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4 02:47:00
导语: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经济现代化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除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祖国以外,还体现在他一直致力于和平建设国家方面。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学术界同仁研究东北新建设中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当代的启示略显薄弱,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新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与日俄两国相邻,历来成为日俄两国争夺的焦点。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至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口额的70%,占出口总额的75%。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高达14亿日元。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额资本的涌进,严重摧残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鉴于发展经济对于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发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1928年10月10日,张学良为《东北新建设》杂志题名。1929年10月8日,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新建设委员会,通盘筹划东北新建设事宜。他认为,所谓“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新”就是现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设新的东北,助成现代化国家,消弭邻邦野心”。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教育,整顿金融,振兴民族经济,为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东北新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经济建设
1.整顿金融业
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初,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东北本币奉票发生毛荒:1925年10月17日,奉票与现洋百元之比为229,到1928年猛增到2510,而到1929年6月24日则增至7200。奉票的急剧贬值导致物价飞涨。日本乘东北金融混乱之机,大量向外抵借。张学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果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源节流,整顿财政。在节流方面的措施是:压缩军费开支,对军队进行全面整编。将军队由原来的40万精简到30万,组织编余过剩人员实行军垦。在开源方面的措施主要是组织农产品外销和整顿税收。粮食作物主要销往关内各省,作为汇兑基金。大豆等经济作物销往海外,换取现金和外汇。整顿税收主要是取消了不合理的“零星税”,改征粮捐。废除厘金恶税,实行新税制。
(2)提高奉票信誉,改革东北币制。①奉票50元兑现洋1元,将东三省官银号改为7成金银、3成有价证券做准备金,提高奉票信誉,稳定牌价。②发行大洋票,充分兑现。大洋票由官银号、边业、交通、中国四家银行联合发行,准备由南到北逐步代替奉票与哈(尔滨)大洋。发行大洋票准备金充足,官银号的动产与不动产全部列入,另经国民政府财政部同意,发行辽宁省烟卷统税库卷3000万,实得2900万,全部准备金在7000万以上。
(3)注重人才培养,引进西方先进金融管理经验。张学良先后派人去英美实习银行业务和留学,并要宋子文推荐一些人才来奉。1930年,张学良下令成立东三省金融整理委员会,以留学英、美的专家、学者为主组成金融研究机构。这些人不仅在理论上对财政金融作指导,而且在实践上积极推行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
由于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基本上使奉票毛荒现象得到控制,市场逐步繁荣。1929年东北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盈余1415.48万元。
2.发展农业
(1)推行军垦和民垦。张学良效仿中国历史上汉代“寓兵于农”的做法,大力推行军垦和民垦。1928年7月,兴安屯垦区公署成立,炮兵司令邹作华被任命为兴安屯垦区督办,着手实行军垦。军垦以邹作华的炮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和编余军官队以及炮兵营为主体。实行军垦既解决了军队的安置问题,又可发展农业,多生产粮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况且兴安山区地处东北北部,一向无兵把守,边防松弛,自从实行军垦之后,边防得以巩固。
在实行军垦的同时,兴安屯垦区亦实行民垦。其具体做法是提倡和鼓励关内的农民移民东北,并为此特立法规。例如:在《兴安屯垦区移民办法》中明文规定“被移民户住室,由公家予为建筑”等等。铁路部门对难民实行免费运送。1929年兴安屯垦区公署分五批安置河南、山东难民944户,4857人,仅1929年,整个屯垦区即有196236垧荒地被开垦出来。
(2)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张学良积极主张推广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具,组织和加强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植树造林,开展多种经营。
上述措施推动了东北农业现代化建设。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长,仅以经济作物大豆为例,1923年产量为300万吨,到1930年,产量翻了近1倍,达到584万吨,创历史新高。
3.发展民族工业
东北是我国工业发达地区。帝国主义入侵前,这里的民族工业就已经建立起来,其中煤炭、铁矿的开采,钢铁、冶炼、纺织以及榨油等工业,闻名全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东北的民族工业和对外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深入,东北的民族工业处于萧条和停滞状态。张学良为了使东北民族工业复兴,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政策,使濒临消亡的民族工业得以复兴和发展。
(1)创建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
当时,在日本学制陶的杜重远回国后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肇新窑业公司,张学良令东北矿务局所属各矿、辽宁铁路局、兵工厂及边业银行给予支持。1928年8月,张学良视察肇新公司,得知其资金不足后,由边业银行拨12万元作为他个人投资。不久,张学良又敦促辽宁省政府批准肇新公司免纳营业税5年,以促进肇新公司的发展。在张学良的支持和厂方的努力下,肇新公司发展成为拥有陶瓷工人600余名,砖瓦工人500余名,瓷窑14座,机器26台,生产能力达1200万件,产品有20多种花色规格的现代陶瓷制造工厂。肇新公司的产品质优价廉,畅销东北各地,闻名国内外,挤垮了日本在大连的陶瓷企业。
(2)制造我国第一辆载重汽车
我国制造的第一辆载重汽车是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在东北诞生的。1928年,张学良在辽宁迫击炮厂中附设民生工厂,拨款70万元,准备生产汽车和拖拉机。为此还设立了“东北经济委员会”主持这项工作,并派人出国学习西方技术。1931年6月,民生工厂制成我国第一辆载重4000磅的越野车,命名为“民生牌”。
张学良在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工业的同时,对日资企业采取限制政策。1929年,向日本宣布废弃抚顺煤输出协定,否认抚顺油页岩采掘权,增征日本投资的振兴公司之铁捐等。1930年,辽宁省政府发出《禁止中日合办合作事业训令》和《禁止购买日货密令》等决定。
到1930年,东北民族工厂如纺纱、制陶、造纸、制粉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仅制粉厂就有45个,除日资1个、法资3个外,其余都是中资的。
4.发展交通运输业
在东北地区中日两种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撞击集中在铁路问题上。张学良发展东北交通事业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他长期抵制日本居心险恶的“铁路交涉”阴谋,加紧修筑中国人自己掌控的铁路。日本帝国主义除了保持南满铁路的垄断地位外,极力谋取中国东北新建铁路的投资权、修筑权、经营权或借款优先权,并以“平行线”为借口阻止中国自建自营铁路,藉以控制中国东北的全部铁路。为此,自1907年4月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生的所谓铁路交涉案件达54起之多,涉及21条铁路。
