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观音形象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4 04:17:00

导语:西游记中观音形象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西游记中观音形象研究论文

摘要:《西游记》不仅展示了观音的无边法力,而且还把她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充满人性的善神、凡神,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观音的崇敬、虔诚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实了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民间世代积累的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观音形象;民间性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说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就具体的情节来说,回目中出现观音的就有:《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显圣化金蝉》、《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服熊罴怪》、《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行者假名降怪猴观音现像伏妖王》等等。另外像《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这种回目中不曾标出观音而内容出现了观音的也很多。可以说,观音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取经过程中。小说以一个个观音为唐僧师徒排忧解难的故事为依托,艺术性地再现了具有“称名救苦,随类应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等品格的观音菩萨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矶部彰甚至认为,《西游记》是以观音信仰为主轴,其结构与密教的曼茶罗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来学者对于小说中观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其中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如张锦池的《论(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有从文化心理学方面人手来把握小说中观音形象的原型意义的,如陈文新的《(西游记)与民俗文化》,还有从道教内典来阐释《西游记》观音形象的隐喻含义的,如李安纲的《(西游记)奥义书》,等等。应该说,在当下学界对《西游记》主旨的阐发和观音形象的分析中,这些观点都比较具有代表性。然而,如若我们能把握小说作者在创作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性,注意到《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小说的特点,则还可以从中考察出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一些特征。

一、《西游记》对观音形象的塑造

观音是《西游记》作者偏爱的一个形象。作者是在极力地以一个普通民众或佛教信徒的身份去表现她,塑造她,把她描绘为人与神的完美结合。

1、《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性、大慈大悲但又具有无比法力的南海观音形象。

观音是一位美神。仙佛中玉帝、如来、老君等出场,作者都没有突出描写,唯独观音出场时,浓墨重彩,反复渲染。小说对观音形象直接而详细的描写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如来的说法大会上,观音自荐去东土寻找取经之人,众菩萨眼里看到的观音是:“理圆四德,志满金身,璎珞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小如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蕙香藤,他是洛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第二次是在长安唐太宗的水陆法会上,观音带着木叉,飞上了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献出救苦原身,托了杨柳净瓶。唐太宗等众人见到的观音菩萨是:“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带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璎珞;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佩,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遥海的锦绣绒裙,前面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晋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第三次是在孙悟空去南海求菩萨来对付通天河里的鲤鱼精,悟空见到观音:”远观救难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璎珞。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柬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刚刀,正把竹皮削。这三次描写,从外貌、衣着、环境等方面全面地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神。这里既有神灵世界,众仙人眼中的观音;也有婆裟世间,众凡人眼中的观音。在刻画观音端庄秀美容貌时,对她的神力作了崇高的礼赞,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观音还是大慈大悲的善神。且不说取经队伍中的一师三徒一马本都曾是在西天仙界犯了天条的“罪人”,遭受天法的惩处,是在观音的慈悲之下才有了西去求法的机会;也不说观音收服了熊罴怪而不伤其性命,只是把它带回普陀落伽山做守护神;收服了鲤鱼精,把她带回南海让其听经修炼;就说观音收服红孩儿的细节,就完全表现出了她的慈悲。在收服红孩儿大战的前夕,她事先对周围三百里远近的生灵作了妥善的安排,甚至连窝中的小兽、窟内的雉虫,都送上了巅峰,以保证它们的安全,方才将净瓶扳倒,水淹山头,连孙悟空都感叹说:“果真是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若老孙有此法力,将瓶儿往山一倒,管什么禽兽蛇虫!”这孙悟空的言语,更加反衬出观音的慈悲之心。在那个万物百姓为刍狗、草芥人命的专制时代,观音的慈悲反映了人们的善良愿望。观音更是一位充满人性的凡神。小说着力表现了她的人性化的言语行为和性格特点:为了帮助孙悟空对付熊罴怪,她听从了孙悟空的主意,变成凌虚子,丝毫不摆架子。孙悟空也不失时机地与菩萨开起了玩笑“妙啊,妙啊,这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观音也笑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里作者借观音之口说出了所谓菩萨、妖精之分,其实也就是人心善恶之别。不仅如此,她有时还主动与悟空戏谑,如在第四十三回中观音对悟空说:“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来寻你?”而且,身为无上的菩萨,甚至也会说“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这样的村言俗语;孙悟空生气时也可以咒她“该她一世无夫”;当听说妖魔变成了她的模样欺骗了猪八戒时,她更是“心中大怒……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声”。李卓吾评点这一段批语曰“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评点者是一语道破了作者不只是写出观音的神性,还表现了观音的人性的秘密。作者是把观音当作世俗人来写的。也就淡化了其身上的佛性和神性。观音的这种人性特点还体现在她与悟空的关系上,观音到长安寻访取经的人,路过五行山,不禁为这个昔日“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的英雄的当下处境叹息不已,悟空则对她说:“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眼。”这样,悟空把观音当作自己的知己。后来,悟空又一次被唐僧驱赶,走投无路,他来到了观音处诉苦。在别人面前,孙悟空都是那样的不可战胜,但在观音面前,却是这样的伤心以求,而观音对他则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劝慰着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她一方面是款款对悟空说:“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这许多草寇!草寇虽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另一方面,她又谆谆告诫唐僧:“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在这里。观音既指出了孙悟空有疾恶过甚之失,又基本上肯定了孙悟空,对其一路上打妖除魔的行为表示赞许。同时,观音还表现出普通人所具有的一些缺点,如如来给她三个箍儿。为收取取经的徒儿用,而她只把一个用在取经人的身上。那就是孙悟空的紧箍儿。而其他两个她都用来收服自己需要的妖魔,一个用来收服熊罴怪作为她的护山神,一个用来收服红孩儿作自己的胁持弟子。这难免给人假公济私之嫌。

