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产业投融资问题与创新

时间:2022-07-18 09:30:17

导语:我国林业产业投融资问题与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林业产业投融资问题与创新

摘要: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政府积极发展林业经济,为大批林业企业带来了投资机会和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林业经济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林企在投融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林业投融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财政依赖过重、投融资困难、渠道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并进一步进行了投融资方式创新的探究。

关键词:投融资;林业经济;政企合作;互联网

森林,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产业,是生态系统,也是经济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林业经济迈过了历史上艰难的动荡时期和市场不完善的计划经济时期,如今,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迎来了极大的发展的前景。自迈进“十二五”以来,我国林业产值稳步上升,林业经济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林业投资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林业投资的增长始终处于一个缓慢的状态,林业企业经济利润也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林业生产与其他部门有着明显的差异。林业生产带有较强的的区域性,不同地域造就不同形态的林地,产生有天然差异化的林产品。同时,由初生林地到大型森林的培育较为复杂,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培育过程中,其依靠自然,受制于自然的特性也为林业生产带来难以预测的障碍和极大的风险。此外,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林地具有调节生态平衡的能力,政府对林地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林业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开发难度大以及风险等级高的特征。林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其处于投资领域中极为弱势的地位。此外,林产业的资金匮乏也在无形之中制约了整个林业经济的增长。

一、我国林业投融资问题分析

(一)过于依赖财政资金

目前,我国林地主要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主要由国家管理,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而商品林大多为非公有制林地,补贴相对较少,以个人筹资经营为主。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4年林地建设资金的来源中,国家财政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于2011年占比47.45%,2012年的47.15%以及2013年的46.27%,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不下。虽然森林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但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不仅造成了融资渠道单一,大量风险难以分散,更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林业税款缓解压力,致使税目增加,林企课税繁重,最终冲销了财政补贴的作用,甚至可能恶性循环。

(二)传统融资途径难度大

在众多筹资方式中,银行贷款无疑仍是最广泛、最基础的途径。但是由于林业投资的周期性长,周转率低,往往出现与借贷期不匹配的现象,导致大量贷款难以回收。同时,涉林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虽然规模大,但缺乏有效抵押物。以林权为抵押品的贷款方式为林户和企业贷款拓宽了渠道,但是林权的流动性较低,难以有效的对林权进行估值,同时,我国企业普遍出现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导致林权抵押贷款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借贷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银行不得不减少对林企,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及普通林户的贷款额度及贷款期限,导致林业企业出现筹资难的问题。

(三)投融资渠道缺乏多元化

目前我国林业资金主要以国家财政支出、银行贷款、外资注入以及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为主。这些融资渠道往往需要企业有极高的信誉、稳定的现金流和优质的资产包,而林业企业通常难以符合这些要求,就得以更高的成本取得融资。以传统渠道为主的融资方式导致林企不能根据自身的特性寻找合适的的融资途径,造成市场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进而限制了我国林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不能形成产业集群。

(四)投资动力不足

一方面,林业与自然气候的紧密联系使产业本身就具有不可预测的风险性,另一方面,林业经济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加重了投资的风险。繁多的税负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林业单一的生产,较低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导致了林产业的流转能力不足,这使得投资回收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投资者不能像其他部门的企业,得到稳定的现金流,投资的吸引力大大减少。在建设林地的过程中,国家补助是有限的,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补偿。就投资者而言,主要以分散的中小企业和林户为主,难以在无外界帮扶下供给全部支出,故而我国林业发展难以进行集约化生产。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与林业有关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为主的法律体系,而用于约束林业投融资方面的经济类管理规范还没有形成体系,这导致了林业企业产权不明晰,林地使用权不完整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林业投资的风险性,增加了林地开发中的法律纠纷。在政策上,我国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其本意在于保护森林资源,避免乱砍滥伐,但由此引起的采伐权的争夺,实际上导致了大量寻租行为的出现。对于处于采伐期却难以采伐的林户而言,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二、林业投融资问题的改进与创新

