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3-03 10:12:02
导语: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串联来总结历史教训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此外,学习历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认识。但是,当前初中历史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的必要性探析
历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明确的要求,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把改革落实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探究,有利于加大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并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
(二)初中历史学习实际情况调查
根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其他现实性因素,本文就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了增加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和福建等四地的100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初中学生及其教职工。最后统计的数据表明,有2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主动学习历史的人数比例只有1.2%。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但是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你认为历史课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有创新性吗?”将近93%的学生表示,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保守,还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另外,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也有对其教学创新性意识进行访问,将近90%的教师表示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也不会特别去注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过程中缺乏创造性,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约96%的初中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缺乏兴趣,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象,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课程目的的设置上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维方式为主的。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学生应该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使得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就以标准答案为主而忽视了对这一方面的掌握。
四、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授课方式的培训力度,这两者在课堂上互为表里。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其次,是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但须注意应该合理推进,并鼓励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与此同时,加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经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也要加以重视,可以尝试创建教育科研小组和优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使得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之余更好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此来丰富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内涵。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而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环节中特意设置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情境,它能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搜集整理信息,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获得能力、知识与技能。一般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现有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质疑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问题。
五、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正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历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有更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中注意融入人文教学方式,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客观的历史世界。
作者:张玉华 单位:贵州省盘县大山镇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当凸显“四个要点”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凸显信息补充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里面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发展的长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完全局限于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通常会陷入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尴尬境地。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演示设备补充大量的教学信息,让历史教学成为充满知识、更具趣味性的课堂。例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放大投影《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赏这幅作品,再局部放大,从细微之处分析这幅作品,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幅名作进行分析和感悟,从而折射出宋元文化灿烂之一角。再如“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影视手段进行互动,向学生播放一些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影片中的精彩片段,过草地缺衣少食、遍布泥潭,过雪山气候寒冷、空气淡薄等,通过活生生的演示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乐观情怀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可见教学信息的补充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提升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学当凸显师生互动这一要点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对交流表达互动的需求更加强烈,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还是习惯于自己讲解,以单向的方式组织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而且让他们的许多疑惑,许多想法,缺乏了载体与平台,从而使他们在历史学习的深度广度、全面性深刻性上受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师生互动这一方面的研究,例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中,笔者事先安排学生仔细搜集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介绍港澳问题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意识到当年中国的腐朽没落导致领土和主权都得不到保障。接着启发学生,我国政府对港澳问题做出了怎样努力,港澳回归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不仅了解了港澳的过去、港澳回归的艰难历程,而且对港澳回归后更加繁荣昌盛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中国国力之强大、对中华民族领土完整的维护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启发引领得当,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他们结合课前分析研究的信息,结合课堂上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的结果,对教材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见师生互动有效加速了课堂教学推进的历程,提高了教学理解的效果,对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具有较大的帮助。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凸显模式创新
