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质量问题成因与强化策略
时间:2022-07-01 09:23:15
导语:造林质量问题成因与强化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当前造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规划设计方面
我国常规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与当前现代化林业常用的社区林业评估相比较,有如下不足。常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只注重对自然资源信息的调查和利用规划,偏重于用材林和经济林的规划利用,忽视对生态林、森林公园等生态平衡方面的规划设计。一般主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规划与设计内容多以上级文件和规划进行,很少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设计的结果以符合上级的要求为准,脱离了群众的参与,整个设计是按“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而社区林业设计是按“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林业生产。
1.2种苗培育方面
在种苗培育中,由于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技术和资源储备较少,难以完全满足造林的要求。树种单一,在开发新树种、新品系,以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贵我廉等方面严重失衡。而且主要造林树种杉木、松和阔叶树种的种源建设上各地发展十分不平衡,还处在基础发展阶段,种源不清,良种资源匮乏的矛盾依然严峻。在壮苗培育方面,地级市范围基本没有工厂化苗圃场,主要采用山地临时苗圃育苗造林,育苗技术相对落后。此外,由于缺乏对种苗的严格管理,个别地方不重视良种壮苗,有种就用,有苗就栽,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林木生长不良,林分分化大,病虫害严重等。
1.3栽培方面
在造林密度上,当今,林业发达国家从经营目的、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对造林初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不提倡密植和间伐。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造林初植密度一直偏大。初植密度过大,不仅造成林木生长不良,还增加了造林的成本费用,而且导致林分郁闭提前,增加了间伐作业。而生产中,由于间伐审批、投入大于收入等原因,间伐措施不到位,至使林分过密,林木生长和林分卫生状况差。在整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一些地方不能按生产季节要求实施预整地,更有甚者边整地边造林,丧失了整地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其次,某些地方没有按照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点合理确定整地方式,即影响了林木的生长有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栽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根据当地的气候现实状况选择栽植季节,错过了栽植良机。在起苗、运输和假植过程中对苗木保护不利,损伤了苗木。在栽植过程中粗心大意,栽种不实、窝根和不除去容器苗塑料袋的现象时有发生。
1.4林地环境方面
在传统的造林中,人们习惯地认为造林就是保护环境。然而,在造林的过程中,如果措施不当同样会导致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如炼山、在大25度坡的山地进行全垦整地和施用高残留的农药等。在抚育管理中存在抚育管理落后的问题,锄草、浇灌、施肥和抚育间伐等措施不到位,尤其是病虫害防治、防牲畜破坏和自然灾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才能保障,有诸多方面的管理力度还不到位。因此,整个造林过程林地环境管理也是影响造林质量的要素之一。
1.5人工员素质方面
当前,林业生产大多还处在刀耕火种的较低层次,有资质的造林队伍、专业公司寥寥无几,植树造林的主体是广大山区群众和临时性的专业包工队。由于他们接受外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机会较少,造林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提高造林质量的主要措施
2.1遗传控制
树种和种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物质基础。树种的选择、种苗的质量,关系到造林的成败和林分的质量。因此,要把树种选育开发和良种壮苗培育作为造林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控制。在注重育苗工作的同时必须注重林木种质资源的发掘和采集工作,加大遗传改良育种的规模及应用,切实抓好新品种、新品系种苗的培育工作,为造林生产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优质苗木。基因改良技术是目前人工林经营中相当新的技术手段,各地育苗场圃和林业科研院所应在严格和科学的规范性条件下开展科学育苗工作。在实施造林工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种子法》,建立健全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严格种子检验、检疫,保证种子质量。造林用种必须是经过遗传改良或优良种源区的优良林分、优良母树林上采集的种子。播种种子品质必须达到到国家、行业或地方规定种用标准以上。抓好中心苗圃的建设,以点带面。县级林业部门或用苗单位必须与中心苗圃签订育苗委托合同,实行“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和定向供苗”。
2.2计划设计控制
计划设计是造林的基础,造林计划设计必须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计划设计,对造林的技术标准以及种植、抚育管理、科研推广、环境保护、物资采购到及资金的使用等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突出制定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鼓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计划、设计、经营和利用人工林的综合性决策工作,即保障经济的需求又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计划设计控制要求既要科学可靠,又要切实可行,特别是在技术设计上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作为造林施工、抚育和各项管理的依据。主要包括:造林方法,造林整地,造林密度,混交比例,树种组成,造林季节,幼林抚育,幼林管理与保护等。此外还包括,造林典型设计,造林任务量,造林期限的安排等。
2.3栽培控制
坚持科学栽植、精心管护的原则,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从经营目的、树木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合理确定造林的初植密度。据中国林科院专家论证,各主要用材树种的最大初植密度为:杉木3000株/hm2,松树3700株/hm2,桉树2500株/hm2。因此在造林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和立地条件,合理制定和落实栽植密度,栽培控制要求精心把好栽植之前后的各项施工质量,切实抓好预整地,整地规格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质量要求进行;适时选择栽植季节,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的小地形情况,尽量提前造林;严格执行各项造林技术规程,改进栽植工具,保证栽植质量;造林单位和个人每年都要根据树木生物学特性,适时科学地进行松土、锄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和间伐等抚育工作,及时进行机械和人工营林、抚育管护作业,以及综合性的保护、监测和管理等,以减轻病虫和其它灾害所带来的风险。
2.4环境控制
造林中,注重林地环境控制是造林进入科学化、文明化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对整个造林过程进行环境管理也是提高造林质量的措施之一。因此,林地环境保护要贯穿于造林的始终。努力做到在清杂、整地、施肥和农药施用等方面达到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环境保护规程”,加强林地样地的监测,准确掌握立地条件变化和水土流失变化情况。选择有抗生物剂基因特征的树种、种源或杂交繁育品种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2.5资金控制
实施集约经营,实现资金的科学投入和有效投入。对育林金等政府性的投入实行资金拨付“报账制”。即只有经监理合格、验收达到质量标准的投入才能获得造林资金或补助。报账手续必须具备“三表一合同”,使资金拨付与造林质量真正挂钩。对企业、个人自有资金的投入实行绩效挂钩责任和政府奖励制度。
2.6人员控制
造林全过程主要有规划、作业设计、种子准备、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等6个关键环节工程,每个环节的成效都是质量管理的体现,因此高度重视并提高林业行业人员质量意识、管理技能和业务知识,特别要加强每个关键环节工程管理的科技人员、广大造林群众的技术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造林。
- 上一篇:城市林业现况与建议
- 下一篇:气象学案例甄选及教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