“互联网+”镜头或史料,只能换来课堂的臃肿、孩子的无措和教学的混乱。在这个意义上说,“该出手时再出手”,以期“新的希望与突围”能在“互联网+”中实现,应该成为教师在“互联网+”与史料细节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视点。仍然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针对“谁是战争真正的罪魁祸首”这样的问题,可以列举以下材料。材料一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材料二1舛5年8月6日,日本广岛所有钟表的指针都停在8时16分。对广岛市民而言,这就是世界末日的临界。一颗足以变人间为地狱的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了转瞬间,全市60%的地区遭破坏,14万多人当场死亡。战争究竟是谁之过?是日本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想想,这样的洞见,这样的认识的逐步深化,仅靠阅读一些纯文字史料是远远不够。像上面这样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活灵活现地呈现史料细节——学生的视野广了、思维活了、顿悟深了、方法活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以史为鉴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建,品行、情感、心灵的多重锻造和滋养,不正是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历史课堂中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互联网+: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的确,仅仅拘囿于文字叙述,或沉陷于单一形式的学习,只能是“槌的打击”,只能让学生兴致索然,历史也就变成“沉默的历史”、枯燥的历史和“拧巴”的历史。怎么办?唯有借助“互联网+”声光色的耀眼,才能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课堂。以“抗日战争”的学习为例,可以设计以下环节: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一则谜语,“抗战胜利的原因”,打一个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应征健底有屈原、苏武、蒋干、毛遂等。屈原:屈JJPL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后参战的作用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能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是因为——(引领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从三个方面总结)在这样的“情境渲染”中,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时空观悄然发生变化。这样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激励了学生、滋养了学生。而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的大面积助力,离不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髙效介人。的确,这样的“载歌载舞”情境远胜于“槌的打击”,远胜于“抗日的胜利归功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口头理论。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载歌载舞”中多多研读、多多互动、多多深思,必将刷新孩子们的时空观和价值观,必将在历史的“曲径通幽处”发现更多,当然也收获更多。

作者:闫忠伦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宁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