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策略

时间:2022-04-28 05:22:00

导语: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林业有害植物防控策略

1林业有害植物的特点

植物一般为人侵种,入侵种的确定主要参考Schwartz的9条标准,但也有例外…。我国确定入侵种的标准也不统一,常用的标准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能在当地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对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2J。对比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4种林业有害植物有以下特点:

(1)林业有害植物自身可形成大量繁殖体,且繁殖体的传播能力强。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有害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种子,或繁殖世代较短。如紫茎泽兰每株可产种子3~5万粒,多的可达10万粒,一丛紫茎泽兰含种子70万粒。薇甘菊从现蕾至盛花期大约5天,开花后5天便完成受精,再经过5~7天种子成熟,便立即散布;同时其茎节处可随时生根长成植物体。造成林业有害植物传播能力较强的原因还包括其种子的自身特点,如种子小而有翼或刺,可以随风和流水传播,亦可通过鸟类或其他动物远距离传播。

(2)有害植物的种子可在极其贫瘠的土壤上生存,适生范围非常广,可在多种生态系统中生存。有害植物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便可呈指数增长,造成爆发性大面积危害。

(3)林业有害植物既包括寄生植物,也包括非寄生植物,它们对林业造成的伤害方式也不同。如狗尾草、苍耳、紫茎泽兰等,主要对幼林或森林更新造成影响;薇甘菊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其攀上灌木或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死亡;还有一些植物是通过寄生达到吸收林木有效养分,从而“饿死”林木,如寄生类有害植物。

2外来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

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危害外来林业有害植物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植物入侵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改变了土壤的营养水平、水分平衡,以及林相结构和小气候特点,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另外,入侵种本身能形成优势种群,并可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使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国际上已经把外来人侵植物列为除栖息地破坏以外,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外来人侵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更难察觉的影响是污染当地的遗传多样性,随着生境的片段化,残存的植物常被入侵植物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地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新的医学问题,其中一些是由外来植物入侵带来的。如豚草花粉是人类反应症的主要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热”给许多国家人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外来人侵植物通过改变侵入地的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物种多样性,从而影响当地的社会文化。如凤眼莲的入侵,使得河边、湖泊、水库和池塘被大面积覆盖,不仅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改变了原有的自然风貌,而且也改变了人们乘船外出的生活习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来人侵植物不仅因造成作物减产、增加控制成本,而给农牧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使水源涵养区和淡水水源生态体系质量下降,减少水的供应;它还会因改变生态系统而带来诸如火灾等其他不良后果。

3黑龙江省林区林业有害植物的种类及特征

槲寄生植物(Viscumspp.)寄生灌木。茎具明显的节;叶对生,具直出脉,或退化为鳞片状;花小,单性,或排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无花梗;浆果,中果皮具粘胶质。巴天酸模(Rumexpatientia)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1.5m,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具沟槽。基生叶有粗柄;叶片矩圆状披针形,长l5—30am,宽4—8a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边缘波状。茎上部的叶窄而小,近无柄。花两性,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瘦果卵形有三锐棱,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内轮花被内。花期5—8月,果期6—9月。生于水沟、路旁、田边、荒地,也见于山区的沟边潮湿处。藜(Chenopodiumalbum)1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120am,粗壮,具棱和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多分枝。叶互生,有长柄,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am,宽2.5—5cm,基部楔形至宽楔形,叶缘具不整齐锯齿。花两性,排列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胞果包于花被内或顶部稍露;种子双凸镜形,直径1.2~1.5llm,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花果期5—10月。生于路边、农田、宅旁及荒地。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1年生草本,株高30~50am。茎自基部分枝,分枝平卧或斜生,具绿色或紫红色条纹。叶互生,有柄,叶片具圆状卵形或披针形,长2—4cm,宽6~20mm,叶缘具缺刻状牙齿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白色或淡紫色,密生粉粒。花序穗状或复穗状,顶生或腋生;花两性和雌性。胞果伸出花被外,果皮薄,黄白色;种子赤褐色或暗黑色,直径约0.7mm。花期6—9月,果期8~10月。生于田边、路旁和水边轻盐碱地。黄香草木樨(Melilotusoj~cinalis)1年生草本,茎高可达3m。全草有香气,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先端圆,具短尖,边缘有疏锯齿;托叶三角形,基部宽,有时分裂。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花冠黄色。荚果卵圆形,网脉明显;种子1粒,矩形,褐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生于半干燥、温湿地区,抗碱性及抗旱性均较强。白香草木樨(Melilotusalbus)2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1—4m;全草有香气。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3.5cm,宽0.5~2cm,先端截形,微凹陷,边缘有细锯齿;托叶狭三角形,先端尖锐呈尾状,长可达8mm。总状花序腋生;花冠白色,较花萼长。荚果卵球形,灰棕色,具凸起脉网。每荚有1~2粒种子;种子褐黄色,肾形。原产亚洲西部,现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适生于湿润和半干燥气候。为家畜重要饲料,也可作绿肥及护地作物。冬葵(Malvaverticillata)2年生草本,高60~90am。茎直立,有星状长柔毛。叶互生,肾形至圆形,5—7掌状裂。叶柄长2—8cm,托叶有星状柔毛。花小,淡红色,常丛生叶腋问,花瓣倒卵形,顶端凹人。果实扁圆形。生平原旷野,村落附近,路旁尤多见。

