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2-05-02 02:48:00

导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由上可知,概括出这两个方面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归纳和抽象是归纳式概括的前提。上述过程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以历史学上讲是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的。而此题参考答案的成文模式从逻辑学上讲是一个演绎思维形式,从历史学上看是一个史论结合的格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概括的定义、特点决定被概括的史实或用以举例说明的史实不得少于两例。

(二)所谓点睛式概括是在正确观点指导下,依据大量事实,把一般性特征提炼升华为普遍意义的发人深思的哲理、规律(杨子坤先生称此种概括为“综合式概括”、“高度概括”)。它运用的也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3年新高考52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原理?”1995年高考38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1995年高考39题“陈启沅题”第二问“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由上可知,高考试题考查点睛式概括主要集中于1993、1994、1995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思想”、“原理”、“认识”、“启示”、“说明了什么”、“原则”、“实质”等。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由事及理、由现象到本质;着墨不多,但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理论要求高,哲理性、规律性强。

点睛式概括是在归纳式概括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顶点,这是最高要求的概括。所答内容已不是对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作出的认定;抽象出的“哲理”、“规律”、“认识”已超出历史事物本身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本身。但其“精神”、“灵魂”与历史事物或所给定的历史材料是吻合的、一脉相承的。因此,准确、全面、深刻地找出并理解“从中”、“据此”的所有内涵,是准确提炼“哲理”、“规律”、“认识”的前提;否则,所得“规律”、“哲理”、“认识”也只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

从简单扼要的方式方面说,概括又可分为概述式概括和概要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概述式概括是在叙述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题意的要求,不做过细的详写,只粗略地勾勒个轮廓,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广度,使历史事物显得完整、全面。属于此种概括的有1997年高考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1998年高考48题“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由上可知,概述式概括主要适用于问答题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基本线索和兴衰过程的概述式概括,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线”;另一种模式是用概括的方法叙述“面”——某个历史阶段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个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某种历史现象的方方面面或几个方面(如上述1998年高考48题)。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跨度大或面广,系统性强,答案全面完整,重点突出,语言文字精要,言简意赅。

(二)所谓概要式概括就是对繁杂的历史事物简约化,具体的历史事物抽象化,抽取重要内容的大概。这也是一种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概括类型。此种概括大体又分为三种情形:①从历史材料中抽取有关内容的大概。如1997年高考44题,从四段材料中,抽取李biàn@①治国方针、措施、后果的大概内容,并要求表达成文,还限定字数。这一题的出现,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致肯定此乃成功之作,并列进了98年《考试说明》之“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部分。1998年高考45题“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主要目标、经过、结果、评价)”就属此种情形。另外98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出化运动的错误及危害”也属此种情形的概括。②从历史材料或教科书中概括出有关问题、有关内容的若干个基本要点来。近几年高考对这种概括考查的力度很大。1997年高考46题第一问“以上材料中,可归纳出关于美国西进运动的那些主要论点?”第二问“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进运动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结果。”③概括历史材料的核心思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核心内容。如1995年高考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概要式概括主要适用于材料解析题。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概要式概括需要考生具备非常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需考生对文字进行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抽象的改造和润色,需要非常深的文字表达功底。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类型。从上面所举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题问中要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答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

二、概括能力的培养

明确了概括的类型和特点,便于我们探寻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10条学科能力,由于其划分标准不一,致使各项学科能力之间呈现出并列、包含、交叉等复杂关系。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其中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①论从史出是概括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论”的考查总是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才能进行的。如1997年高考48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答案,可以看作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之间关系的史实归纳抽象出的“论”。1993年新高考52题得出的“基本道理”是对“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有关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的史实提炼升华的“论”。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出的内容就是被概括史实的“论”。由于历史史实的丰富多彩决定归纳式概括的“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而点睛式概括的“论”大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及历史基本结论。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基本结论是对整个民主革命历史的点睛式概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民主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的点睛式概括;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整个人类历史点睛式概括出的“论”;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后高度概括出的“论”。到底“论”是什么,从根本上讲是由史实的内容决定的;论以史出,史论必须一致。特别是遇到点睛式概括,千万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关史学理论、基本结论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到处乱贴。平时要重视历史理论的教学。一方面在讲述具体史实时要高度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挖掘史实中包涵的理论因素,把讲述内容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教学落实到实处。

②史论结合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不仅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就是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写道“在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②提高笔记能力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以高考例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题例,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