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基督教历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3 04:08:00

导语:西北基督教历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西北基督教历史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各类档案、文献资料,回顾了建国初期黔西北基督教各教派发展状况及其组织体系,展现了黔西北地区基督教历史状况。力求对当代宗教研究者及其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国初期;黔西北;基督教

建国初期,对于中国的基督教来说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由于全国刚刚解放,基督教会和帝国主义的关系依然在一定范围内藕断丝连,教会自身逐渐地从盲目走向理性;另一方面,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不断趋向完善下,基督教逐步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支配而走上“三自”道路。建国初期是宗教和社会主义相协调、相适应的起步阶段。历史证明,宗教是能和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研究宗教历史,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自身建设,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

黔西北地处贵州西北与云南东北部的乌蒙山区,是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该地生活着彝、苗、回等几十个少数民族,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尤以基督教为显著。黔西北基督教由英、美、德、法等国先后传入,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极具群众性、民族性和复杂性。宗教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传承性,建国初期,黔西北基督教依然派别众多,而且“复兴”再起,尤其在苗族、彝族社会中。从组织派别来看有内地会、循道公会、安息日会、小群会;从其信仰方式来看还有其衍生派灵恩、灵火烧、圣徒派等。

1.内地会

内地会系英、美等国基督教专门对中国山地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教团体,是跨宗派的国际传教组织,1865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在中国创立,总部设于伦敦。1877年,英国传教士祝明扬由湖南进入贵州,在贵阳设立“贵州基督教内地总会”,1884年,英国另一传教士白德礼被派到黔西重地安顺传教,1888年增派党居仁。党居仁来到安顺后设立宣道会,始建礼拜堂。1903年秋,党居仁同安顺官府瞿鸿锡、威宁州官府邓循卿、当地土目安康宁、安圻到葛布协商建构教堂。教堂建成之后同时开设了小学。之后很多教堂及其教会学校都相继建起。建国初期,各教派发展状况如下:

1.1内地会葛布教区(苗系)

黔西北基督教葛布教区属苗系教区,由英籍传教士党居仁创立,解放前历经英籍传教士党居、刘谷森、岳克敦、裴仲渔,澳籍传教士罗彼德,加籍传教士贝尔特等人主持教务;50年代有中国人士杨志成、朱文正、王明道(均为苗族)主持教务。建国初期其组织体系如下:

葛布总堂:东区有支堂小花地、燕家营、岩头上、包包寨、野鸡寨、丰冲、菜甘丹、裸布、大岩洞、八井口子、凉水井;西区有支堂大松树、鱼秋湾、以独、轿顶山、马拉冲、隆兴厂;中区有支堂葛布、岩头上、公鸡寨、凹多沟、刘家屋基、歹丕坪、合山寨、岩脚寨、滑石板、报都;北区有支堂水口子、矮子坡、老鹰山、茅坡、口子坝、以那秋。

从分布区域来看,葛布教区各堂口主要分布于赫章的二、三、四、五、六区,威宁的二、三、十、十一区,水城的四、五区,其次还有云南彝良、镇雄等地。据56年调查,共有牧师1人,长老22人,传道23人,执事50人,教徒4200人。自58年7月份以后,仅有个别堂口有宗教活动。

1.2内地会结构教区(彝系)

内地会结构教区1913年由英籍牧师艾文斯设立,后历经德国牧师代洛安、海恒博、海利员等人主持教务,50年代有中国牧师张永学主持教务。建国初期其组织体系如下:

结构总堂:中部片区有支堂结构、扯拖罗、乐那哦俄、蛇具嘎、毛姑、色居河、田坎上、以都嘎、营盘寨、高坎子、嵩嘎丫口;东部片区有支堂麻嘎青、家竹园、四卓子井、依姑、多块;北部片区有支堂甘河井、初初、周坡、安口井、安家寨、妥摆寨;南部片区分为四个部,南一部有支堂的卓井、三口坪、甘堰塘、兜马冲、鸡滑寨、张家院子、以扒块、九谷寨、岩洞门前,南二部有支堂大板底、麻窝、倮布营、雄姑、海嘎、石丫口、海子边、扎都、嘎泥块、内以婵子、郎底、嘎丕寨、毛拉柱、说开,南三部有支堂朱市河、大坪子、矮炉、板房、口素、阿维寨、新官寨、春老各、发窝寨、老底井、马圈岩、茶树、山木箐、坪子上、海子头、顺马坎、大山脚,南四部有支堂色开古、木城、龙井、龙泉、左女、登亨、发达。

以上各堂口主要分布于赫章一、三、四、五、六、七区,威宁二、三、十三区,水城的五区,云南镇雄等地。据56年调查,该教区共有长老104人,传道31人,执事42人,教徒6300人。58年以后,95%的堂口都停止了礼拜活动。

