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11-02 03:30:22

导语:考古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考古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

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既为其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力保障,也让广大教材编订者和一线教师认识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考古成果的必要性和巨大价值。可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考古成果,以考古成果辅助历史教学,以历史教学普及考古知识,是一件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好事。

一、拓展历史课程资源的需要

(一)考古成果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中学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基础学科,它主要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有时难免晦涩、枯燥,而考古成果作为一种直观鲜活的实物资料,恰恰可以弥补中学历史教材偏重理论与结论的不足,为历史教学生动有趣又不失严谨科学的开展提供更多重过程、可探究的丰富资料,如甲骨卜辞可以体现商朝浓厚的神权色彩,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耕地图》、《耙地图》、《耱地图》能让学生直观了解耕耙耱技术,“丹东一号”致远舰沉船的考古调查,再现了甲午海战的悲壮惨烈……考古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弥补历史思维和历史客观之间的裂痕,构建形象鲜活的历史,从而增加教材的信度和可读性,拉近学生与遥远历史时空的距离。(二)考古成果可以纠正失实之处。胡适先生曾在《治学的方法与材料》中道出考古发现对文字史料的补正作用,一片甲骨可以使殷商历史成为信史,几处石器能把中国史前史拉长上千年,并一语中的地指出“向来学者所认为纸上的学问,如今都要跳出故纸堆外去研究了。”[1]诚然,考古发现不仅能丰富文献资料,更能纠正文献中的失实之处,推翻旧的结论,建立新的认知。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证实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存在;[2]阿房宫遗址的发现,推翻了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3]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屏风动摇了传统孔子生年认识之说,证实了《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4]等等,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立足教材史实的同时,不断汲取史学研究的“活水”,运用最新的考古成果,带领学生共享历史的“天光云影”,探求历史之真。

二、辅助学生历史学习的需要

(一)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历史本身是鲜活有趣的,但碍于教材编订和学业压力的限制,学生感受到的只是记忆的负担和做题时的窘困。可以说,大量的文字描述、结论性的知识点以及固定的答题模式正逐渐消磨着广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考古成果的引入,可以发挥文字描述所不能取代的实证作用,并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思维,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历史不仅式堆里的历史,更是可以“眼见”、“耳闻”、“触摸”的历史,如此以兴趣作为学习历史的原动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考古成果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演进的见证,本身就是以唯物主义思想来解读历史,蕴含了精准的时空要素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只要教师妥善使用和引导,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和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提升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进而给予学生情感上的熏陶和价值观上的引导,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三)把握考试命题方向。在当今教育体制下,中学历史教学尚无法跳出“应试”的窠臼,也有其要完成的学科任务,虽然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不论是各省市的模拟考试还是中高考命题,以考古发现为素材的题目大大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数量逐年增多。这类题目,往往通过提供考古成果的方式,考查学生读图、审题、辨析、理解、推断和联系所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专业性强,区分度高。如,2016年北京文综卷第40题,以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两大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结合江西南昌刘贺墓的考古研究方法,探讨河南安阳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考古研究方法和重大考古发现,通过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考古发现与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四)汲取实证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注重实证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与历史学“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学术传统有着相通之处。对待古史研究,王国维先生也曾提出“取地下实物与纸上的史料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由此可见,不仅考古成果可以为历史学所用,考古研究的实证方法也对历史学大有裨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考古研究的科学实证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理性思考,做到不唯上、不唯尊、不盲从,对待现有史学成果既审慎利用又不盲目迷信,从而养成孤证不立、多重史料互证的史学素养,树立求真实证的朴实学风和治史观念。这对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引导其向大学阶段学术研究过渡也有诸多益处。(五)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有学者曾说,考古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科学,“考古发掘不是在翻阅地下的天书,而是翻一页就撕掉一页,甚至像碎纸机一样粉碎一页。如果我们没有读懂的话,就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去复读和查证。”[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考古发掘都像一把双刃剑,在以先进技术实施保护的同时,也对考古遗迹和遗物进行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人类对古史的考证永无止境,而考古资源却不可再生,这就要求广大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承担起保护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中学历史课堂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天然场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考古遗迹和遗物,并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学习研究,了解考古成果背后的历史,足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萌生出文物遗迹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考古”、“寻宝”与“盗墓”行为,认清“盗墓”行为的违法性质和对文物遗迹的破坏作用。相信,一个了解历史文化和文物遗迹的人,自然是考古资源的保护者。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储备专业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内容繁杂的人文学科,它涵盖了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一个历史老师学贯古今中外,涉猎各个学科,巨细皆取,宏微兼备,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而考古理论知识和重大考古发现是一个历史老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考古发现的最新动态,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强大的知识需求,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给予学生最客观、最真实的历史教育。因此,掌握考古学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是一线教师储备专业知识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的保障。(二)转变教学方法。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理论化、结论化倾向严重,看似语言精炼,知识容量却很大,基于此,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大多以讲授为主。这种讲授法,使得教材重难点突出,线索清晰,有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也方便学生整理笔记,课后背诵记忆。但也有其显著的弊端:教师滔滔不绝的“灌输”,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广大教师孜孜探索,创造性地发展出很多新颖的教学模式,如合作探究式教学、“情境-问题”式教学、学案式教学,以及当下非常流行的翻转课堂和智慧课堂。虽然各有不同,却有一点共同之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上,只有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进一步自主学习,而考古遗迹和遗物便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开关。通过提供考古资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再适时地抛出此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抽丝剥茧般展开探究,解疑答惑。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还能锻炼学生观察、辨析、推断、解释的能力,帮助其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由此可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考古成果,是转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四、推动考古成果大众化的需要长期以来,考古学因其科学的发掘手段和专业的研究方法而被视为“高冷”学科,以致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被禁锢在书斋中,鲜为人知,甚至有人将考古简单地理解为“盗墓”、“寻宝”,曲解了考古学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考古学远离大众是受专业性质所限,那么使其走向公众视野便是事在人为的事情。正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所说,“当一个学科不再只是蜗居在学术的象牙塔内,而是产生了跨学术、跨文化、跨社会的影响力,那这个学科才能说是一个开始走向成熟的学科。”[7]如何将考古学知识专业而不失通俗、科学而不失趣味地传播给大众,是困扰广大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一大问题。为此,学者们做过很多尝试,开放博物馆展览、制作考古纪录片、发放宣传图册、举办考古讲座等等,虽然起到一定效果,覆盖面却过于狭小,传播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要想推动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促进其广泛融入民众生活,就需要一批数量庞大、受过专业学术教育的人来普及知识,而中学历史教师恰恰是这合适的人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考古成果,并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学习、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起到盘活考古资源,传播考古知识的效果。再者,学生是社会上举足轻重而占据较大比例的群体,以他们为纽带,联系着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看似影响力有限的一堂课,受众却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基于考古成果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广大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既能潜心治学,又能深入浅出的教学,依托教材知识点充分发挥考古成果的辅助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方式方法,利用好手中的考古成果,不拘泥于课堂之上,不受限于史料研读的单一形式,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发散思维,探究学习。相信,考古成果的使用一定能让历史教学更为出彩。

作者:牟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