历史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死记硬背,教师将相关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记忆只是暂时的,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教学模式得到创新,让他们积极投身和参与其中,认真思考、讨论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或是加深理解,则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例如,《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传授模式,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对科举制度积极意义、科举制度局限性进行辩论。学生为了达到维护我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对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推动因素、产生的作用等方面,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都会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过去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应试教育,学生旁征博引、博古论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并在辩论交锋中逐步明晰了相关知识要点与难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语言表达也更加犀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特别是对其中一些难点要点的领悟剖析也更加深刻。可见,教学活动通过模式的创新吸引学生更加投入其中,对历史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凸显思想教育
以史为鉴,不忘过去,更要展望未来。当今青少年一代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思想教育。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子,引导学生树立主旋律正能量的思想观点,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这些始终应当成为历史教学情感渗透的方向与潮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渗透,不再是生硬传授知识点,而是寓教于情、情景相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例如,《难忘九一八》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演示了多媒体课件,从抗战中我国军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数据统计,到南京大屠杀一些惨绝人寰的照片,激起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无比仇恨的情绪。笔者乘势引导学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赶跑了日本侵略者,现在我们的国力不断强大,我们的国防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演示了辽宁舰航母、新型战机、二炮部队新式武器等一系列展示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实力的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从悲愤转化为内心充满责任感,再到充满激情,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情感教育过程。历史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让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生胸中激荡,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思想性成功地融为一体。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紧扣要点、突破难点,使历史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海荣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临淮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生涯有感
一、终身学习,业精于勤
二十年前,我满载着丰硕的专业知识、满怀着对教育事业无限美好的憧憬走上了工作岗位。“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它不仅指历史、文学、地理、哲学等专业知识,更包括人文精神、文化视野、精神理念、道德观念。“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树立起这个教育观来提高自己、鞭策自己。我如饥似渴地从大量的书籍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从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我还研读了大量的历史专业书籍,关注历史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知识。如今,我考取了教育硕士继续深造。有这样一句诗“如果是火山,就不必计算何时喷发,亿万能量的积蓄,怎能没有期待中的升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理想与激情在事业中获得升华。
二、热衷科研,锐意创新
1.新课程伴我成长。“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新课程改革如春雷一般催人奋进,震撼着每一位从事教育事业的有心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如此等等教育新理念如雨后的春笋,令教育这片圣土生机盎然。身处其中的我如沐春风,如饥似渴地吸取着其中的精华,体会着其中的奥妙,同时也感悟到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与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才是人生有价值的追求。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启智,鉴往知来,历史教学更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一项事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生命。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驻足。我奋发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教以来,我参加了很多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省级历史学科科研课题“情境教学研究”“主体性教学研究”“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科研之路很艰难,需要一种创新精神和一股持之以恒的耐力。但科研课题的参与研究也成为我的迅速成长捷径。
2.让教学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一个老师能否受欢迎,就看这位老师是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的学生。正所谓“爱其师,信其道,乐其友。”只要他能感觉到你的爱,他也必然会爱你,爱听你的知识,爱做你的朋友。我认为,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科学把握和灵活运用,博学而富有创造力是凸现魅力的根本;对自身人格修养的深度挖掘和全景展现,理性而富有亲和力是形成魅力的保证;对学生个性行为的深入了解和动态研究,灵活而富有适应力是形成魅力的依托。我曾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赏识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尊重和理解像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草地,他们会让它繁花似锦;给学生一份信任,他们会感悟出人生的许多道理。教育若能达到“启迪心灵”的境界,足矣!每个人都有权利使自己成为人类认识领域中的一个开拓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以一名帮助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走近学生,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真正含义。这种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为我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教二十载,蓦然回首,谈成功尚早,但也的确感悟到勤奋与毅力能为生命之树增添不少新枝嫩叶,也更加坚信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活哲理。在学与获之间,我懂得了“风雨中那点痛算什么”,也认识到了“踏平坎坷成大道”实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道风景,也更为真切地体会出了“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深刻内涵。作为人到中年的历史教师,我要继续虚心学习,吸纳百川,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精于积累,形成风格,超越平凡、超越自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让古老的历史与生动的教学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散发更鲜活的魅力!
