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资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02:35: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投资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投资论文

林业贷款投资体制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林业贷款投资体制改革

论文摘要指出了我省十多年来林业贷款投资体制已显露的弊端。面对我省已完成十年造林规划和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后出现的新课题,以及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我省林业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论述了探索新的林业贷款投资体制,使我省的林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年来,我省的林业生产和其它行业一样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大规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以来,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应该肯定,这些贷款对我省的林业生产和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的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富有成效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投资体系和管理模式已暴露出明显的弊端:①承贷方均以国家政府机关为主体,淡化了承贷主体的风险意识。既为贷款即非无偿援助,尽管利率低、周期长但仍要还本付息。因此这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在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用项目取得的收益还本付息扩大再生产。而以基层林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承贷方不是经济实体,是不可能承担还贷重任的。同时,所有贷款项目均由基层财政提供担保,使贷款的主体有了“国家”的保护伞,失去了还款的忧患意识。②管理模式中缺少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监督机制,只重造林,不重管护,只重规模,不重效益,使得还款措施形同“虚拟”。尽管每期项目在实施之前,也都进行了较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措施并不配套,致使如何以项目取得的实际收益还贷这一实质性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所以,每当我们向项目区的领导同志提起这一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总是:“我们只负责贷款,到还款时我们还在不在林业局都难说”。言外之意,还款就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了。那么还贷任务该由谁、怎样来完成呢?

关于以什么样的贷款、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来高标准地完成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并使之取得预期的收益振兴我省林业经济,在我省是一个争论了十多年的话题,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处于“争议”阶段。与我省同为世行贷款项目省份的四川,在项目启动初期就进行了多种投资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探索,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如:将项目资金贷给企业,由企业按照项目的总体要求营造速生丰产林,承贷和偿还项目款。位于四川宜宾地区的枝洋林业开发公司,是一个只有50多名职工的林业企业,在承贷了世行项目的造林资金后,按项目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精心施工,高标准地完成了杉木速生丰产林的营造任务。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较好地处理了投资方、土地所有者、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公司作为投资方以资金入股并负责规划设计、造林树种选择、日常管理、监督、考核、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和产品的销售等工作。土地所有者以土地入股,参与投资方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则根据管护的面积、株数、树木生产量以及与此相关的奖惩指标按年领取劳动报酬,较好地解决了林木生长周期长与管护人员要求眼前利益的矛盾,极大地调动了管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即从项目林的轮伐、间伐收入中获利100余万元,实现了20%以上的资金回报率。公司由于从造林经营中取得了收益,又进一步激发了营造速生丰产林的热情,不仅使轮伐迹地及时得到恢复而且还逐步扩大了造林面积,真正实现了造林、采伐、更新的良性循环。这一尝试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①承贷主体明确。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利用信贷资金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用取得的收益偿还贷款是独立的经营行为。②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行为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有效。任何企业的经营行为都以取得最大的收益为目标,任何经营环节出现的管理偏差都可能导致经营的失败。因此,任何企业都没有理由不注重生产全过程的管理。

通过广大林业职工的努力,我省已基本完成十年造林规划和消灭宜林荒山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有限的造林资金,使我省的林业生产再上新的台阶,摆脱我省林业经济的危困局面,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今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为我省的林业发展可能带来新的机遇。我省黄河故道地区现存的数十万亩宜林荒地和数百万亩的低产林地有可能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用材林和特种用材林基地。如何争取到这些建设资金并使之产生较高的效益也涉及到建立什么样的贷款投资体制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是沿用过去的体制和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探索新的体制和模式,还是求稳、等待或是继续“争议”。

可以肯定地说,国家用于发展林业的各项贷款都具有利率低、周期长的特点,只要规划科学,管理措施到位、有力,以项目取得的收益来还本付息实现林业生产和良性循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第一产业的林业不是只有投入没有收益,而是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不仅从四川枝洋林业开发公司的实践结果中得到了证明,而且从近几年来,许多工业企业转产投资开发荒山、荒滩发展林果业的行为中也可见一斑。仅去年一年,在广东省就有四十多家私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林果基地,投资金额数亿元。为什么私营企业都愿斥巨资投资林业的第一产业,而我们用如此优惠的贷款投资体制发展的林果业可能出现债务负担呢?究其原因,问题还出在现有的贷款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上。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投资体制,用经济手段解决林业的“两危”问题。

