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6:54:00
导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论述,近几年来经常见诸报刊。许多农经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即必须改变当前狭小的农户生产现状,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土地规模大小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经济数量关系,以及适度规模的量化标准等,却鲜有论述或者论述很不深刻。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最终一般都要归结于数量关系,才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本文试图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以定量的方法,探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按照一般定义,是指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一个生产单位的规模,是指在生产单位这一空间范围内各种经济数量的聚集程度。生产单位内的经济数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既包括投入量,也包括产出量。投入量中又可分为变投入量和固定投入量。因此,关于生产单位的规模,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志;第二种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第三种以产量作为生产单位的规模。规模定义的内涵不同,则有关规模经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这一特定的生产领域内,应当采取哪个“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一般应当以固定投入的数量为衡量标准,在我国农业现代物质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土地是农业的主要的固定投入,因而采用土地数量作为衡量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个别集体农场或专业队经营外,绝大多数为农户家庭经营,即一个农户家庭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土地规模过于狭小。目前,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述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及其提出的各种扩大和优化农户土地规模的措施,也是以农户经营土地数量为依据。因而,为保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连续性,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经营规模标准,也是适合的。原因之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土地是农业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无论国家还是农户,为了获得最大收益,都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潜能。因此,把土地数量作为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标准,研究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谓规模经济,描述的是生产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下降到某一点,开始上升,如下图所示。生产单位的规模在Q之前,随着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只要小于Q的规模投入仍然处于规模经济区;规模扩大经过Q点继续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则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故大于Q的规模投入,则处于规模不经济区。而Q点的规模则为产品市场成本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附图[图])规模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这种关系,是由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决定的。所谓内在经济是指生产单位的规模扩大时,可从其自身内部的经济资源配合与利用而引起其收益的增加。如规模扩大,可以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副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潜力或相对减少管理人员,可以减少一些共同生产费用等。但是,如果生产规模过大,则又会由自身内部资源配合不协调或利用不充分,而引起收益的减少,这叫做内在不经济。如,由于规模扩大而引起管理不便,或某种资源闲置,或某种费用增多,或某些效率减低等。所谓外在经济,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能给有关的生产单位带来收益的增加。如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使相关的原材料供应、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等生产单位,得到较多的业务量,获得较高的收益。与外在经济相对的是外在不经济,这是指由于生产单位规模扩大,而会给别的有关生产单位带来损失或损害,如引起竞争加剧、销售困难、运输紧张和环境污染等。规模经济还可以用厂商理论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来说明。如下图所示。图中,SRAC表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生产规模状态,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具有相同的规模。LRAC表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不同的规模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RAC在开始阶段是下降的,即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随可变投入的增加而上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在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但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单位产品平均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在图中,SRAC这一规模状态下的实际成本是T[,1]所在点表示的成本C[,1],而这一规模下的最低成本在A点表示的成本C[,2],这表示SRAC[,1]这一规模不是最佳规模。生产者可以在长期内不断调整规模。随着规模沿LRAC继续扩大,直至SRAC[,3]这一规模此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重合,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最低,该规模即为最佳规模。这里需要说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下降至A。另一种是通过扩大规模(包括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使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从T[,1]降至T[,2]直至T[,3]。我们所说的规模经济指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收益增加。与规模经济相类似的有一种叫做比例经济或比例报酬,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混淆。比例经济是指所有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出变化。用生产函数表示,Y=f(x[,1],x[,2]),当投入按同一比例K(K>1)增加时,生产函数变为Y·K[n]=f(K[,x[,1]]K[,x[,2]])。n是一个指数,n=1表示比例报酬不变;n>1表示产出增加幅度大于投入增加幅度,比例报酬增加;n<1则表示比例报酬下降。下面用柯布——道路拉斯函数举例说明。Y=A[,x[α][,1]][,x[β][,2]],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K增加,上式变为:A(kx[α][,1])(kx[β][,2])=AK[α+β][,x[α][,1]][,x[β][,2]]=K[α+β]y。在这里n=α+β,根据α+β大于1、等于1、小于1,可判断比例报酬增加还是减少。(附图[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应当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比例经济。实际上,可能有的单位也混有比例经济因素,但从规模经营的主体来讲,种植业主要是扩大土地规模,而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同比例扩大。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严重过剩,如果再增加劳动力,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失衡,更加不经济。所以,比例经济不是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而且实行规模经营,还必然导致投入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规模经济将会产生规模效益,但是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不是等同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加。从表面文字来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但只要做点数量上的仔细分析,就可看出其区别和概念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来分析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区别。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LRAC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点是单位成本最低点。