(一)采用PPP模式下的政企合作

它代表了一种公私合作的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林业投资基础上,引入私人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地,无疑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一大重要手段。在PPP模式中,BOT(build-operate-transfer)项目较为适合我国商品林的发展,而其延伸出的BTO(build-transfer-operate)则适合公共性较强的公益林的发展。在这两种项目模式下,政府一方面要保持对林地,尤其是公益林的部分补贴,另一方面就可以直接将林地的建设、管理以及经营的权利转给有充足资金和投资意向的企业,使本该由政府承担的项目改由私人注资,减少政府预算的支出。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对承担项目的投资者进行税收减免,已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无论是在项目中期还是后期进行权利移交,这种短暂的私有化不会改变政府的监督权和所有权,却会极大的弱化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和投入[3]。而对私人投资者而言,PPP模式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产权不明晰带来的问题。企业一方面可以自由进行林业开发并享有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部分补贴。这是将一个林业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二)加快林业产业的流转能力

林业投资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使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然而,林业产品流转能力的提升却能够极大地克服这一问题。早在1995年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就提及了活力木市场的发展问题。推动活力木市场、林木期货市场、林业实物期权以及大宗林产品线上交易平台的建设,可以加速林木、林副产品以及经济果物等现货的拍卖,也就加速了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此举一来可以提高林业经济的效率,二来减少了林业投资回收的周期和投入资金量,适合以此引入一大批中小型短线投资企业。

(三)“互联网+林业”的融资模式

“互联网+林业”的智慧林模式目前是我国大力推行的林地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可以对林地进行实时监测,以减少经济损失,这对投资者而言,有减少建设运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好处。同样,互联网亦可作为林业融资的新兴渠道。除林产品交易平台外,众筹模式无疑是另一吸引中小投资者的融资方式。众筹模式来源于欧美发达市场,大多数众筹项目往往凭借“故事”而非收益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林产业中的经济林产品,例如果品、药材,以及森林本身具有的游憩资源都可以作为众筹项目故事的主人公。在为投资者筹集到资金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产业的分类经营,同时可以打破林业区域性的障碍,使得林下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扩大抵押品范围,促进贷款证券化

实施林权抵押贷款的本质是要通过用货币量化林权,为筹资者提供融资便利。所以,在丰富的林产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估值体系,将大量其他森林资源转化为货币资产,以拓宽林企的抵押品的范围,并根据不同资源的回收期限确定合理的贷款周期,使更多投资者有借贷的机会。另一方面,为了降低银行的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林企贷款流动性差的难题。但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林业产业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在证券化的过程中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管理监督部门,保证整个过程顺利运行。

(五)大力发展林产业资本市场

除了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大力拓宽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的股权融资也是一项积极的筹资策略,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扶持大量优秀的林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以达到融资的目的,同时也以此鼓励林企增加投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发行林业投资基金则是一项对分散风险、增加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金融机构的加入使得整个筹资体系更具效率。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如果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保护,企业将会更易得到融资。同时,在我国目前已有国外投资的基础上,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可以使林企得到更多外国资金的支持。

(六)转变林业生产的结构

拓宽林业投资渠道,解决林业融资难题,关键还是在于发展好我国的林产业。2014年我国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4:52:14,向第一、二、三产业并举的形式迈进逐步被深化发展,因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也能促进融资问题的改善。例如,大力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将领养林地、开发森林公园并出售林地冠名权作为融资的方式,可以达到投融资并举的双赢结果[7]。

三、结语

林业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处理好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林业投融资不足,渠道单一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急需大力拓宽林企投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林产品市场,以切实解决投融资的问题。对于林业的投融资,我们始终应当有长远的眼光。

作者:夏冉 付舒涵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月琴,张耀启.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

[2]张丽萍.浅谈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J].辽宁林业科技,2007,02:53-55.

[3]冯峻极.论“互联网+”是智慧林业的新机遇[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4:7-9.

[4]刘圻,褚四文,高跃,李英.林权抵押贷款:银行惜贷现状与证券化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70-76.

[5]张德刚.林业投融资渠道拓展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8,01:87-90.

[6]"2004年中国林业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J].绿色中国,2004,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