作者:韩丽华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第四篇: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趣味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采用趣味的形式,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其中歌曲、舞蹈、小品等都属于趣味形式,这些趣味形式可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来教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巧妙运用趣味形式,真正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比如,当讲解《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教师就可以将历史剧“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作为导学引入。在这节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并且让学生自制道具,即“皇帝帽”、“宝剑”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排练好的历史剧呈现在其他学生的面前,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到香港、澳门的回归,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七子之歌》,并且可以让学生一起来歌唱,这样简单的演唱形式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并迫切想知道书本中香港、澳门回归的细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形式,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
历史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这门学科的知识具有过去性这一特点,如何让历史场景再现,此时仅仅依靠教材、教师的讲解,远远是不够的。近年来,巧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解决掉,还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比如,当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开国大典时的场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让学生一一认识这一场景中的领导人物,进而真切感受他们当时的心情。同时,通过观看这一画面,可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这一历史时刻。此外,历史教师还要将其各种场面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都抱有着激动的心情。相反,如果教师仅仅是平铺直叙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并不能从中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那个场面,学生才会真正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从而加深自己对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引入小组机制,积累课堂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这样的,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磋商之后,而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科学的学习往往是采用对话、沟通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将他们自身的看法表述出来,并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讨论、相互质疑,最终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将各自的问题解决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能够避免小组协作讨论流于形式,教师要将小组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每月定期评比小组的表现情况,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对于那些表现差的小组,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批评和鼓励。从调查实践中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比如,当讲解《维新变法运动》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来让学生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要按照事件的兴起、事件的发展、事件的高潮以及事件的结局来认识。同时,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中,了解到他们的学习进程,以便于教师更好地评价哪一个小组讨论开展地较为顺利。小组机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巧用小组机制,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
四、巧妙结合讲练,深化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创设条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形成“意义建构”,设计优质的课堂练习已经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并且也成为深化“意义建构”的一种途径。优质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如,当讲解完《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紧扣这一教学内容,把握重点,设计难易适中的选择题、简答题。同时,还要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来为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安排一些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安排一些强化基础知识的题目,以保证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中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其要不断摸索,进而寻找新的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王叶萍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第五篇:基于互联网的初中历史教学
1前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然而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向学生一味灌输历史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很少给予学生学习方式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无法有效投入课堂教学中来,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互联网,对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突破教材束缚,推动自主学习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等来为学生讲解有关历史理论和知识,而很少涉及课外的一些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仔细考虑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为学生展示各种直观、生动的历史材料,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教材的束缚,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讲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部分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和灵活性问题,比如:“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唐太宗、汉武帝以及秦始皇这三个帝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该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帝王的生平资料以及历史贡献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各个帝王的生平事迹。这样将使学生彻底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另外,图书馆中的有关历史教材也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书籍是记录以前的事迹,而很少涉及当前的最新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帮助学生更好地搜集历史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向有关的历史学家进行请教,从而获取更多有关古代帝王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加客观地评判古代帝王的是非功过。
3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合作习惯
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习惯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不仅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合作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切实激发,缺乏学习历史的激情,历史学习的实际效果自然也不是非常理想。而互联网则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查询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同时可以借助网络上各个平台来适时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增强教学中的相互合作,并且可以使每个学生均可以体会到创新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解“经济重心的南移”部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厦门人用茶习惯来解答:当前有几种类型的茶叶?其品牌包括哪几种类型?不同人群饮茶的品种和质量的差异性在哪里?为什么?”然后,教师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在上述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来进行社会调查,并要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调查的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有的会走访茶店去询问茶店老板或者饮茶爱好者,有的到图书馆或者借助互联网来查询有关的茶业资料,如《说茶》《中国茶韵》《中国茶饮》等均是茶业方面的网络期刊杂志。这种学生分工合作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4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所依据的教学内容大都仅限于历史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所以课程资源比较局限,而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如果教师仅以教材为课程教学的全部资源,就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互联网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其富含丰富的知识和知识共享的便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互联网,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以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另外,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探索历史。比如在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来搜集一些与中华文化起源相关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切实了解中华文化历史渊源,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5丰富评价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际上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采用纸笔测验或者口头测验的方式来进行,但是由于这种测验方式过于陈旧、无趣,学生大都很不情愿,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其评测结果往往无法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如果教师可以将测验的知识点以动画或者音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则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测试环境,进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评测中来,提高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另外,学校可以将历史方面的试题上传到专门的互联网平台上,以供学生课下学习、练习、自学和自评,使历史评价与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会得到极大激发,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有关的教学评价结果,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6结语
