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社会化体系构建思索

时间:2022-05-02 03:24:00

导语:林业社会化体系构建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林业社会化体系构建思索

新一轮林权改革解决了林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广大林区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山,山有其主,权利平等”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林权改革后,林地的细碎化程度加深,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给推广现代林业技术、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实行统一的防火防虫等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要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林权改革目标,就必须建立与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林农提供林业生产全过程的服务。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健全双层经营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起源、发展及内涵

(一)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起源及发展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生产发展,需要生产服务的社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从此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l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又指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l_。此后,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演变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有关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对象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方法也从一般性的描述统计逐渐转向统计计量研究,使得研究结论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可信度更高,对现实的指导性更强。我国从2008年开始展开新一轮林权改革,以前属于集体的林木使用权、处置权转变到林农身上,林地规模进一步缩小、产权主体趋于多元,形成“千家万户经营林业”的局面。林农和社会资本将林木当成自己的财产进行经营,从林业投资中获得相应回报。个体经营与家庭经营者对生产资料、销售产品、技术、资金以及林业管理等方面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少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林农的愿望,致使其运转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因此,2009年6月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两项根本制度;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I生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研究

林业社会化服务属于传统的第三产业范畴,是从农业社会化服务演变而来的概念,有的国家称之为林业支持服务、综合服务或者是社会化林业服务等[21。国内有学者将林业社会化服务称之为林业综合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为林业发展提供的各种服务。钟艳、谷梅认为,林业社会化服务是指为林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孔凡斌从林业社会化服务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功能出发,认为它的出现必须以明晰的产权为前提,以一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基础,以专业的技术为保障;冯彩云认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主要履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营销咨询等职责[51。虽然研究者对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内涵在文字描述上有部分区别,但其所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即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促进林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而提供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总和。

二、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概况

(一)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研究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把分散的农户重新组织起来,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外主要有各种专业合作社、基金会等,如法国农民有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收购、加工与销售合作社等;德国农民有各种专业生产合作社、购销合作社等[61。在国内,对合作社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农业领域,根据袁惠民、黄祖辉等的研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包括依托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等组建;依托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进行组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建几种形式l7I引。对于林农专业合作组织,沈月琴等通过调研发现,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包括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专业协会两大类,这些合作社呈现起步晚、发展迅速、组织分布较广、以水果生产类居多等特点。金爱武、杜亮亮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对林业专业合作社从业务范围、成员结构、资本结构、决策结构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后,提出对合作社社员应该加强法律意识的培训,增强其在合作社中的话语权,保护自身的权益;合作社本身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监督;政府应出台扶持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

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县级林业推广机构和乡镇林业工作站直接面向林业生产一线,是为林农提供直接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在林业推广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I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政府领导、相关大专院校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政府补贴、农场主协会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根据国家林业局对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划分方法,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林业科研两个方面。根据贺东航、朱冬亮的研究,目前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特点是争取在林权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自上而下由政府包揽式的技术推广模式,结合尝试参与式、竞争机制等多元推广模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机构运行乏力以及推广队伍缺乏后劲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三)林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

林权改革后,林农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融资需求愈发迫切。聂影等研究表明,林农对融资的需求强烈,且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林农}l41。当前我国农村融资渠道单一,低收人农民融资主要借助于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渠道,但是这种非正规渠道只能解决短期的资金需求以及非生产性的融资问题,长期性的投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会造成林农投资积极性下降、融资成本过高以及林农后续投资乏力等问题。林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目前情况看,公益林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融资渠道狭窄、法规不健全以及投资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商品林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困难、担保机制以及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福建省对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林权反担保贷款、林农以林权证向银行或者信用社担保贷款、小额贴息贷款与农户联保贷款、以股份形式融资共四种主要的林业投资模式,解决了林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收到显著成效l51。(四)林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林业再生产过程特别是森林资源再生产过程,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极大地影响着林业生产的稳定性,也影响人们将资金投放到林业领域的积极性。潘家坪、常继锋、姚萍等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等方面研究了商品林业所面临的风险,提出通过采取加大林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改革目前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及加强林区道路建设等措施,降低林业风险。王瑁、潘家坪等研究指出,应改变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险种单一的现状,将森林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并建立森林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对森林保险实行税收优惠,因地制宜地确定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责任范围和保险费率,促进森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降低林业经营风险。总体看,目前我国林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还不能令人满意,在森林保险的制度供给方面更是一片空白,政策上也缺乏应有的扶持;从世界范围看,森林保险已经进行了80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因此,在发展的初期,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于促进林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类型

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可分为政策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种研究类型。

(一)政策导向型

该类研究着重从宏观层面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多为政策建议。如沈月琴、刘德弟、李兰英等通过对林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的研究后提出,应该健全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内部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多成份、多形式、多层次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f91。朱健、赵玲爱认为,原有的服务体系,仍停留在行政干预的旧格局上,运转失调,活力不强,急需改革和组建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发展林业,形成各方均能参与的林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金毅、吉牛木果等从林业站的视角出发,认为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形成,承担基层服务的林业站应该提供能够让林农满意的林业服务。

(二)需求导向型

这类研究则从社会化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研究目前社会化服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蔡志坚、刘俊对林农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及对服务供给主体的认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应该加强林业的公益性服务、完善农村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以及建立健全林业合作组织;钟艳、谷梅则对当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乔永平、聂影对福建邵武市林业社会服务中心建设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指出其目前仍然存在服务定位不清、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同时指出应该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林业,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有学者从地区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省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四、思考与展望

目前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学者采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统计描述对林业社会化服务进行研究,利用计量模型、跨学科维度等对社会化服务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的较少;从案例点的选择来看,主要集中在福建、辽宁、江西、浙江等少数省份,对其他省份的关注较少,这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研究视角上看,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研究结论多为政策性建议,而从现实条件下全方位探讨林业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对林业社会化服务的研究成果甚少;从研究成果看,虽然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成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在中国知网以“林业社会化服务”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共有相关文献16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26篇,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2005年以前,这与林权改革后关于林权改革绩效研究、林权变化的探讨、林地流转以及林业碳汇潜力评估等研究火热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当然,这也与目前研究成果转化、推广操作性不强有关。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很多措施建议,但这些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由于执行成本高、林权改革历史遗留问题过多以及政策缺乏稳定性而导致林农的短视行为等原因而无法落到实处。目前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为满足现代林业发展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必须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林权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政策层面,其限制会逐渐消失,林业的市场化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林业合作组织在木材、林产品购销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林业技术推广能够解决林农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在林业融资方面,只要林业税费减轻,林业投资回报率上升到正常的资本水平,融资就不会成为林业发展的瓶颈;在风险管理方面,应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加强林业风险管理水平和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降低林业发展的风险系数。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会更加完善,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