查看全文

林业投资类教学模式分析

一、我校“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沿革与现状

1991年,我校开始给计划统计专业本科生开设“基本建设经济学”课程,该课在许多高等财经院校被作为专业必修课,它是以国民经济固定资产建设为对象,研究基本建设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基本建设经济学”演变为“投资经济学”,原设有基本建设经济专业的高校也将该专业改为投资经济专业。投资经济学,亦称投资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经济学科,以投资领域为研究客体,探求投资运动规律及其管理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投资体制的建立与改革、投资筹集与资金融通、投资从分配到回收的运动过程、投资决策、投资经济效益及投资宏观调控。1993年,我校也将“基本建设经济学”课程变更为“投资经济学”课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1994年我国在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领域都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长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理论、人们的观念、利益关系等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条件下,我国投资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拓宽,不仅研究宏观投资和微观投资,还研究金融间接投资和国际投资。

这些年来,我校紧跟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选择最新和最适宜的教材,并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介绍林业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投资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林业投资领域的动态;第二,注重案例教学,在学习微观投资部分时,以讲解和分析案例为主,而且注重选取林业项目案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技能;第三,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通过做习题、写论文和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这门课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投资经济学”在林业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林业行业极具特色,一般投资理论和方法难以涵盖,尤其是今天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严峻挑战,林业投资领域出现了很多亚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具有林业特色的林业投资经济学;其次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儿年来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对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

二、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

课程体系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构成的一个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原则,结合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协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和学的效果既不是单纯看教师“教”得如何,也不是单纯看学生“学”得如何,而主要是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决不是在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反映出来的,而是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见,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否完整对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质量的实践与经验综述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为满足林业事业对大量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等林业院校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谈谈我校提高研究生质量的一些实践和经验。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查看全文

解析高等院校质量的实践与经验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查看全文

园林局长履职工作总结

2011年,我任市林业局、园林局局长、党组书记。主持市林业局、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全面工作。负责招商引资、策应扶持、党建群团、组织人事、科教财务、职工培训、国土绿化和雪枫公园管理处等工作。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查看全文

园林局局长的述职报告

20*年,我任**市林业局、园林局局长、党组书记。主持市林业局、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全面工作。负责招商引资、策应扶持、党建群团、组织人事、科教财务、职工培训、国土绿化和雪枫公园管理处等工作。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查看全文

民资造林分析论文

1欣喜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查看全文

民资造林分析论文

1欣喜

第一,创新机制,增加就业

国资造林是在一种封闭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单一,机制僵化,投资主体是国家,收益主体不明确,责权利不统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民资造林是在开放的模式下运行的,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投资者同时也是收益者,责权利高度统一,真正做到了栽者有其责,管者有其权,投资者有其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物。市场运作模式有农户联合开发,股份制合作,公司+农户+基地,这些模式极大丰富了国家投资造林模式。以前,国资造林是国家投入苗木,给予一定补贴,农民应政策要求筹工筹劳进行造林,没有得到现金报酬,而遥遥无期的林木收益是农民不敢提前消费的。现在,民资的投入,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雇请工人烧山炼荒,开垦整地,栽植苗木,抚育管理。这些劳动既解决了一部分赋闲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这部分人收入多起来了,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消费,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推波助澜。民资造林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

第二,引进资金,突破瓶颈

从外地情况看,广东省54万中小企业投入资金23亿元,投资造林53.8万亩,武汉市民资投放10亿元,造林面积10万亩,山东、江西、福建等省民资也纷纷进入造林业,整体引进资金动辄上亿,造林面积以万亩计。在此不一一例举。这些资金的加入,改变了国资造林唱独角戏的格局,以有余补不足,破解了制约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民资造林是一种破围之举。