观音也是一个能降妖服魔的有着无上法力的战斗神。所谓魔,其梵文本义是指“扰乱”、“障碍”等。佛教认为,降妖除魔就是排除和战胜一切烦恼、疑惑、贪痴等有碍修行的心理活动。有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佛教徒们将这一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为劝谕世人,就创造出大量的降魔故事,作为修行净心的通俗教材,用以奉劝人们灭除种种杂念,潜心修炼,达到以臻成佛的至高无上的境界。从敦煌文献可知,降魔故事曾经是俗讲活动中的常说话题,现在保留完整的《降魔变文》就是当时这类俗讲的本子,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神仙菩萨降妖伏魔的故事。《西游记》中那一个个具体的观音降妖伏魔的故事,如收伏熊罴怪、救活人生果树、慈缚红孩儿、救难现鱼篮、现像缚怪王等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间的影响也非常深广。

2、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各类人物对观音的态度突出了观音被崇敬的地位。无论是西天上界的神佛仙帝,还是东土人间的帝将平民,—个个对观音都是无比礼敬。

如来要传法于东土,观音自荐去东土寻找取经人,如来一见,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可见在如来这个寂灭智慧的大自在心中,对于观音菩萨的神通也还心存赞许。

取经队伍对于这位菩萨更是虔诚。如沙和尚与惠岸在流沙河打得难舍难分,但当知是观音时,连声喏喏,收了宝杖,让木叉(惠岸)揪了去。见了观音是纳头就拜,并为因自己的无知冲撞了菩萨而认罪,向菩萨坦白自己的身份,也向菩萨诉说自己的苦楚;八戒与惠岸也是打得难分高下,菩萨从空中抛下一莲花,隔开了耙杖。怪物见了,责备惠岸怎么弄个“眼前花”来哄他,惠岸告诉他这是观音菩萨抛下来的莲花。八戒听了,急声问道“南海菩萨,可是扫三灾,除八难的观世音?”并撇了钉耙,纳头礼拜,要惠岸引见。木叉告诉他菩萨在上,他立即朝上磕头,并厉声高叫“菩萨。菩萨,恕罪!恕罪!”向菩萨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请求菩萨拔救。我们从沙僧、八戒等仙怪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观音菩萨那种敬仰的态度。

