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9篇

时间:2022-09-19 10:14:16

导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9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9篇

第一篇: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吃透教材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备课前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重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的内容作不同水平的划分,这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在备课时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以“过程与方法”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明确什么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什么需要老师讲解,什么需要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只有紧扣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钻研课标的同时还要深入理解教材,理清教材的编排体系,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某一知识点置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通过“立体式”教材教学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课程标准强调:当前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得到发展。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抱有爱心,给予尊重,给予理解,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这样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历史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情境。从而优化认知过程,激发起学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热点”问题、图片、视频等,运用问题、讨论、辩论、演讲、竞赛、游戏等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境。如,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可由学生分别扮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不能让学生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合作与交流,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质疑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学生自己能“读”“想”“写”“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完成。有效地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教学全过程而言的,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交流是途径,探究是目的,也是过程。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渗入我们的历史课堂,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也就会高效。

作者:周建敏 单位:河北省张北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课堂的教学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轻松活泼、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能够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能够更加活跃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特别是历史课堂,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很容易受到教师博学多才、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的影响,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思维,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用成绩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分析。同时,教师要更加耐心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通过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客观的评价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

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构成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容易过分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比。因此,教师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法,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绘制成一条较为明确的线,然后再将具有可比性的“点”———历史事件,从这条线上挑选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法进行理解和评价。例如,在学习美国历史时,教师首先将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列成一张表格,然后按照人物分析法,将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挑选出来,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所做的事情进行对比。如华盛顿和林肯总统,让学生对比这两位总统在任期间的政绩,了解他们对历史的影响。

三、结合多种媒体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历史教学使用了新的历史教材教学,这些历史教材中插入了许多图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插图所代表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通过图片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具象思维发展自身的抽象思维。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短片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然后让学生找出短片与教材的不同,同时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这种具象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设置问题,培养探索性思维

学习的过程就是设问和解惑的过程。历史学习更需要这种设问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的科学性,要通过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探索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西安事变”时,首先要让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当时处于什么境况?张学良、杨虎城会对他采取什么措施?”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学生在争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掌握历史事件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实行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

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引导学生同步思维。小组合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相互学习和借鉴,同时小组合作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有效地参加课堂活动。因此,教师要科学地引进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有效学习历史学科。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国民大革命”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之间形成较为平衡的竞争力。然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小组能够有讨论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教师要先确定每个小组每一个成员的任务以保证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对比法、设问法、情境法、小组合作法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作者:汤晓珊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四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策略

1.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铺垫学生的内部动机能较长时间地维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内部动机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它有利于学习心理障碍学生分析失败的主观、客观原因。德威克指出:“习得性无能学生常常习惯性地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而自主性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或策略不对,两类学生的归因倾向与他们的目标和信念有关。”所以,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而对于学习方法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就应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及其所需,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特征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材料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优良传统,然而,“史”从何而来呢?从证据中来,历史证据即学习者从史料中捕捉和发现的有效信息。只有捕捉和发现正确的、充分的信息,才能弄清事实,得出结论,这是学生与历史之间持续进行的、不断生成的“问答交流”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其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研究意味着:“学习已有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意识和努力。”可见,研究使人类能够更深刻、更专业地去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人类具有发展价值和创造价值。所以,用研究的观点、方法改造传统的课程,形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使课程吸收研究的发展功能和创造功能,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同时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因为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3.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展示人格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影响。”可见,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有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心理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知识广博,肯教人;教学方法好;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等。

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历史教师,必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幽默机智、认真负责、热爱学生、温和耐心、平易近人;他公平公正、民主守纪、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等。这样的历史教师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模仿的对象。“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师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必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初中历史的课堂必定会精彩纷呈。

作者:刘德利 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十三中学

第四篇: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

历史故事选择得是否适当,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通常来说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选择历史故事,即真实性、针对性和趣味性。首先是真实性,这是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首要选择。学生所选的故事必须要和史料的记载相一致,如果有出入一定会伤害学生的情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历史故事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想象和合理的推测。其次是针对性,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历史故事的内容要和课本的内容有关联,这样才可以从故事入手,将课堂要讲述的内容导入进来,使二者之间不至于脱节。为了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的针对性,我们要保证故事和教学主题相符合,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来挖掘故事。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讲述与姜太公有关的故事,同时注意和学生的思维相符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历史眼界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们应尽量和现实相结合,达到以古论今的效果,历史学习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再次是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自然就更愿意学习历史知识,所以要保证历史故事的足够有趣,这样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保证情节生动、内容引人入胜,并且要有一定的新鲜感。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的作用