第三,形成规模,凸显效益

查看全文

地方强化林业革新研讨会综述

1992年3月7日至9日,黑龙江省深化林业改革研讨会在苇河林业局召开。这次会议是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省农业委员会、省林业厅和省政府农研中心四家联合召开的。来自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大兴安岭林区、地方林业系统和林业院校、科研单位及新闻单位的97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5篇,会上交流16篇,评选出优秀论文49篇。会议上,大家总结交流了10多年来黑龙江省治危兴林、避危兴林和林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研讨了深化林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措施;进一步探索了如何在黑龙江省林区建设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提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完善经营机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开展多种经营等问题。对黑龙江耸林业改革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会议与以往的研讨会相比,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就会议内容来说,既是一次改革经验交流会,又是一次学术研讨会。改革以来,在治危兴林、结构调整、强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黑龙江林区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会上有11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这些典型经验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对全省林业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很有推广价值。会议提交的论文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研究的间题也比较深。有些论文能够突出大农业的主题,把林业建设视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山区脱贫致富、解决林业“两危”问题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有些论文不仅运用现代经济理论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有定量分析,使所提出的论点更具有说服力,为会议增添了较浓的学术气氛。第二,就参加会议的单位来说,既有部属森工、省属森工部门,又有地方林业和科研教学部门,有如此多方面代表参加的林业改革研讨会,这在黑龙江省还是第一次,它打破了过去那种林业、森工分为两家、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化局面,在一定意义上将会更加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就如何深化黑龙江省林业改革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是深化改革的主要课题,也是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实现体制过渡,如何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林价改革,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把企业推向市场等。

现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加深对新形势下深化林业改革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大家认为,林业改革研究的阶段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5年是追踪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理论滞后于实践,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用全新的观点去解释改革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为改革成果寻找理论依据;108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即理论指导实践阶段,主要是对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趋势进行超前研究,为建立适合中国林业发展的林业经济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大家普遍认为,改革是当前林业振兴和发展的主旋律,起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部分省、市的讲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围绕林业改革与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间题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前,在深化林业改革理论研究上,重点是从宏观上、战略上和解决林业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上去思考、去探索,破除林业改革“畏难论”,运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去认识林业形势,要看到林业发展的后劲和前景,增强搞好林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要破除.速胜论”,干当前、想长远;坚持“有阶段论”,打好“持久战”,要破除“仲手论”,把自己能办到的事尽量自己办好,走自强自立的道路。橙清模糊认识,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进程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推进治危兴林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2.加强对林业改革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论研究。1992年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同时在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强化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步伐,配套推进。与会代表认为,下一步林业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加速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改革森林经营方式,继续以“两论三划分理论’为指导,开展集约经营和双层经营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建立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探索发展复合型、多元型林区经济的途径,运用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一体化经营模式”,探索解决可采森林资源危机的出路。同时,要强化林政管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全额管理、分项控制,强化管理手段。通过不断健全森林资源监督体系,开展森林资源监督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深化内部配套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这一转换的基本前提是理顺政企之间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把企业推向市场。当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最主要的是打破“大锅饭”,建立自负盈亏经营机制多打破‘铁交椅”,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干部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分配和建设投资约束机制,以及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在劳动用工、分配和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