还有孙悟空,虽然有大闹天宫的本领和豪气,但对观音菩萨却也十分尊敬。在五行山下孤独度日时,见了观音更是无比感动,一见菩萨,就把她当作了知己:“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吗?’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哪里来也?’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找取经人,从此经过,特留残步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孽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不为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菩萨指条门路,情愿修行。’孙悟空对高居其上者往往有些放诞无礼。如玉帝、如来,而对观音却极其恭敬。孙悟空请来观音收服红孩儿,观音和悟空一同过海时,菩萨要悟空先过,悟空却十分恭敬地说:“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叼,披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这是何等的恭敬。不但如此。他还吩咐猪八戒“若见了菩萨,切休仰视,只可低头礼拜”。其实,一向粗鲁的猪八戒对观音本来就是非常的诚敬,如为了收服沙僧,孙悟空去请观音帮忙,猪八戒特意捎话:“师兄,你去时。千万与我复上一声:向日多承指教!”这里八戒是时时记得观音曾劝他不要为妖吃人的恩德。还有一次,悟空和八戒发生了冲突,八戒向悟空求饶:“哥哥,不看师父啊,请看在海上菩萨之面,饶了我罢!”悟空见八戒说起了菩萨,也就回心转意了,说:“兄弟,既这等说,我且不打你。”可见,尽管悟空和八戒有着许多的不同,但观音菩萨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各路妖怪对观音菩萨也十分尊敬。且不说那些本是来自仙界的妖,对于观音菩萨非常的解,故有崇拜之心,就连神通广大、目空一切的红孩——这个圣婴大王,在占山为王时对观音并不怎么尊敬,甚至还会变成菩萨的模样去哄骗猪八戒,但在成为观音的徒弟善财后,也彻底改变了自己对菩萨的态度,对菩萨就十分虔诚了。当悟空又被唐僧赶走来到南海,扬言要“告”菩萨时,善财听悟空说了一个“告”字,对孙悟空说:“我菩萨本是个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难、无边无量的圣善菩萨,有甚不是处,你要告她?”这个细节充分反映了他对观音态度的根本转变。

小说还写到了土地等民间俗神对观音的虔诚态度。当观音与惠岸一路来到了长安城,入到一土地庙祠里,吓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颤,知是菩萨,叩头接人。土地又急着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祗,都前来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可见,这些地方社神。对观音菩萨也是如此小心地伺候着。

这些不同于世间凡人的仙界神灵鬼怪们对观音菩萨的态度,无一不是礼敬三分。而东土凡人对于菩萨又是如何呢?我们看小说中的表现。

东土凡人对观音的虔诚,在《西游记》中有两次场面特写。一次是在京城,观音来到朝中寻求取经人,在太宗前说明了取经之事后,带着木叉,飞上了高台,踏着祥云,直至九霄,献出救苦原身,托了杨柳净瓶,这可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盖众多人,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嘲太宗还传旨叫人画下了观音真容;另一次是在陈庄,当还没有梳妆的菩萨被悟空请来收服通天河中的鲤鱼精后,行者请求观音稍等片刻,说要叫上陈家庄众信来看看菩萨金面。一则留恩,二来说这收怪之事,好叫凡人信心供养。那八戒和沙僧一起跑到庄前,高呼道“都来观活菩萨,都来观活菩萨”。一庄男女老幼,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个善画者,传下影神,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这两次特写一个以皇宫为点,一个以一村庄为点,全面地展现了中土皇帝大臣平民等人对待观音的虔诚。