(一)通过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将新课导入进来

一堂课的开始对于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例如在讲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述与秦始皇相关的故事。例如秦始皇之是如何一统天下的,通过悬念设置来讲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再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导入进来。在过程中注意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历史学习更充满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二)通过历史故事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名词,教师如果单纯的讲解概念会效果不会好,学生很难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将当时的社会状况反映出来,例如我国当年沿海很多地区都被外国列强所占据,这就可以让“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变得更加具象,使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同时名人小故事也更有助于文化史部分的学习,可让文化史从枯燥无味变得妙趣横生。

(三)巧妙在课堂结束部分设置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课堂只有一个完美的开头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完善的收尾,想要保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良好,就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设置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课堂收尾更为有效。通过故事将课堂内容和结尾巧妙结合起来,既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可以让学生更期待下一节历史课。

三、应用历史故事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对历史故事情节进行处理和构建

一个历史故事运用地是不是成功,能不能吸引学生,情节的合理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看重形象思维,所以更要保证历史故事的情节结构。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讲述的时候,开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情节要充实不可太空洞,讲解的过程要逐层铺开,详略得当;故事要首尾呼应或者设置一定的悬念,通过教师的解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历史故事要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要求,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前提下适当地对故事情节进行润色。

(二)把握好讲述的时机

一堂课有很多不同的环节,教师要注重把握课堂结构,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历史故事不应该只是用来在课堂上提神的,教师应该充分地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既可以用历史故事来引入一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历史故事来诠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并且课堂结尾还可以用历史故事来承前启后,对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进行调控。

(三)采取合适的语言表述策略

在历史故事讲述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反映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将教学效果也一并改善。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对自身任教的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并且要保证语言表达的精炼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将故事完整准确地讲述出来;最后是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情,在讲述的过程中对要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历史故事也是历史教学载体的一种,被广泛应用在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但是在故事选择中我们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的选择,同时还要运用熟练的技巧,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作者:孙洪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长白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构建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如下:第一,当前仍有一部分历史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仍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对历史学科的高效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调整;第二,仍有一部分历史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低沉。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第三,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素养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时展的变化,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要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进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讲解春秋时期各个学派时,可以事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每组学生负责一个学派内容的搜集。学生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各小组的负责人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然后介绍自己的学派。完成之后,教师再组织各流派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积极的历史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热烈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师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增强,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为此,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

1.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当前的教学主张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进而推动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教师在发现班级学生在走神时,就可以插入一个小笑话,提醒走神的同学,并将其带回到教学内容之中。

(三)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当前,基本每个学校都会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那么教师在讲经济特区的建立这节内容时,就可以将经济特区建立前的相关视频或者图片,与经济特区建立后的变化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四)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三国鼎立》这节内容时,可以结合三国演义的影视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兴趣,进而加强教师内容讲解的质量。再如,教师在讲“丝绸之路的开辟”这节内容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画图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为教师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创造条件。(五)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用新的思维,新的视界看待社会变化,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加深、巩固、更新,甚至改变自身知识结构,运用综合的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堂改革将课堂有效性作为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教师也应该根据时展的变化,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初中历史的高质量教学。

作者:马金琼 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七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一、应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含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作为一种消遣工具被学生翻阅,实验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拿到历史新教材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书中有趣的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学生,由此可见,历史故事本身就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历史故事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特别是有悬疑的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师用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勾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教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讲述1949年英国著名国王查理一世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被处死的故事,以国王的死引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悬念式故事展开,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应用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难免有一些生涩难懂的重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但如果教师能够应用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以浅显易懂的故事讲述抽象的历史理论,使内容生动有趣,消除学生对课堂的厌烦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讲“赤壁之战在三国形成中的重要性”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战争的背景,即官渡之战后,曹操取代袁绍统一北方,挥兵南下准备一统全国。教师可以给学生扩展三国的知识,讲述传奇的战役,为下一步讲授三国局面的形成做铺垫,教师还可以进行情景重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这些知识点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历史知识进行课前导入或课堂总结

