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植被设计与管理技术探讨
时间:2022-08-30 09:50:17
导语:园林景观植被设计与管理技术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自然园林产品创造当中,园林景观植被栽培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而对于园林植被养护而言,需要采取精心养护管理技术,这样才可以确保园林的自然特色。本文对园林景观植被相应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从植被设计的自然、协调以及多元角度着手探讨,分析现代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特点。接着,提出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策略,并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最后,从园林景观植物养护和植物排灌两个角度论证园林植被管理技术。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管理技术
1引言
当前,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在居住环境方面要求不断攀升。随着园林景观植被栽培以及管理的发展,不仅仅给人们进行了大量园林景观的创造,同时给人们带来多维的生态环境空间。一方面满足人们现代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当代美学价值观念得到凸显。当前,对于园林工作者而言,必须能够了解现代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相应的原则、条件、管理技术等。
2园林景观植被设计原则
自然生态美学价值需要在园林景观植被设计过程中充分进行肯定,尤其是基于现代建设理念出发,合理运用多元化的建设管理方法,切实给世人创造一场美轮美奂的盛宴。人与自然之间有效协调、高度契合,这是做好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的关键。
2.1植被设计要体现自然性
自然性也可以理解为天然性,即园林景观具有的天然属性。在安排园林景观时不存在固定方法,设计过程中自由度比较大。因为从现实生活来看,人们对人工景观已经厌倦了,有着较强的回归自然的欲望。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植被过程中,需要对人们的自然追求进行考虑,从选择物种、种植方法等层面,凸显出自然天然的元素,使得植被的新奇一面呈现出来。再有注重造型上的改变,尽可能降低人工痕迹,同时彰显创造特色。所以建设者既能够对古今中外园林景观具有的优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又能够将自我的创造观念体现出来。
2.2植被设计要体现多元性
所谓多元性,具体就是在风格层面,园林景观有着不同的风格。在植被设计中拥有丰富的内涵,即便是外化形式也存在着各种特色。针对自然层面,对地域差异特色、文化差异特色进行创造,并能够凸显出新奇、巧夺天工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园林景观的魅力与价值。基于多元特色的需要,应当充分调查与研究地方气候、地质等具体情况,从而对植物种植进行合适的选择。植物品种不一,则带来的视觉冲击有别。丰富全面的物种能够和周围环境配合的相得益彰,使得园林景观品质大幅度提高。
2.3植被设计要体现协调性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协调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即在植被栽培过程中,应当将小到每一颗树木、花草,都能够实现和谐的安排、配备。既要能够注重远近、高矮、颜色之上的搭配,又要能够实现花草树木之间的协调融合,体现出自然和谐的一面。协调性的体现,不仅仅能够提高人们的体验感,还可以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回归建设的初衷。
3园林景观设计所存问题分析
3.1园林景观设计不合理
居民小区植物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绿化景观设计存在很大的区别。要求自身有着特色鲜明的元素。既要考虑设计的美观性需求,又要能够从居民需求角度出发,注重景观设计的舒适性。从当前国内居民小区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来看,能够将人性化充分体现出来的不多,往往植物造景观念较为薄弱。
3.2植物选种不合理
目前,选择居民小区植物景观类型方面,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尤其是树种是不是符合地方生态环境这一点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事实上,本土植物是进行居民小区植物景观物种设计的关键因素。由于这类树种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美化效果较为明显。不过实践层面来看,在居民小区植物景观设计方面往往倾向于植物的外表好看与否,至于植物是不是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则缺乏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然使得景观长期发展受到影响。不只是会让小区景观效果降低,同时也会使得管理成本增长。
4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策略
统筹规划是园林景观植被栽培的前提,要注意植被栽培时积极与园林其他景物之间的协调。选择植被品质中,要对其形态、颜色、季节性等因素进行考虑。栽培中对相关技术必须有效落实,保证植物成活率的提高。科学性、美观性、节约性、高效性,这是提高园林景观植被栽培水平的方向和目标。
4.1做好统筹规划设计
在园林规划过程中,必须从技术人员设计施工图纸出发,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具体需要考虑的层面,包括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经济方面、周边环境方面、地形方面等,同时能够与施工特征进行结合。植被栽培之前,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能够严格细致地审核相应的设计图纸,从而对设计方案进行最终的确定。如果条件具备,应当注重对民意测验的运用,加以有效地调研,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意需求,修订和改进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调动,确保植被设计方面能够与自然进行融合,能够与时代进行接轨。
4.2利用季节设计景观