1.3内地会大方教区

内地会大方教区于1911年由德籍牧苏宽仁创立,解放前历经巴宽敬、毕纶德、孔希增等人主持教务,50年代由中国牧师王德生、陈绍光(女)等主持教务。其总堂设于大定,建国初期其组织体系如下:

大定总堂:中上区有支堂大定、显母、科官寨、勺底、雾露宽、黑冲地、发窝、杨家寨、风山、平安村、底垮、果井、钟箐、海嘎、小勺柏;中下区有支堂龙井、田坎寨、伙马、小衣厂、普宜、岔河、箐麦井、风吹地、白花山;西区有支堂硝灰洞、羊坡寨、爬敦河、以布盖、邓寨营、奶扒寨、瓜种河、地他、以支丹、老凹坝、威冲、木下河、阿基咪、哪迈块、寨块、岩脚寨、发科俄、土部、岩石。

2.循道公会

循道公会属于英国基督教宣教会,18世纪创立,属卫斯理宗。咸丰元年(1851年)传入中国。光绪九年(1883年)传入云南,时称“圣道公会”。1904年由英籍传教士柏格理传入威宁石门坎,之后便在黔西北苗族社会中迅速兴起。先后创立了小学、中学、医院等。建国初期石门坎循道公会总教区下属两个教区,即石门坎教区和四方井教区。石门坎教区又下属两个联区,即:石门坎教区有支堂石门坎、爱华山、天生桥、陆家营、简角寨、倮布甲、水槽、大寨、马街;长海子联区有支堂长海子、岭子河、山海、切冲、龙井。

四方井教区下属五个联区,即四方井教有支堂四方井、狗街子、锅底岩、海嘎、勺乐多;大街联区有支堂大街、沙厂、觉落块、白岩脚;四十五户联区有支堂四十五户、果河凹、基兴嘎、哈拉河;威宁联区有支堂威宁、三道河、色共嘎、刘大路、瓜拉;大桥联区有支堂大桥、岩口堂、李子井、歹古鲁等。

以上各堂点均分布于威宁的一、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等八个区,循道公会石门坎总教区(仅威宁属),曾发展最高教徒为12000余人,信徒有苗、汉、彝三种,石门坎教区有教徒8282人,其中苗7932人,占95.77%;彝306人,占3.7%;汉44人,仅占0.53%。

3.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

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系属美国基督教宣教会,1863年成立,总部设于美国华盛顿,为世界性团体,属基督宗教复临派及安息日派的综合性派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来华开教。1926年华籍牧师贺爱敦在黔西北毕节县创立该派,设立教堂。解放前历经曾志素、罗国义等人负责教务及其它活动。50年代有彭福顺暂代。58年仅有教徒17人。

4.小群会

1953年由汉族王谈道传入,该会主要负责人王谈道到威宁后积极发展组织,56年将沙厂循道公会的几户教徒拉入其组织。后发展为兴隆厂、沙厂、补处等三个聚会处,主要分布于威宁十、十一区。58年3月召开具有反动性的秘密会议,58年有教徒59人,58年底被取缔。

5.“灵恩运动”

早在1932年,威宁的朱某去安顺参加圣经短期培训班回来宣传“灵的生命”、“灵的恩赐”后,就在当地发展为灵恩派、复兴派、属灵派。至50年代,“灵恩运动”再次兴起,55年至56年最为严重,蔓延到兴隆厂、轿定山、大松等五个支堂及水城、赫章、彝良等县,参加跳“灵舞”的教徒有时达几百人。这不但严重地影响了生产,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家庭和睦,当时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张某以“灵恩”信仰为借口,乘机奸污妇女数十人,破坏了很多家庭的和睦,仅大街、大松两乡溺婴事件就有十余起,女教徒孕妇张某在“跳灵舞”中因疲劳过度而流产致死,有的借机利用医病、赶鬼、圣灵充满、喜乐跳舞、同心同爱搞非法活动,骗取钱财,奸污女教徒,长老罗某在礼拜时吃儿媳的奶称之为“吃圣奶”,传道陈某、长老陆某借圣灵充满、喜乐跳舞,分别奸污妇女10余人。

从以上来看,解放后在黔西北基督教各派别中,内地会的势力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深。建国初期内地会教徒的增长是循道公会教徒的10倍以上。还有,50年代黔西北基督教教徒表面上下降了很多,其实与基督教活动从地面走向地下有关,“复兴”运动的兴起也就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而在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又以苗族尤为突出,内地会葛布教区及循道公会石门坎总教区,其信徒都是以苗族为中心的。其次大方教区、织金教会、水城教会中的信徒苗族也明显超过其他族别,彝族次之。

参考文献:

[1][英]柏格理、[英]邰慕廉、[英]王树德、[英]甘铎理、[英]张绍乔著,东人达、东旻译《在未知的中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杨汉先著《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载《民族研究参考资料》,贵州民族研究所编。

[3]张坦著《“窄门”前的石门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4]编委会:《毕节地区志·宗教志》,2004年。

[5]毕节地区档案资料,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