在C点,单位产品成本为P′,高于价格P,总成本为P′OQ[,1]C;规模扩大至A点,单位产品成本与价格相等,总成本为CQ[,1]Q[,2]A,CQ[,1]Q[,2]A与P′OQ[,1]C相比较,减少的这部分即规模效益,是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从Q[,2]至Q[*],由于单位产品成本继续下降低于产品价格,总成本小于总收入,产生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从Q[*]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单位产品成本开始逐渐上升,进入规模不经济区域,但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仍低于价格,扩大规模仍会增加收益,因此,规模扩大将持续到Q[,3],即单位产品成本上升至产品价格P为止。在Q[*]至Q[,3]这一阶段上,尽管已处于规模不经济区域,但却仍会产生规模效益。所以,规模经济只是考虑成本的下降,而不考虑价格因素。规模效益则是由成本和价格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规模经济未必产生规模效益,比如当前一些成本高,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规模不经济也可能有规模效益,比如成本低,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同时,通过对规模经济与规模效益的综合分析,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农户为了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在最佳规模Q[*]以后,仍会继续扩大规模。但是,如果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是由于土地生产率下降的原因造成,如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那么,这种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将会导致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尽管农户会因此而增加收入,但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在讲求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讲求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组合原理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组合原理,是反映规模经营的调整变动及其求取规模效益的规律性关系。规模经营原理,主要包括满负荷原理、规模要素组合原理、阶跃原理和包络原理等。(一)满负荷原理是指当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规模(潜在)生产能力相一致时,有该规模状态下的最低生产成本,能获得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大收益。在农业上,特别是养畜场、园艺场、大棚菜等,均有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规模生产能力。尽管当前由于经济管理水平不高,一般估算的多,精确计算的少,但这种客观存在的设计规模生产能力,却是很普遍的。满负荷原理的目标,是要使生产单位设计的规模生产能力,能得到充分地利用、运转,使固定投入与可变投入有最恰当的比例配合关系,能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有最低的生产成本和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按经济数量分析,在投入和产出价格不变,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单位的总生产成本为TC=TVC+TFC(TVC是总可变成本,TFC是总固定成本),其总可变成本取决于产出水平,为TVC=AVC·P(AVC是单位产品可变成本,P是实际产出水平);总固定成本为原设计规模生产能力的固定投入成本,TFC=AFC[,2]·S(S表示潜在产出,AFC[,2]表示达到潜在产出时的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如果实际产出与潜在生产能力不相符,即P≠S,则总固定成本不变,但单位(二)生产要素组合原理这是指一种生产规模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有其客观的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关系。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搭配组合,就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功能,形成最佳的组合生产能力,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众所周知,每种生产要素都有若干种类型,每种类型均有其利用特点和可能形成的生产能力。各生产要素实现何种类型、何种比例结合关系,则是由技术条件和生产规模所决定。如大土地面积农场、畜场、果园,若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则只需要较少的人力配备;若使用老式的畜力和畜力农具,则需要配备较多的牲畜和劳力。又如,小土地面积农场、果园,若采用大型现代化技术设备,就会无法使用、或者利用率很低,而只有相应地配备一定人力和畜力。所以,讲求适度规模,就是要根据科学技术水平和一定规模的生产需要,科学地选择生产要素及其比例关系,使之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能力,即充分发挥一定规模的每一要素的技术功能和利用效率,达到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最佳效果。比如,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假设20亩土地、1个劳动力和1台手扶拖拉机是最佳组合,那么土地规模扩大为200亩,就要相应地配备10个劳动力和10台手扶拖拉机;若改为选用中、小型拖拉机,则可能只需要3—5个劳力和2—3台中小型配套的拖拉机组,就可形成新的最佳组合生产力。所以,一定的生产规模,要有一定质量类型和一定数量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利用,避免出现某种要素超负荷使用,而另一种要素闲置的不合理局面。(三)阶跃原理这是指规模扩大要以基本规模单位为基础,从较低水平的规模状态扩大到较大规模状态,规模效益才能不断递增。假设生产规模及其规模效益关系如下图所示。(附图[图])S[,A]、S[,B]、S[,C]是三个规模状态下的规模效益,在A、B、C点达到最大值。从S[,A]这一规模状态向S[,B]规模扩大,在扩大到b之前这一阶段,规模效益遵循S[,B]曲线,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规模效益与S[,A]规模状态相比是下降的,只有规模扩大至b点之后,规模效益才超过S[,A]状态,开始递增,逐渐达到最大值B。同理,从S[,B]到S[,C]的规模扩大过程中,规模效益的变化也是如此。阶跃原理说明,要保持规模效益不断递增,规模的扩大必须以基本规模单位为标准,从一种规模水平跳跃至另一个高一级的规模水平,而不能是连续地和缓慢地渐进扩大。例如,从20亩/1劳/1机扩大到40亩/2劳/2机,而不是20亩、21亩、22亩这种微小的连续扩大。因为每一规模阶跃扩大,必然伴有相应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形成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力和效益,以构成规模效益。(四)包络原理这是指当投入结构不变时,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相等,才能使生产单位的总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下面通过数量分析,来说明这种关系。设成本函数C=f(F,V,S)其中F为固定成本,V为可变成本,S为规模。短期内,V可变,F、S不变。长期内,F和V都随S变化。设最低长期平均成本为T(S)固定成本为F(S),可变成本为V(S),则T(S)=f〔F(S),V(S),S〕,设最低短期平均成本为T(F,S),此时只有V变化,设其最小值为V(F,S),则有T(F,S)=g〔F,V(F,S),S〕。T(S)由于是在F和V都可变化情况下的最低长期平均成本,那么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必然不小于T(S),即T(F,S)≥T(S)。显然,只有F=F(S)时,即固定成本等于长期规模变动中最低成本时,才有T(F,S)=T(S)。因此,生产单位总平均成本的最小值应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而只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才能实现总平均成本最低。由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每个短期平均成本的包络线,因此这种包络原理,说明短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要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所形成的最大收益一致,才能有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某阶段农机平均作业成本或某季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个轮作周期的农产品成本最低,要能使全年或一个轮作周期的农产品平均成本最低,才能表明农机作业的全年利用效率与效益,每季作物的茬口安排、投入措施、土地肥力和全年自然经济条件利用的恰当与效益,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短期效益要与长期效益一致,或者说,短期效益要服从长期效益,才能有最大的效益。所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要根据各种农产品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和市场价格水平,按照规模经济理论,确立规模效益后,选择最佳规模效益点;同时,按照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规模阶段和生产过程包络原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生产条件、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潜力,才能达到生产平均成本最低、经济收益最大的目的。
-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政策管理论文
- 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