同时,小说更是以浓墨渲染了唐僧对观音的虔诚。取经路上。他是动辄就举香望南朝拜。虔诚得有点迂腐。当悟空刚出五行山,心猿不正时,观音变作一老母,给唐僧一紧箍儿以控制悟空,老母化一道金光,回东而去,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15回);皇上御赐的白马被白龙吃了,唐僧是哭天喊地的责怪着悟空,当得知是观音为他取来了白龙马时,他却又就地撮土焚香,望南礼拜(16回);在观音禅院,袈裟被黑熊罴抢走后,悟空请来了菩萨,和他一起用计拿回了袈裟,三藏闻言,也是马上摆香设案,朝南礼拜(19回):在高老庄,三藏听说菩萨曾经劝说猪八戒为善,与他为徒,他忙吩咐高老头准备香案,净手焚香,望南礼拜道:“多蒙菩萨圣恩”(20回);当他听悟空等说是请来菩萨降了红孩儿后,也是“急忙跪下,朝南礼拜”(49回)。也难怪这唐僧,本来就是其母殷氏梦见南极仙翁奉观音之旨送子而生的,取经路上的他又是常常处于将被吃的危险处境,虽然身边有三个本领超强的妖性徒弟,却不能很好地统摄他们,一路上他的危险和烦恼不断,但他却处处得到了菩萨的关照,观音既为他解除烦恼。又为他保全性命,还要成就他的事业。人生路上,有如此重要之靠山,又怎能不倍加尊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也不一样。我们从文本着手,从小说中的观音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以及他者对于这个神灵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两方面来分析观音形象,突出了她降妖伏魔的神通、大慈大悲的善良以及犹如凡人的人性,可以看出。小说一方面强调了观音的慈爱善心,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她的救灾救难,看到的是一个为人们消灾、除难、赐福的观世音菩萨。作品如此描写观音,正是从民间信仰出发的,是民间观音信仰的艺术再现。

二、《西游记》观音形象的民间性及其意义

《西游记》小说是民间数代人积累完成的,众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集合并无严格的内在因果逻辑,是众多民间传说的“触类而纳”,由许多小故事杂凑起来的,其对于观音形象的塑造也体现出这种民间性。小说中塑造的观音形象是古代民间观音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古代民间的观音崇拜热潮是小说塑造观音形象的源泉。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来就曾在佛家寺院出家,称帝后仍然礼遇佛教喇嘛,尊为国师,将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种,其中的“教”,主要从事瑜珈密法仪式,为人们祈祷求福,为死者追善供养,消除一切现造业。因为藉此活动可达到稳定民心之作用,所以不但深受民间社会喜爱。连君王亦多喜好。明成祖更是在佛僧(道衍,俗名姚广孝)的计谋下才得以当权称主,他对佛教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曾为《法华经》作序,亲撰《申僧传》。在这样两位皇帝的突出影响下,明代历代君王对于佛教都没有采取强烈的反对措施,佛教因而以禅宗和净土宗在明代得以复兴,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居士儒官,都倡言净土禅宗,主张三教合一。在这种禅净合一的宗教背景下,民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更为突显了。以致在一般人心目中,观音的地位不只是超过了其他菩萨,甚至超过了佛祖。在当时的皇宫里还出现了观音神授经书的传说,如永乐之妻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在焚香静坐诵经时,忽见阁中充满紫金光,观音菩萨现身,她的意识也随着观音到了“耆阇崛第一道场”的净土世界,观音在此授与她《第一希有大功德经》她醒后取笔记下了此经,并命名为《大明仁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还把永乐皇帝能顺利登位,归功于持念此经的灵验。同时,民间宗教在明代也得以空前发展,观音被普遍纳入到民间宗教的一般信仰中,成为它们供奉的主要神祗。民间宗教把观音作为无声老母掌管的佛祖之一,与吕祖、济公、关帝等相提并论,甚至有的教派认为观音本来就是无声老母。