总之,互联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强了师生沟通的质量,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要合理、适时加以运用。
作者:丁行雨 单位:邹城市田黄中学
第六篇: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相较于小学与初中一年级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渡到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希望自身的个性和特点能得以体现。但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性不强,而历史学科知识点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时间线索凌乱,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加之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主要以背诵为主,缺乏灵活性与主观性,使得以直观经验认知事物的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选择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在讲述过程中,历史事件介绍不完整,并且没有注重故事的来源与真实性,严重脱离史实,容易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错误的历史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程导入以故事形式开始,增加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中。一个生动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接下来的教学步骤与教学内容的讲解能顺利展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恰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很多学生在家里观看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与阅兵仪式。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一些抗战时期的历史故事,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程重点内容穿插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
历史故事主要作用是对事件中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梳理,对于细节的叙述也更为生动具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能将许多难以记忆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与相关人物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穿插在历史故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为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交汇点。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道路的开始。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紧扣教学主题,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与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结合故事讲解课文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来丰富教学内容,综合声音、影像等直观画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将历史故事做成PPT或教学视频,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将历史知识中的重难点加以归纳,有助于加深印象,还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以“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为例,教师将三大战役的历史故事做成PPT文件在课上播放,并播放有关解放战争前敌我双方的准备情况的教育纪录片,将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知识点动态呈现。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三、结语
通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合理地穿插历史故事,注重故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将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在历史知识重难点讲解中穿插历史故事便于学生归纳梳理,加深理解与记忆;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合理有效地采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赵学武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湾学区
第七篇: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引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教育方式。它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在如今,已经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PBL主要强调在课堂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说像传统教学一样以教师为主。同时PBL将学习与任务或者问题挂钩,它设置真实性任务,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去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存在的特征和优势
第一,教师创建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参;第二,教师设计安排课程是以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为基准点,从而鼓励学生去学习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有效的去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去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问题。教师运用PBL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比较轻松、主动地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勇敢、自主地去表述自己的思想看法,同时也能够获得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的信息帮助自己开拓思维。再有,可以使有关课程的问题早点发现提出,使得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们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缩短学习过程,增加学习印象。最后PBL不仅有助于理论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说,查阅资料、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等,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若是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那么将会导致历史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至于完不成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当在授课前,准备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去做好备课工作。在如今,有部分教师对备课不重视,甚至是备课时完全照搬教材附带教案之类,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授课过程中,也是一味地传授教案中所存在的知识点、考试的大纲点,使得课堂教学老板、无趣。学生提不高学习兴趣,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的去学习。同时,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妩媚,使得学生产生抵抗学习之类的消极想法。在课堂教学过程时,部分教师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作用。初中历史的学习由于其文字化、大篇幅段落文章,学习过程中会较为枯燥,学生集中力容易被分散。而对于这一现象,部分教师并没有着重解决,仍然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将知识一股脑的传授出去,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使得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甚至不提问,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初中,历史学科不是很重点的学科。因此会有部分教师降低对学生要求,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会留下什么作业。然而历史课程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背诵知识点或者考试大纲点就可以学成的,需要长时间有意识的累积。学生在历史课上能学到的知识本来就较少,课后也没有作业,使得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仍处于单薄的状态,没有虚席历史的兴趣,影响了以后对历史的教学。
四、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PBL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好文化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去解决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间接,这样才有利于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开放式思维讨论又能让他们发现新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库构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历史教学方式
