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2-09-23 03:46:00

导语:历史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教育划学科为牢,过于强调学科精细化、学术化,忽视学生的真正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弊端,适应了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开始注重考查知识体系,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的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题目增多,大量热点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成为命题的载体。这样的改革,为学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要注意改变学习方法,同其他学科相互融通、相互渗透,从而增进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应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突出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某一历史现象的特性。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这就决定了联系性、多样性、综合性成为历史学科的普遍性格和特点。因此,历史学科成为了多种学科的基础,正如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魏镛在《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中所言:“历史学在各项社会科学中以至所有人类知识及经验中,占有一种很特殊的地位,它便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及。”而这一特点,恰恰成为引导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

如历史与人类文化成果的关系:首先,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和书籍文献等人类文化成果,一般都不能仅仅被视为是某些个人的专利,它们往往都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前人创造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因此,通过对它们进行历史阐释,可以将我们带回到它们得以产生的那些时代,可以使我们发现那些时代的精神,发现那些时代要求,发现那些时代人们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例如,以《蒙娜丽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文学、艺术作品为窗口,我们可以发掘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甚至可以进一步发掘出世俗社会与基督教教会、兴起中的资本主义同没落中的封建主义之间的社会矛盾。其次,这些文化成果也要科学分析,理智对待。如《三国演义》抑曹尊刘。至于一般的文艺作品,更是要注意去伪存真。如《雍正王朝》与教材中的历史就相距较远。这时教师如果比较生硬的批评学生错误的用文艺作品中的内容来评价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虽然学生会接受正确的评价方法,但是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补充一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雍正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状况,一方面它是康乾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雍正改革了康熙晚期的社会弊端,振兴朝纲,为乾隆年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电视剧中把康熙晚期财政最困难的一年与雍正时期财政最好的一年相比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雍正时期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兴文字狱制约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重农抑商,阻止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这一时期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因为这一时期世界上正兴起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潮流影响下,欧洲大陆封建国家为实现富国强兵相继实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向。康乾时期,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从而也埋下了近代落后的根子。最后,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应该如何评价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因为文艺作品表现得再真实,也已经是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认识的加工品。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平时学习时要指导学生注意学会用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后内容及重点、难点;用政治原理制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用数学思维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最后用历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整合知识体系,巩固学科基础知识

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如我们所感觉的杂乱无章,无从入手。大致说来,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无外乎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在哪些方面、是个体还是群体、做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产生的影响如何”这一基本线索。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人是历史的主体,而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通过做事情来创造历史的,因此,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知识的另一个主要方面。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同时,历史上的制度的沿革、纲领性文献的形成、路线方针的确立、条约的签定等内容也在历史发展线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学教材是按照一定的体系编排的,或是以时间的推移为基本线索,如中国近现代史教材,或是以阶段性小专题为线索,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因而,需要阐释的对象往往是分散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所以在阐释历史时,首先要注意历史知识的整合,把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如唐朝的对外贸易,要整理出在什么地方、设置什么机构、从外国引进怎样的成果、说明什么问题等;再如近几年高考中屡屡出题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它创始于隋,后来在唐、宋、明、清均有所变化,隋始创进士科,唐推重进士科,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这种沿革过程,在中学教科书中,散见于各朝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记述中,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梳理,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历史阐释。

在整合知识体系时还要注意历史结论必须建立在全面分析、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其依据应该是历史背景、特定的历史条件。如对拿破仑及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上,拿破仑对外战争兼有殖民、争霸、反封建等多方面的性质。这种评判既是一种事实判断,具有客观性;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其结论不能离开对于史实的叙述,同时又同评判者的立场、观点紧密相连,往往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各种性质中孰为主、孰为次,相互关系如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史观看法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要依据历史事实,运用唯物史观作出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归纳教材体系、认知当时欧洲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拿破仑战争又引起了欧洲民族战争,再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去看待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因为各种历史现象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在着普遍联系。

三、渗透基本观念,培养人文意识

作为高中学生,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观念,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这不仅是应对高考历史学科综合思维测试的需要,更是未来寻求发展机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该让学生具备一些现代公民必备的观念和意识,如诚信意识、经济意识、世界意识、文明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人文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能源与资源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如经济意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特征、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出现与缓慢发展、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特征、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公务员之家

再如世界意识。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全球化。课本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至经济全球化结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世界全球化开始的内因,新航路为全球化的蔓延开辟了道路,经过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大肆扩张,到了今天,经济全球化终于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世界史课本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殖民体系、世界经济危机、国际组织、世界格局、国际工人运动、世界革命运动等内容比比皆是。另外,中国的问题只有放在整个世界大的背景中进行考查,才可能将它弄清楚。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近代世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史。经魏源、林则徐、洋务派到维新派、革命派、马克思主义者,近代中国人眼界大开,世界意识不断增强。孙中山、严复、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这些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留学生,他们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更兼备全球意识,胸怀天下,将中国问题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为中国把脉、开药方。他们知道,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夷”“灭夷”或“排夷”,而是怎样抓住世界潮流,融入世界大潮流。孙中山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正由于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前仆后继地努力,中国人民才能在1949年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再如文明意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有着重要影响的北师大著名教授刘宗绪先生认为:“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你的文明发展程度高,那就处于先进行列之中,否则就要落后。古代中国的先进,都是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之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仍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中国就难免落后了下来。如果说历史教人以智慧,那么首先就应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必然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代价,有时是十分沉重的代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即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的中外对比。19世纪中叶,西方先进国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向电气时代之际。那时的中国却是太平天国起义,清廷忙于镇压起义,以及西太后发动政变、总揽朝政之时,与先进的历史潮流毫不相干。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大国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信息时代,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中国则是“”,更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新课改方案的实施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必将是全方位的,同时这也昭示着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的要求,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