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教授的课堂角色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有趣、离奇和情节紧凑的历史故事作为铺垫,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随着教师的讲述,进入所学的内容中去,例如,通过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感情故事来引出“安史之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产生探索欲后,教师可以就历史故事的发展线索来探讨为何最终美人香销玉殒、葬身马嵬坡,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样,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总结,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将历史知识串成一个整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下次教学做好铺垫。综上所述,讲故事是符合初中学生学习思维的一种形式,适当应用讲故事的方式教授知识,可以推动历史教学的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李红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二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从基础做起

古语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质疑,把所想、所看、所闻变成问题,并且想问、敢问、善问、会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既培养了问题意识,又获取了新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将生活点滴融入教学活动,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读物、民俗习惯、生活小节、课本插画和实验结论等不同途径提出问题。例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节时,可以充分利用六国地图,将其用不同颜色绘出并根据被合并的顺序依次展出,渐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问”。课堂上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自由、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老师处于相同的位置,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平等”“安全”“自由”,真正意识到自己正处于问题意识产生和能力培养的最佳场地。

3.适时评价,让学生“善问”。提问不能一成不变,要逐渐提高问题质量,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由多变少、由少变无,让每一个问题都有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总结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起初,要注意强调“问比不问强”的观点,对敢于提问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增强信心。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课堂提问设置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因为课堂提问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提问的时间、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方式方法等,要想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项任务,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巧妙设置的疑问,使学生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

4.授人以渔,让学生“会问”。部分学生提不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提问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变难,将提问策略教给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来自多方面,但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要带有目的、有意义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每一个问题都提到点上,真正做到“会问”。只是敢问、想问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问题源源不断,有问题可问,而且所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首先将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分层,再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内容的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对应的问题,确保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点拨都获得成功。

1.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联想。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节时,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还会有鸦片战争的爆发吗?”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论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也是会爆发的。因为它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侵占掠夺国内廉价原材料的必然之举,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加快了战争的到来。由此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2.创设矛盾,推波助澜。某些历史中存留的特殊问题,可以作为提问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若能通过此问题将学生分为两拨甚至更多形成对立意见,那么激疑效果就达到了。例如在讲一节时,我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难道说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人才诞生?两者之间就没有产生过矛盾吗?……”由此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工人诞生和发展的探究,翻阅以往有关工人运动的资料,对比这次有何不同或相同之处,进一步找寻问题答案。

3.设计发难型问题,诱导思维。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时间久远,漫漫岁月中,人们总是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误导。经过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那些客观外在的认识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得出谬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积极质疑问难。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四个注意要点

1.将提问落到实处,而非搞形式主义,敷衍了事。提问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分析重点、难点,迎合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了解每一位学生,不遗漏一人一事。为了让提问更加客观实际,教师应先了解每一位学生,熟知他们的个性特点,并由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令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难度适宜。

3.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做到有针对性。遵循科学教学理念,反对平淡、浅直,提倡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深刻性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创新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过于注重细节,应直切重点,选准突破口一击必中。

4.有效提问需配合有效评价。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因此,教师的评价与提问同样重要,而且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第一时间作出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欠缺,需要改正都能及时知晓。有效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激励评价,第二,否定式评价。虽然新课标中强调提倡激励激励评价,但并没有摈弃否定式评价。只要注意方式方法,就完全可以将两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解、关心、呵护的角度出发,以不伤害、不打击学生为前提,选取学生能够接受最佳方案,才能达到有效评价的效果。与此同时,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深层次思考,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问题的设计方法随其不断变化,作为历史教师,我正在实践中勤于摸索,寻求最佳教学方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刘定洲 单位:江西省南康三中

第八篇: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带着愉快、积极、兴奋的心情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慢慢地喜欢上了历史课。如在教学《君主集权的强化》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清朝入关后,面对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怎样做?”笔者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营造了自由的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这时,笔者作为学生的“参谋”,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方向。