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改变教学观念,更应该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教师教授学生的传统方式转变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出来。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了教学过程,才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思考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能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其他能力。
(三)PBL教学评价
PBL分为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评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效果评价,比如说小组讨论的评价、自我表现的评价等,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以便修改。教师的评价在于自我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否为学生做了良好的指导等。
作者:廖彩云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七中学
第八篇: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目前的初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给予了老师和学生不同的选择。对于以前的教学方式,学生表现的态度是颓废懒惰的,而老师的态度也是司空见惯。潜移默化当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老师的讲授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也不再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已经被现在的教育体系淘汰,所以,现在需要更加先进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方式的导入,重新回到课堂有气氛,学习有效率的时代。因此,本文讨论的就是关于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首先讲的是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选择,其次讲的是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最后关于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选择
初中教学方式中有许多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也有不同的教学效率。初中历史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则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制定,因为历史具有其深厚的历史感,和长久的岁月沉淀,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源远流长,所以,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比较新颖活跃的,这样更加会给人带来印象深刻的感觉。以往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会有一种浑水摸鱼的想法,反正老师讲他的,我听不听都无所谓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态度是消极的,没有交流的课堂是失败的,也是没有效率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问题是老师和学生的脚步完全不在一个调上,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学生的态度也就是会变得自暴自弃,长久以来这种思想会消磨学习意志。所以,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双赢的表现,这种教学方式是成功的,而现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便是时代所选择的,小组合作不仅可以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身在其中,会更加促进学生自发动脑,提高学习。
2.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
历史课需要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自发的去学习,去思考历史的渊源,体会历史带来的魅力。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查找疑惑、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共同分享心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培养的过程,老师带动学生走过这个过程,老师不仅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经过这个过程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学生会对历史产生深深的依赖和吸引,想要不断的去探索其中。小组合作的形式就是将班级人数划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通过老师讲的知识和问题,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所学到的和自己找到的知识点,来说出自己的结论和成果,小组在一起总结经验,共同分享大家的结果和心得的过程。小组合作的分组形式在初中生中的展开应该执行有效的方式,将每次的分组同学都制定成不同的个体组合在一起,不应每次分组的同学都是同样的同学聚在一起,这样的分组一次有效,多次都体现不出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所以分组的形式应该每次都打散分组形式,聚集不同学生的力量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在一起分享的思想、分享的知识、分享的资源,不仅仅是分享这么简单的事情,提高的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当许多个这样的个体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力量是巨大的,超乎想象。
3.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效率的几个方面
小组之间的合作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主要体现在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几个方面。首先,小组讨论这样的形式的课堂给老师带来的福利是很大的,老师可以不用再继续的照本宣科,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让教学方式不再单一。其次,学生在原始的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是很低的,从小组讨论开始,便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通过自己思考,和其他人的讨论开始,变得越来越主动去学习。再次,学生的思维将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打开出来,原始的课堂会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懒惰,而小组讨论会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学生会越来越爱去思考去学习。最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我说你听,变成了现在的我说一段问一段,你们开始思考讨论发言,这样的形式会把单方的讲课,变成双方的互动,是一个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教育形式的进步。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理念和兴趣值得老师进行探索,去渐渐的发掘个体学生与团体学生之间的有效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成果交流能力。运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显然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改革,把学生分为几个组的形式,建立了彼此的信任与联系,使得课堂气氛更好,升级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带来了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提高,处理了师生间的教学方式,同时做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老师通过分析学生关于对学习的态度和认真情况,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学生当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不仅丰富了课堂,更加带来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是大多数学校应该践行的。这种教学方式是学校应该倍加关注并且多多利用的,小组讨论形式的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非常有效的,也是当前极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方式。
作者:李艳美 单位:山东省无棣县第三实验学校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1.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重要性
1.1运用情境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情境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大脑和感官系统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高效地实现。
1.2运用情境教学可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是首要目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时,教师会对语言进行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并自主思考,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3运用情境教学可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且易于学生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把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初中生。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在确保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初中生的前提下,可以把历史知识的本质与内涵生动、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2.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2.1教师必须巧妙引导并精心地为学生创建情境。教师在对情境教学进行设计时,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原则。历史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建立起来的前提下,积极地营造初中历史和谐课堂氛围,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巧妙引导,创造宽松愉悦的情境教学环境。在实践教学中,笔者进行情境教学设计时会用问题、图画及多媒体教材引导学生。例如巧妙地设计问题并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设问时必须有意地设计一些紧扣课堂知识且具有一定新颖性的问题,像讲到历史人物或者是历史现象时,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用问题分析,根据书本中提到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直接引导。像这一历史人物,为什么人们会说他既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或者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角色“穿越变换”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像笔者便提出若没有孔子儒家会在历史上怎样发展等。又如运用图画及多媒体教材进行巧妙的演示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把这部分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化,可通过图片及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地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对历史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像南昌起义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当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南昌起义这部电影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在展示视频期间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融于当时南昌起义的情境当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南昌起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具备的历史意义。