查看全文

在林业局迎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了,今天我们再这里举行临江林业局迎新春茶话会。参加今天茶话会的有我们已经离任的原局级老领导、有我们的离退休职工代表、有我们各行业的工人代表、劳动模范代表、还有科技知识分子代表、干部代表。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代表局党委、局党政工领导向参加茶话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向全局干部、职工、家属致以节日的慰问,祝大家新春愉快!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令我们难忘的一年,也是催人奋进、值得我们回忆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局顺利实现了局领导班子交替,我们在“非典”影响、市场不畅、木材减产到位、减利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全局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努力工作,战胜了“非典”影响,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胜利,全面完成集团总公司下达的各项承营指标。可以说去年集团下达给我们的承营指标是我局历史上,特别是企业步入“两危”以后,指标最艰巨的一年。集团下达给我们局五项指标,我们全部完成:按报表数一是营业收入计划18823万元,实际完成25554万元,超过35%;二是实现净利润计划是553万元,实际完成569万元;上缴利润计划589万元,实际完成589万元;三是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计划比上年增长5%,人均达到6048元,实际增长5.45%,人均达到6074元;四是木材、刨花板产销率计划100%,实际完成100.01%;五是应收帐款期末余额计划1412万元,实际完成1224万元。年初局工作会确定的“五大工程项目、三大任务”进展比较顺利。“五大工程”首先是健今药业的gmp认证改造工程,我们通过15个月的顽强奋斗,于2006年11月2日一次性通过国家gmp认证验收;二是福临木业防潮刨花板技术改造工程,于2006年9月2日正式破土动工,现在已完成全部设备的招投标和原料场地、厂内消防通道的改造任务,有望在今年年底前试车,明年正式投入生产。三是吉林森工临江种苗示范中心建设工程,2006年完成近千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如期完成工程建设计划,今年将全部投入使用。四是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工程,我们完成了区划、调查设计、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已上报集团、国家林业局,今年有望全面实施。五是轻体墙研发工作,按期进行。整个看,“五大工程”进展顺利。“三大任务”取得新成效。天保工程建设,在延边召开的全国天保工程表彰大会上,我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天保工程先进单位称号,获此殊荣全省仅有三家,其中有我们临江林业局。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我们利用国家政策共为1631名下岗职工办理了一次性安置,通过对外积极收集用工信息,集中输出劳务380人,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做得比较好。资源综合开发工作,全局全年实现产值3788万元,实现收入2060万元,从业总人数达到3847人,人均收入达到5141元。这些数字实实在在,有据可查。“三大任务”取得了新成效。企业改革有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我们通过对我局现行体制、现有组织机构人员编制进行调整,改革取得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又有新作为,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荣誉称号。面对这些成绩,所以我说,一年来,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很大成绩,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值得回忆的一年。在这里我代表局党委、局党政工领导向为我们全局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付出辛勤汗水的各位领导和全局广大干部职工及家属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想到我们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企业行业间的差距还再拉大,特别是森工企业“资源危机、资金危困、人才匮乏”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还不尽人意,不尽合理。尤其让我们寝食难安的是,我们职工的收入还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家庭生活较为困难。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所以我们提出加快调整,加快改革,增加企业实力,“提高职工收入”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新班子上任后,我们认真分析了临江局的现状,认真研究了企业的发展和未来,通过征求广大干部职工,包括一些老领导的意见后,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临江局长远发展的“三大战略”,提出了中期发展的“三大任务”,提出了今年我们要抓好的“七项工作”。“三大战略”是我们局的长远发展战略,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条主线。“三大战略”即营林基础产业战略、林产工业主导产业战略、资源综合开发致富产业战略。

第一个战略是“营林基础产业战略”。为什么把营林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来抓呢?去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林业的“三地位”概念,着重强调“在贯彻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些科学论断,为全社会进一步深化对林业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林业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已经到来。10月份,我到北京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林业与木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国际上林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像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等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进行了论文交流。这次会议使我受益匪浅,启发很大,心灵受到一次震撼。国务院参事、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盛炜彤研究员受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教授委托作了一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的论文发言,这篇论文发言讲得非常好,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林业的发展前景,林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林业的“三大效益”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现在国际上正在研究“碳汇”,什么叫“碳汇”?就是森林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同时能多少释放氧气,能涵养多少水分,能防护多少风沙,进行定量研究,换算的数学模式正在研究付诸实施。盛炜彤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有一个财团到我国云南文远地区投资2亿美金购买荒山造林,就要明确投资多少钱、买了多少地、造了多少林这样一纸文书,别的什么都不要,文远当地的干部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后反映到云南省林业厅,林业厅也觉得蹊跷,又反映到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就派盛炜彤到文远地区,他一调查,就是国际上思维非常超前,现在国际上的碳汇数学模型已经研究出来了,将来林业的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几倍、几十倍,他们现在造林,10多年后成林,经过碳汇换算的经济效益要比投资几倍的翻番,经过盛炜彤一解释,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说明林业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了,所以我说要把营林产业作为我们局的基础产业来抓,道理就在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