二、营造竞争氛围,增强小组凝聚力

在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经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小组讨论,在学习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先进帮后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下课前,笔者会评价各小组的表现,评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各种知识竞赛,营造竞争氛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动力。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押,对如何处置,人们有不同的主张。有人说:‘十年内战,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内和国际形势复杂,应和平解决。只要答应抗日,就放了他。'对此,你们怎么看?”笔者提出问题后,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第1小组、第2小组和第3小组为正方,第4小组、第5小组和第6小组为反方,双方展开辩论,笔者会根据每个小组的辩论情况予以加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纷纷争当辩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唇枪舌剑中尽显课堂主人公的气势,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参与课堂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如在教学“王昭君出塞”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请一名男生扮演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一名女生扮演王昭君。学生开始还有点害羞,经过笔者的开导,两位学生慢慢褪去青涩,演得有模有样,“王昭君出塞”这个历史情境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四、加强个体尝试,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是依靠他人的传授,而是依靠学生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因此,笔者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体尝试,经常给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当学生自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尝试参与问题的设计;当学生学习完课本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尝试上讲台写板书;当测试之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讲解试卷……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了生命活力,避免教师过多地单向传授,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内容,要想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才能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钟芳芳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第九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一、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践背景

当前的历史课堂,许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较为肤浅模糊,在教学中实施这一环节时,存在无序合作、无实合作、无效合作的倾向。笔者曾经对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的小组合作课堂展开关注,一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共有四次,小组合作环节有分工、有建制、有评价,但是相比传统的“师问生答”课堂,笔者总感觉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突破。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层次递进,要么是独自思考,要么是群起讨论,比如让学生填表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结果、影响等。其次,小组合作仅仅体现于相互交流自己的答案,小组长或组内汇报人员将各自的答案进行简单叠加,缺乏质疑、生成、融合。如探究曹操在两次战役中胜败的原因,以至于有小组写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原因之二是将战船连在一起,出现“1+1=1”的状况。再次,合作的情境材料不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无法提供给学生研究的途径。如,让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材料二: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1)你同意鲁迅的观点吗?你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是一样的吗?(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眼中的曹操。其结果就是学生复述伟人的评价,并未能真正体会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的不同。可见,一堂运用了小组合作手段的教学,并非就一定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的成效与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还存在不小距离。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定位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的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固然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将“合作”定位为获取知识的工具,这远远不够。一方面,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团队精神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三大特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关注合作学习的模式、技术与策略,更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个生活组织和精神组织。合作学习中必须坚持把握“弱化班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评价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如此,学生学习与进步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关系到全体组员荣誉的事情,组员之间就会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局面,小组合作时就不只是应付了事地将答案进行简单叠加,至少小组长或学优生不会仅关注自己的收获,他们会通过质疑、讲解等方式引领组员关注不同观点之间的异同,更好地促进整个小组共同进步。也正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逐渐地体验到小组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终极目标在于合作精神的养成及其合作型人格的养成。

(二)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教师说,历史学习没有必要合作,教材上答案找找、结论画画就行。倘若学习情境创设、问题的设问只是指向史实性描述,确实没有合作的必要。可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筑基工程。