2.2教学情境必须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从心理学有关的资料看,与自身越密切的事会越吸引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历史教师要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历史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中。例如讲授文字和语言的发展历程这一课时,因教材当中并未给出结论,使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受到制约。笔者便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小游戏,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堂上临时举办一个方言文化竞赛,让学生用方言说话、朗诵文章、唱歌、表演小品等各种方式将自己家乡的方言展现出来。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充分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字对人们日常生活与交流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和语言发展的历程及秦始皇统一文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小游戏中,使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历史走近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3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还原历史情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枯燥地讲,学生无味地听,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比较死板,缺乏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情境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锻炼其创新思维。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笔者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还原历史情境,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融入历史人物的精神思维中,达到还原历史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的目的。例如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分组编剧本,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溥仪皇帝、孙中山、袁世凯、宋庆龄、梁启超、丫鬟及蔡元培和火等角色,为学生表演武汉首义及革命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刻地体会历史事件及历史知识的内涵。
3.结语
初中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好奇心较强,情境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各种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直观体验历史知识,使运用情境教学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董金 单位: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第十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
一、给予学生自主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繁多冗杂,强行记忆只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记忆,效果同样不大,有时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减少学习困难,保证教学进度,但是也忽略了学生的情绪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自主性,被动知识只会慢慢消耗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对历史产生反感。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比于传统教学的单调和死板,情境教学相对灵活且具有变化性。在新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模式随着教学知识的改变而变化,教师的授课模式也有较大的不同。最终要的是,在情境课堂中,学生的思想不再受到束缚,学生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情境历史课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在传统的方式下,学生完全没有自主权,学习等活动主要靠教师的带动。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从长远角度讲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充分感受情境的内容,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方法。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对学生而言,也要积极回应教师的教导,感悟教学情境,积极参与互动,养成学习兴趣。例如《秦始皇功过的辨析》,这是一个十分适合情境教学的课题。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一场辩论赛,利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在进行辩论赛之前,学生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教材的知识为引,收集更多的资料。在辩论赛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合理的引导,营造既活泼向上又充满竞争的课堂氛围。为了提高辩论的质量,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辩论赛是一种教学情境,新颖且迎合了学生的喜好,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辩论中,无论是正方反方,亦或是听众,都可以对秦始皇的功过有足够的了解,并形成自身的理解,这是情境教学的积极意义。
二、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情境
由于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过多,建立情境需要的资源也随之增加,为此教师应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作用最大化。其中,多媒体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设备,它是互联网资源的载体,对情境教学有重要意义。对历史而言,多媒体可以跨过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场景,利用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多媒体还具有视频音乐播放的功能,它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利用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受,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内容,对个人理解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例如《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这章介绍的是宋代的经济,但是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学生难以感受宋代经济的繁华程度,难以透彻地理解这一章节。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宋代影视视频,通过视觉等直接刺激,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推动了情境教学的应用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设备具有两面性,教师要避面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学生的情绪问题,由于多媒体的影响,会使学生的情绪过于激动,从而产生不良的学习影响。这时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情绪,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情境教学的注意事项
情境教学有一定的突破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导和学习两个过程发生脱离。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初中,多数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敬畏心理,心中存在交流隔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亲切感平等交流,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对学生而言,应积极回应教师的交流,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学计划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学生的需求。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缺乏应用经验,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教学方法不成熟,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调整。换言之,情境教学的计划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改变教学方式。除了计划的要求,教师也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应用不同的调整方式。
四、结语
情境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它打破了传统理念对课堂的垄断,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对教师而言,情境教学的使用是以此新的挑战,是一次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对于历史课堂而言,情境教学的应用无疑是一场改革,是提高历史教学方式的有效措施。在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自由,可以按照需求,自由学习。教师也要合理利用资源,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最后,教师也要注意师生交流和教学计划灵活性的问题。
作者:张羽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四中学
- 上一篇: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互动
- 下一篇: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