结合植被存在的季节性变化情况,设计园林景观植被。通常植被存在着不同的季节性,怎样能够有效进行搭配,从而实现季节上的互补效应,在园林景观植被设计过程中,这是需要重点进行考虑的。植被均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在各季节当中植被有着各自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就成为景观资源的重要构成。作为设计师,应当科学评估和判断植被特点,站在美学层面,对最佳的方案进行确定。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确保最终的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实用性。
4.3创设天人合一意境
自然元素是园林景观植被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体现的,这样才可以实现天人合一的效果。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而言,天人合一也是最为理想的境界。这一境界从古至今都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当前,人们在追求自然方面有着更强的意愿,创造园林景观当中,自然元素地位非常重要。要让游客能够在任何位置和角度上,都能够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色。从苏州园林就可以体验到这种意境和理念。当前,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对古典建筑具有的特色进行借鉴、吸收,然后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4.4形成优势互补格局
统一和谐是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的追求,所以植被、周围环境之间的有效互补非常关键。当前拥有各种各样的园林景观,各个元素方面并非单独的,往往离不开其他元素的共同作用,进而构建整体。因此,在园林景观植被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他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思考,包括地形、地势、山石、山体等。地形因素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园林景观基本格局就在于地形的作用,从地形特点出发,对植被类型进行设计,从而使得园林景观整体外观形成一个系统。水的因素则是第二个需要考虑的,与水融合,不只是能够给植被提供足够的水分,还可以更好地匹配相应的景致。周围建筑是第三个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园林景观而言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各种树木植被有着自己的特点,若能够与周边建筑建立较好的层次感,则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厚度大为提高。
5园林景观植被管理技术
由于植被离不开播种,所以管理抚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园林景观植被方面,有着较大的投入,是不是能够使得投入效益最大化实现,关键在于园林管理质量和水平。园林植被种植与农民种地是一样的,都必须注重观念的提高,注重管理的提升,这样才可以保证种植出来的产品具有科学性、高效性,最终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实现。
5.1园林景观植物养护
对于园林景观植物养护而言,不只是需要注重责任心,还要能够注重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做到精心养护植被的目的。养护中需要注重退化期的推迟,注重草地纯净度的提升,从而实现均匀一致的效果。养护园林树木时需要有效地采取修剪,确保树形能够实现最佳的美观效果,并且还要注重病虫害防治、药物合理运用等。在花卉养护方面,则需要注重杀虫药的定期喷洒,并对枝叶合理修剪,保持较好的通风条件。
5.2园林景观植物排灌
水肥管理是园林景观植物管理当中重要一环。灌溉的及时性将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作为管理人员,在水肥浇灌中必须做到少灌和勤灌,确保用水的合理性。在新植物方面,需要采取优先浇水方式,注重进行灌溉沟的挖掘,要防止对植物根系造成伤害。乔木采取3a~5a的连续灌溉方式,而灌木则为5a的灌溉方法。在灌溉同时,也要注重排水。尤其是雨季,若排水不够及时,会导致一些植物死亡,进而破坏景观,使得建设成本提高。所以,需要合理对土壤的水分进行保证。具有条件的应当进行地下排水管线的设置,从而有效进行排水。
5.3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病虫害时,最好考虑天然方法,以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通过天然防治方法,可以更好地通过对虫子的天敌进行培养,进而打造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另外,可以考虑采用灯光诱杀的方式,在植被生长期中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病虫害的侵害。
6结语
对于园林景观植被设计、园林管理而言,需要科学地认识两者关系,看到彼此之间的相互辅助作用。设计园林景观植被需要充分适应时展,使得人们渴望的自然元素得到体现。在园林管理方面,通过有效地园林管理能够对园林植被进行很好的保护。管理人员在精心安排、呵护之下,确保了园林生命力的强大,不只是推动了园林景观品质的提高,也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矫克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233~237.
[2]刘莎.浅谈园林景观植被设计与管理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5(2):127~128.
[3]林东旭.浅谈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J].现代园艺,2013(10):93~94.
[4]李亚杰.城市街道园林景观植物设计[J].现代园艺,2015(2):64.
[5]朱利威,魏立强.关于城市街道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3(6):199.
作者:李硕星 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 上一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光环境设计要求
- 下一篇:本科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