1.情境材料体现开放性

以笔者曾经观察的人教版七年级《三国鼎立》一课为例,“课标”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活动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赤壁之战”学生在小学课文里学过,“三国鼎立”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体现较多,如果学习情境创设仅止于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展开合作学习,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并没有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笔者认为,这一节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长的关键点之一,是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直白地说就是在历史学习中有追求历史真实的意识,形成证据意识,学会搜集证据。围绕此生长点,授课教师提供鲁迅和对曹操的评价,结果学生只是复述伟人观点,假如能选择一组记载历史真实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开放性材料中形成自己真实的体验,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就凸显出来。如,请阅读以下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心得。“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书传》(译文:孙权乘船去侦视曹操军队,曹操下令弓弩乱发,因为箭偏射在船的一侧,孙权怕船倾覆,命令将船掉头,使另一侧也着箭,等船平衡后,驶船返回。)这里既不是草船,也不是借箭,而且与诸葛亮无关,时间则是在赤壁之战后四年,艺术家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编出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文学作品刻画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于《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普及,使许多学生误以为这些作品就是历史真实,事实上《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火烧赤壁”中甚至是七分虚三分实。通过以上情境材料的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质疑、碰撞,也避免了学生人云亦云,当学生遇到“舌战群儒”“苦肉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等信息时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去寻找全面对称的材料、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2.情境设问体现深度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情境设问的不同深度将对这一目标的达成以及合作学习效率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三国鼎立》课例中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评价,可对比以下两个不同情境进行设问。设问1: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各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请列举相关史实进行佐证。设问2:结合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的进步?请试着说说理由。(注:示意图分别是东汉末年形势图、三国鼎立示意图、西晋统一地形图)应该说,这两个设问都是要努力引导学生形成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正确认识,但是设问1通过小组合作后,只能是分别复述魏、蜀、吴发展经济的做法。设问2却给小组合作留下了思考生成的空间,有的小组可能从形势图中看出这种鼎立局面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的小组则可能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强调这一时期加强了与夷州的交往,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其发展生产;有的小组可能会挖掘,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与江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甚至有的小组会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统一的条件还未具备,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归结为是进步还是倒退。显然,设问2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避免了合作学习的无效性。事实上,中学的历史课堂不应该过分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跟老师一致,而应该关注学生是否习惯在事实不全面的情况下悬置判断,是否能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与观点之间有逻辑。

(三)多举措优化合作学习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效,细节成就未来。初中历史课堂合作学习如果没有细节的完善作为保障,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浪费时间、效益低于传统课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把握合作学习的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必要性中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1.关注合作学习的层次性

小组合作学习绝不只有自主独学和合作群学两个层次,它至少包括了独学、对学(小组内两两结对)、组内群学、组间群学四个层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将不同能级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环节中。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对于《三国鼎立》一课的“官渡之战”没有提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出示本次战役的示意图,让学生独立准备后,小组内两两合作讲述给对方听,在给所有学生展示表达机会的同时,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赤壁之战”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准备。

2.增加合作学习的多样性

初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单一,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是让学生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更多教师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合作学习,课堂形式就是活泼的,就体现了学生主体。讲故事、角色扮演、历史小论文、小调查等学习方式因为耗时较多,往往被教师束之高阁。事实上,如果整堂课都是就着历史材料进行独学、对学、群学流程化操作,学生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增加小组合作途径多样性是提高合作学习效能、实现学生活动从“形动”向“神动”飞跃的关键。比如,《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个战役,可运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1)利用地图,组内两两互相介绍官渡之战。要求:对于历史事件的介绍,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影响等要素。(2)阅读课本“赤壁之战”这一目录,小组合作补充完成下图示例,并推荐组内最佳讲述者在全班详解图例。

3.体现合作学习的选择性

历史课学什么?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一道,通过分析一个个案例,提炼出历史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素材而已。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应体现选择性,避免让学生面面俱到地合作探究,并且不以寻求标准化答案为目标。比如,《三国鼎立》中探究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胜负原因时,就可以体现小组自主选择权。这样更能激发和开发学生资源,因为有些学生对官渡之战了解较多,有些则对赤壁之战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探究,往往才是有价值的探究,才可能真正实现互相补充。学生可能最后都会忘掉这些素材,忘掉战争爆发于哪一年,但他可能会沉淀下一种思维方式,他会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

4.确保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时候发生于教师指令开始和结束,这就出现尽管学生并无学习困难,却因为教学预设了合作而合作,或是合作学习明明正在发生,却因为教学预设而戛然停止。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的行为,而是发生在社交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认知活动,更多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和同伴的交流。可见,合作学习应是学生自发的、内需的,时间的长短也应该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学生开始思考后,他(她)可能会产生问题,必然就主动去与他人对话。这时教师应像主持人一样,尽可能让讨论保持热度,让思想交锋激烈一些,火不够就加一把柴,如果一边的火太旺了,就给另一边加一点柴,教师要让爱发言和不爱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讨论情境中,得到思想的锤炼、砥砺。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美国经济的发展》一课,可以让学生阅读下列图片并设计一个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展览馆,思考如何设计展厅、图片分别归类到哪一展厅,并说明理由。

作者:施小红 单位: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