野薄荷(Menthahaplocalyx)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60am,有芳香,四棱形。叶对生,具柄,矩圆状披针形至披针状椭圆形,长3~5am。轮伞花序腋生,球形,花多数,花冠淡红紫色。小坚果,黄褐色,卵球形。花期7—9月,果期9月。见于海拔3500m的水旁潮湿地。车前草(Plantagodepressa)1年生草本,高5~20am,有圆柱状直根。叶基生或平铺,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纵脉5~7条;叶柄长1.5~3am,基部有宽叶鞘及叶鞘残余。穗状花序自叶丛中抽出,直立,长4~10ClYl;花冠裂片4,卵形或椭圆形。蒴果,圆锥状,长3mm,褐黄色;种子长圆形,长1.5mm,黑棕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7~9月。常见于路旁、田野、村庄附近。苍耳(Xanthiumsibiricum)1年生草本,高达90cm。叶互生,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4~9cm,宽5—10cm,基出三脉,两面被贴生的糙伏毛。雄头状花序球形,密生柔毛;花冠钟状;雌头状花序椭圆形,具瘦果的成熟总苞坚硬,绿色、淡黄绿色或带红褐色。瘦果,灰黑色,倒卵形。生于平原或低山丘陵。黄花蒿(Artemisiaannua)1年生草本。茎直立,高达0.5—1.5m,多分枝。叶互生,三出羽状深裂,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头状花序多数,球形,排成复总状或总状。花筒状,黄色,边花雌性,l0—20朵,中央花两性,l0~3O朵。瘦果长圆形,长约0.6mln。生于山坡、林缘、荒地及居民点附近、撂荒地的先锋植物。假苍耳(/vaxanthifolia)1年生草本,高达2m。茎直立,有分枝。叶对生,茎上部叶互生,有长柄,疏被柔毛;叶片广卵形、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5~20cm,宽2.5~15am,具三脉,基部楔形,先端渐尖或长尾状尖,边缘有刻状尖齿,表面被糙毛,背面密被柔毛。头状花序多数,于茎或分枝顶端形成穗状及圆锥状花序,花序轴被粘毛;雌花花冠退化成短筒,长0.2mm,花柱长;雄花多数。瘦果倒卵形,长2.5mm,宽1.5mm,黑褐色,基部狭楔形,先端平截。花期7—8月,果期8—9月。原产北美洲,生于路旁或草地。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1年生草本,株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于雄花序下或生于上部叶腋。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对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原产北美洲,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有分布。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

三裂叶豚草(A.f如)原产北美,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与上种不同之处在于叶大,对生,掌状3—5裂或不裂;雄花序总苞有3肋,雌花序轮状聚生。狗尾草(Setariaviridis)1年生草本。茎秆直立,中空,高3O一100cm。叶片条状披针形,宽2—20mm。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长2—15cm;小穗长2~2.5mm,2至数枚成簇生于缩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刚毛状小枝。生于荒野,危害谷子、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赖草(Leymussecalinus)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基部具残存枯叶纤维,秆的上部微生柔毛。叶较长,长8~30cm,宽4—7mm,质较坚硬而旋卷。穗状花序顶生,每节簇生2~4个小穗,含4~7个花。花果期6—8月。生于沙地上。

4林业有害植物的防控对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科学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种控制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在相关的法律、条例中增加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关内容,制定并完善有关禁止或控制进口及转移高风险物种的法规和条例。加强入侵性和生态风险的评估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尽快消除我国在进行国际植物品种引进中的不规范行为,防止引入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品种,以及外来人侵植物的大面积扩散;而且可以促进我国植物品种的引进和国际合作,提高引种的成功率。建立信息系统和监测网络这项工作是进行入侵性评估及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收集外来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原产地以及引种地的生态与气候信息、生长与栽培情况等相关信息,并形成外来人侵物种信息共享机制,以期为制定外来植物入侵性评价标准、建立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及监测预警系统、制定外来植物管理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长期监测与预警体系应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点,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的途径、特征和地区的研究,分析评估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危害程度和扩散速度,并提出早期预警,以防止生物入侵和生态灾害的发生,降低危害程度。针对已进入境内、危害面积较小的外来入侵种的控制措施对于刚刚引入、建立或处于停滞阶段的入侵植物,可采取人工拔除。根据入侵植物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可采用火烧、放牧、水淹,以及种树等控制措施。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特点,但在防除外来植物时,往往也会杀灭许多本地植物,因此,在特殊环境,如水库、湖泊等附近应限制使用。生物防治是指从外来有害植物产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具有控效持久、成本低的优点。

5结语

尽管我国对部分林业有害植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针对大部分林业有害植物研究还较少,而且就林业有害植物的入侵现状、侵害程度、入侵机制的评价;以及“外来种”、“人侵性”、“入侵植物”、“入侵种”等概念的界定还不够准确。同时,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引进外来树种作为育种的重点,忽略了乡土物种对于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尽管很多有害植物的入侵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其在全国是什么样的情况尚未摸清本底。以上这些问题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