为了抵制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特权,垄断和控制东三省铁路的企图,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先抓修建铁路与海港。1928年7月30日,张学良改组东北交通委员会,接管了东北境内除日本独资如南满、安奉两条铁路外的所有路线,并参与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的监督管理。张学良极力推行自建自管的建港筑路方针。1930年,东北交通委员会制定了新铁路网计划,主要是延长东西两大干线,增修热河至北平的南大干线,三大干线间以支线结成铁路网,均通葫芦岛商港,三大干线要新修2254公里,支线4070公里,合计6324公里,超过当时东北铁路总长度,计划20年内完成。
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利用本国资金和技术共修筑了10条铁路,营业里程1521.7公里,占东北铁路总长的25%,占全国铁路总长的10%以上,同期,葫芦岛新商港建设先期工程已完成,具有了一定的吞吐作业能力。东北自营的交通运输体系已形成,打破了日本南满铁路的垄断地位,为增强民族经济实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5.改革通讯业
最早的东北无线电台,创建于1923年,设在沈阳故宫内。当时它“只能与东北各大埠,如长春、哈尔滨、营口、卜奎等处,传递官报”。1924年2月,东北无线电台设有世界无线电收发处,配有一部收发机,可直接接收欧美各国电报,并可收听世界各国的电讯新闻。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对电信机构进行了必要的改革。1929年,原东北无线电监督处被撤销,将东北全区无线电改为总台制,以奉天为总台,由无线电专家陈先舟任台长。改制后,总台在各大中心城市及边远地区相继建成数十家无线电台。至1931年,有线电线路在陆地架设23535里,水下38544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通讯系统。
东北通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打破了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的电报权。加强了国际国内经济交流,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现代化通讯保障,从而扩展了民族工业的投资领域。
三、东北新建设的启示
张学良倡导的东北新建设虽然被九一八事变所打断,但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东北地区现代化建设项目中,有十大工程居中国现代化第一。张学良主政东北的三年,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东北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东北新建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经济现代化的前提
张学良为增强民族抵御外侮的实力,极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因为列强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的强盛,不愿意看到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曾说过:“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因此,张学良宏大的建设新东北的计划在九一八事变的爆炸声中化作了一股青烟。这再一次证明,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必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2.发展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张学良对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他执政东北前后,提出“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弭邻邦的野心”。1928年,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先后捐资200万元,用以改善东大的校舍和教学设施。为了提高东大的教学质量,不惜重金聘请一批学有所长的著名专家学者来东大任教。为了造就高级的实用人才,他资助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国外留学深造。到1929年,东大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文、法、理、工、教育等五个学院的综合性一流大学。
在发展大学教育的同时,张学良还重视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捐资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等一批中小学校。东北境内的中小学校数量和质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张学良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建立各种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至1930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达45所,在校学生2740人。这批学生成为东北现代化建设的实用人才。
3.重视科学,引进先进技术。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的过程中,提倡科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改进落后的生产设备。如兴安屯垦区大量引进、试用和推广西方新式改良用具。1930年,张学良从美国购进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收获庄稼,开创了中国军民使用拖拉机之先河。
4.多方筹措资金发展经济,振兴实业。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张学良提倡利用东北自身的资金,发展东北民族经济,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政策,推动了东北民族工业经济的日益繁荣。这点在发展交通业上尤其突出。东北修建铁路的方针是自建自营,其资金来源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1928年10月,东北交通委员会规定,国营的由京奉铁路投资;省营的由政府投资;官商合办的由省政府与民众投资。自建自营铁路起到了收回本国利权的作用。
张学良鼓励华侨将资金技术转向东北,振兴实业。1929年4月,东北当局颁布了奖励华侨投资办法。1930年6月,张学良指令东北农矿厅、建设厅汇编各种合乎华侨投资开发的实业的详细计划书。同年11月,农矿厅制订出《华侨投资实业计划书》,其中有铁路投资实业、公路投资实业、垦务投资实业等。
5.振奋民族精神。反对日本侵略,是经济现代化的动力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张学良认识到,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除增强军事、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唤起民众,振奋民族精神。为此,他主政东北时期积极支持东北民众的反日活动。东北的反日爱国团体“辽宁国民外交协会”(后改为东北国民外交协会)、“国民常识促进会”、“拒毒会”等组织都得到张学良的支持和赞助。由辽宁著名爱国人士阎宝航等组织的“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成立一二年间,分会即发展到120多个,参加成员广泛。协会定期举行讲演会、报告会,对市民和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出版刊物,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
中华民族的精神蕴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只有民族文化的传承,民心才能不死,国脉才能永续。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张学良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奋起抢救民族文化,搜集、挖掘东北文化遗产,以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外国文化之侵略。
综上所述,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号召和推行东北现代化建设。他希望能够在东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东北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增强东北的经济实力。他希望把中国变成一个统一的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尽管这种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是张学良为建设新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 上一篇:工业园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 下一篇:机关党群科学发展观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