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措施
时间:2022-11-19 10:37:45
导语:试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日增加,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能源紧张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为此,增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变得非常重要。从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具体现状来看,只有解决现有问题才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到更好地发展。接下来,本文围绕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措施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技术;措施
1林业生态工程治理模式介绍
林业生态工程优化模式要对本地区的基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情况、林业资源及本地的具体生产状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实现区域环境的有效治理。在此过程当中,兼顾经济发展情况及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挑选最为适合的工程治理模式。山杏、柠条混交模式形成的林业结构的稳定,水土保持效果比较好,山杏进入胜果阶段后能够创造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柠条不但能够供应处大量的饲料,同时是加工纤维板的最佳原材料,二者树种混合种植不但能够达到非常好的生态效益,同时有效地推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从当地的基本现状出发,借助抗干热性能较强的特点与山杏、山桃等树种混合栽种,从而达到改善土质状况、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2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技术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要时刻坚持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生态环境向良性可持续循环的方向不断发展;确保当地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此,则需要对现有的植被进行有效地保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措施,把不适合耕种的低产耕地全部进行退耕处理。在生态环境状况比较恶劣的地区要大力开展林业工程治理环境,对其进行分类别指导,对农业、林业及木业的比例情况作出科学合理性的调整,不断加强技术管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造林绿化工作的积极能动性。2.1优先选用本地树种。当地树种适合在当地区内造林种植,并且其在抗逆性、抗旱、抵御病虫害方面的能力要高很多。有的地区对外来树种有一定偏好的,在本地苗木资源尚能满足基本造林工程用苗量的情况下,依然调入外地的苗木。有的一些地区从外地调入比较珍贵的树种及园林树种用在大面积的荒山造林方面,异地调苗不但会造成运输成本的增高,同时极易导致苗木水分的流失。若检疫工作没做好,甚至会引入病虫害的侵蚀,给本地林业工程及森林资源带来无法想象的损失。异地调入稀有树种及园林绿化树种,如果不开展引种试验的话,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这种情况要严禁杜绝。大范围荒山造林需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在本地树种全面绿化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小范围进行引种试验,待试验完全成功之后再给予大范围的推广种植。2.2科学整地。在营造林工程当中整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某些地区在造林整地过程中经常会将工程区域内的灌草彻底地清除干净,但是造林工程不能单一的追求外在的美观,要知道灌草的清除对于幼苗的遮阴是非常不利的,在裸露的工程地区只是留下孤单的幼苗,让这些幼苗经受强烈阳光的照晒,周边如果没有任何东西遮挡,会造成幼苗水分的丧失,并且幼苗还会遭受到鼠兔的啃咬,这种惨痛的代价在林业生产中可以说是频频出现的,为此,相关林业部门要给予充分地重视。2.3营造混交林。有的地区单纯的追求纯林的整洁美观成效,把规划的混交林改变为纯林。营林工程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纯林和混交林对比来看,整体的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是比较差的,最终所能达到的生态效益也不能相提并论。除此之外,纯林在火灾的预防、病虫害的抵制等方面与混交林无法相比。有一些地区营造的人工纯林有不同程度上的病虫害问题存在,如果有火灾的发生根本无法控制,林下灌草植被非常少,在涵养水源、发挥生态效益等方面并没有混交林效果好。挑选最为适合的混交树种对于树木关系的调节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2.4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我国林业重点工程及一些省级林业工程通常仅是单纯的解决苗木费,其他用于日常管护工作的资金则要求各地区去解决。地方财政状况不好的乡镇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去承担林业工程的配套经费,无法实现工程化管理。为此,提议国家级升级相关单位出台相应的林业政策,在投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对林业工程下拨一定的管理费用。
3结语
林业工程当中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如果想要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同时,生态林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生态林业建设过程当中,要按照相关规划的特殊性,积极做好生态林业建设工作,从而确保我国林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山.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与途径[J].民营科技,2017(6):228.
作者:李萍 单位: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人民政府
- 上一篇:高校芭蕾舞蹈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 下一篇:幼儿园舞蹈教学中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