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防护林养护现状思考
时间:2022-01-03 01:52:00
导语:水利防护林养护现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水利防护林管理现状问题分析江苏省东濒黄海,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丰富的沿海、沿江、河流、湖泊滩地、河堤以及水库周围坡地为水利防护林创造了很好的造林立地条件。多年来,全省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工程安全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防护、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并举,积极开展水利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综合效益。但随着水利防护林覆盖率的大幅提高以及工程管理格局的变化,水利防护林管理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水利绿化工作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1林木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我省苏北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栽植速生意杨。目前意杨在苏北水利防护林中已占到了九成以上,林木结构极不合理。大面积栽种单一树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缺乏生物多样性,致使很多生物物种发生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二是树木抗御病虫害能力差,一但发生大规模无法抗拒的病虫害,容易造成所在区域树木毁灭性的破环。
1.2经费投入不足
水利防护林造林与收益周期较长,从幼树成长为成林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各地水利防护林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水利防护林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经费。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对周边的绿化工程进行配套,但通常是一次性投入,之后就不再落实相应的绿化工程管护经费,甚至有的水利工程建设预算中根本就不考虑绿化配套工程的费用。二是林业系统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根据国家公益林管理有关规定,水利防护林大部分被林业部门划定为公益林,并给予一定数额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贴,这一部分补贴资金极其有限,不足以满足林木管理所需经费。三是树木正常更新采伐收益。工程管理单位出售部分成材树木和枯死树木获得收益,用于维持树木的日常管护与林木更新,资金回收进程缓慢,难以形成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1.3树木日常抚育管护水平不高
水利林木的抚育管理,是巩固造林成果,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达到郁闭、成林,发挥防护作用的重要措施,造林后期通常需要进行包括幼林补植、除草松土、间作施肥、整形修枝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目前,管理单位水利绿化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从事防护林管理的人员对林木抚育管理的知识掌握不多,抚育管论文理技术达不到有关要求。同时,基层管理单位的管理范围广,战线长,单位人员编制有限,单个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重,抚育管理难以保证质量,甚至部分管理单位对栽种成活的防护林根本不进行抚育管理,任其自由生长。林木抚育管护水平跟不上,一定程度制约了防护林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林木效益的发挥。
1.4林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活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划界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水利工程用地土地权属不清晰,区域内的水利防护林的权属纠纷时有发生,给林木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再则,大多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有限,无防护林专门管理机构或人员,单位职工经常在从事水利设施管护的同时兼职从事林木的抚育管理,管理范围内水利防护林仍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同时,由于无固定造林经费来源,普遍存在防护林更新不及时、大面积的空白林地无力改造的现象,造成水土资源浪费。
1.5林木更新管理不规范
水利防护林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林和用材林,水利防护林的更新采伐应统筹兼顾防护、经济和生态三大方面,因此,更新管理应科学合理。但目前全省水利防护林管理普遍不规范:有的管理单位只站在单一经济利益的角度,不考虑防护的功能,对防护林进行大面积的集中采伐,对水利工程安全造成影响;有的在达到用材标准且生长缓慢时,不能及时砍伐并栽植新的树苗,达不到最佳的防护效果;或者只考虑绿化效果长期不采伐,无法创造出经济效益,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对面上的林木分布情况没有掌握,对防护林的更新采伐缺乏全局性控制管理,极易造成防护林分布不合理。
2加强水利防护林管理对策和建议
2.1合理选择防护林树种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树种选择不当,不仅造林不易成活,即使成活,生长也不良,经济价值不高,极有可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有条件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委托相关林业科研院校整合所辖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对管理范围内的宜林绿化面积进行规划,科学明确林木分布区域,选择适宜的树木。堤防防护林的树种选择应遵循水利工程安全优先,防护、生态与经济兼顾等原则,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抗逆性树种。迎水侧防护林宜选择具有耐水湿、抗冲刷、耐盐碱等性质的树种,如:柳树、意杨、水杉等;背水林带以用材林为主,结合发展经济林,可选择如:落叶松、柳树、杨树等。沿海海堤及滩地土壤盐分含量高,潜水位高,树种宜选择黑松、刺槐、重阳木、水杉、意扬等较耐盐的人工乔灌木树。宽阔的堤防堤顶堆土区由于地势高,无渍涝之害,宜选择刺槐、紫穗槐等防风固沙树种。新开挖的截弯取直改道的人工河,由于土壤缺乏肥力,宜以耐瘠薄树种为主,以发展刺槐、紫穗槐等有固氮作用的树种。
2.2拓宽水利林木经费渠道
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有效解决林木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绿化经费,解决前期的苗木种植费用;可以通过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股份制经营、管理责任承包制、林权扭转等形式,来解决土地平整、林木后期管理与维护经费;另一方面可吸引民间资金进行防护林建设,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并服从管理单位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向社会公开招标,将林地经营权的拍卖资金再用于其他水利工程管护或者绿化工程建设,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2.3引进和培养水利绿化科技人才管理单位应设置林业科、林业专管员等机构和编制,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引进相关林业人才,不断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林木管护水平。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水利防护林相关研究课题,为林木的营造和抚育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定期邀请林业专家对林木管护人员进行林业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进修或钻研林业技术知识,逐步实现水利防护林的专业研究和管理。
2.4理顺管理体制,探索防护林管理新模式各地要借助加固达标、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的确权划界工作,明晰土地权属,实现林地、林权相一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争议较大的区段,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逐步转变周边群众的观念,逐年提高管理单位与地方分成比例,逐步回收林权。各级管理单位要根据自身管理条件以及资源利用状况,灵活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统一林权,统一收益。单位内部要制定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管理职工的积极性;对于管理基础差、难度大的单位,要探索合作造林,股份造林、承包造林,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好地方矛盾,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模式,有效解决林权纠纷。
2.5加强水利防护林的更新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内堤防防护林的林木种类、分布面积、分布区域等分布情况,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卫片比对、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起水利林木资源动态统计系统。在摸清林木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水利林木更新采伐管理系统,指导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依据防护林、经济林和用材林等不同林种的特点,结合树木成熟期,确定最佳轮伐期,更好地发挥水利防护林防护、生态及经济三大效益并举的作用。
3结束语
随着水利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水利防护林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结合地方实际,依靠科技兴林,理顺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有效实现水利防护林的防护、生态、经济效益一体化,逐步走上有水利特色的绿化道路。
- 上一篇:水稻养殖生产技术思考
- 下一篇:国有林场改革决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