在这种佛教中国化不断加强、民间宗教逐渐兴盛的环境下,观音信仰更为世俗化,其内容进一步受到了儒家、道教思想的影响,把观音置于了等级森严的神阶制下,赋予观音更多的道教魔力。她既成为整个佛道神仙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一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普通的善神、福神。整个社会对观音的热情非常高,各种供奉观音菩萨的寺庙尼庵也遍及全国各地,不可胜数。如明朝万历年间(约万历二十年,1592年),宛平知县沈榜对北京城内外的寺庙进行调查,根据其《宛署杂记》可知,北京城内有观音寺七座、城外六座;观音庵城内八座、城外十座;观音庙城内一处、城外二处;观音堂城内三座、城外七座,共计四十一座寺庙单是一个北京城内外,就有四十一座观音寺庙,由此可以窥见全国各地观音信仰的盛况了。

《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就是这种观音信仰下的反映。小说全面表现了民间观音信仰的内容,不仅把一些流传的民间观音故事纳入到具体情节中,如观音化老母、观音现鱼篮等等,同时还通过一些热情洋溢的赞语来表达人们礼拜观音的热情。如金头揭帝去请菩萨来降白龙,那菩萨降了莲台,径离仙洞,与揭帝驾着祥光,过了南海而来,有诗赞曰:“佛说蜜多三藏经,菩萨扬善满长城,摩诃妙语通天地,般若真言就鬼灵。致使金禅重脱壳,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当观音帮助行者收服了熊罴怪,带回落伽山,又有诗赞曰:“祥光蔼蔼凝金像,万道缤纷实可夸。普济世人垂悯恤,遍观法界现金莲,今来多为传经意,此去原无落点瑕,降怪成真归大海。空门复得锦袈裟”;当观音随着悟空去五仙观,又有诗赞曰:“玉毫金象世难论,正是慈悲救苦尊,过去劫逢无垢佛,至今成得有为身,几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绝点尘,甘露久经真妙法,管教宝树永长生”删。这些“扬善满长城”、“普济世人”、“慈悲救苦”等等的赞语正是人们对观音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看法。

同时,我们从小说中观音和王母娘娘两位女神地位比较,可以看出观音菩萨在民众信仰中的地位。道教的王母娘娘在小说中毫无神力,几成反面人物,而从佛教中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却是如此受到景仰。这也反映了明朝以后,观音菩萨作为外来文化中的一名神灵,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本土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而占据了主要地位。

从神魔小说的发展历史来看,以《观世音应验记》为代表的六朝观音灵验故事,竭力向读者灌输如下信念: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只要一心诵念“光(观)世音(经)”就会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在此类报应故事中,观音的形象是不定的、模糊的,甚而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消灾解难的符号,既谈不上什么思想性,更无任何艺术性可言。而《西游记》的出现,观音从顶礼膜拜的符号,变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观音的神力与现实相联系,从抽象变成为独立的存在实体,成为了一个文学典型。从宗教史的角度看,取经故事传播过程中对于观音菩萨的塑造,具体反映了佛教世俗化、艺术化的历程。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这集母性力量和女性美于一体的观音女神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对于有创造性的文人来说,女性崇拜意识与不满于现实社会的异己叛逆精神相互联系。唯才是举、慈悲善良的观音与不会用人、宠佞轻贤的玉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音成为悟空的良师益友,这实际上是作者对朦胧平等自由观念的向往,折射出母神神格的观音女神成为现实社会尤其是父权社会里一切丑陋和罪恶等的参照物和对立面。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女性主义神话学认为,在中国神话传说里,一个女人自身根本没有地位和权利,她必须学会灵巧的手艺以便充实自己。一般而言,神话中有头有脸的女性扮演的总是母亲和妻子的角色。《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也体现出中国神话的这一深层的文化特色,观音在作品中的“母性”品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孙悟空作为一个被佛封为“战斗胜佛”的英雄角色,对观音女神有着一种深层的母性依赖心理,观音女神对孙悟空也时常表现出一种广博的母性关爱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