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5:55:00
导语: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0引言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处滇西北,此地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三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玉龙雪山)并立,自然地貌绝妙、生物多样性世界罕见、民族文化独具特色,其申遗的成功无疑会给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但由于其所处的横断山区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相撞击而成,高山峡谷纵横;加之又地处中国地形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无论地质环境还是生态环境都极其脆弱。同时,此区域所处中国四大贫困区之一的青藏高寒区边缘,贫困面大,属典型的边疆(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三江并流”区的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是建立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基础上的,一旦破坏其价值将消失殆尽。鉴于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区的深刻教训,在对“三江并流”区进行开发的前期便应把保护提上首要议程,分析其人地作用机制,探索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
原生态的地理环境是无所谓优劣之分的,只有人类进入其中进行活动,相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才有了地理环境的优劣之分。除了地理环境自身的演化,人类活动是影响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之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极大的影响,但同时人类活动通过人地作用机制也极大地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演化:由“平衡到失衡”或由“失衡到优化”。“三江并流”区人地关系特殊,其人地作用机制更为显著。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其特定的人地作用机制入手,从人口生态生产的角度来探索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
1问题的产生——非理性的人类活动
三江并流区特殊的自然因素及其组合状况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强烈的侵蚀营力、坡面物质潜在不稳定性和自然侵蚀常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非理性的人类活动更降低了坡面对侵蚀的抵抗能力,在原来已经很强烈的自然侵蚀基础上更增加了侵蚀程度,常导致严重的侵蚀性山地灾害。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是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人文因素则加剧了其演化,因此,本文主要是从人文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1.1对“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人类活动类型
影响三江并流区的人口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当地人口即当地居民,第二类是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口;第三类是进行旅游活动的人口即游客。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在目前状况下,当地居民的主导需要层次是较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从事旅游开发的人口和游客的主导需要层次是较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因此其主导需要层次的不同决定了这3类人口所从事的人类活动是不相同的。
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为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而被迫进行传统的生产活动。“三江并流”区生存条件的脆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总共11个县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NP较低,贫困人口较多。人民生活贫困,为生存迫使当地居民加大开垦坡耕地、扩大牲畜养殖数,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地表覆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性质;加之三江并流区是典型的山区,多数县财政是林业财政,为维持财政开支而砍伐林木。这些前工业社会式的生产方式积累缓慢使得第一产业生产率低,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旅游开发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活动。世界遗产代表了人类及自然界的最高价值,这必然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江并流区旅游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综合价值,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开发商抓住当地政府引资开发心切的心理,忽视或不顾整体规划,当地的某些决策人员为以旅游来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急功近利,缺乏远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无序及过度的旅游开发,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的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大大损坏了旅游地的形象。
游客为满足较高层次的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活动。随着“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两大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推出,三江并流区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作为外来人口的游客所从事的异质性旅游活动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当地居民为了生存而从事的生产活动、旅游开发人口进行的旅游开发活动和游客从事的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就其活动的本身和目的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和客观的,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如果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活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1.2非理性的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
(1)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为生存而从事传统的生产活动威胁“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居民为生存而从事传统的生产活动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珍贵稀有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进而会危及其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原始性、丰富性及唯一性。
表1三江并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分析
Tab.1Ontheindexanalyzation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fragilityintheareaofTheMergingof"TheThreeRivers"
地区成因C[,z]表现C[,z]脆弱度C[,z]地区
值分量值分量值分量平均
德钦县21.133.254.3
香格里拉县20.029.849.8
维西县22.430.853.2
迪庆州52.4
贡山县22.022.144.1
福贡县19.624.043.6
兰坪县19.126.745.8
泸水县19.225.845.0
怒江州44.6
丽江县18.826.945.7
永胜县23.227.851.0
华坪县19.630.149.7
宁蒗县22.027.449.4
丽江市49.0
资料来源: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2)旅游开发人口进行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活动威胁“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自然的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政府而言,世界遗产意味着是一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通道;对于商家而言,世界遗产意味着是一条蕴涵有丰富资源和无尽宝藏的黄金之路。在这些利益的驱动之下旅游开发一旦失控或过度,其后果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还包括现代文明的冲击及传统文化的消失,其也更难恢复和重建。这必然会破坏“三江并流”区自然的原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游客违背生态规律的旅游活动破坏自然生态。对于旅游者来说,世界遗产地的旅游意味着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世界绝品旅游。某些旅游者为满足自身需要,生态意识不强,在旅游活动中不规范自己的行为,游客的素质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旅游环境的质量及开发效益。随着旅游活动与世界遗产结合的日益深入,这会导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旅游与环境的冲突关系。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环境遭到异化,那么三江并流区独特的科考价值、丰富的生态价值、重要的经济价值将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正如古建筑专家陈志华先生所警告的那样:“目前我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破坏的**,由旅游而引发”。
2问题的解决——人口生态生产
根据以上所述,“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人文因素威胁是基于其特殊的人地作用机制下非理性的人类活动。虽然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已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思路和措施,但在本文,笔者依据其特殊的人地作用机制,基于其人类活动类型,着重从人口生态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人口的基本需要,又逐步减少直至最终消除非理性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口生产是“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一个方面,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的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人口生态生产则是指人口生产过程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依据人类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演化的实际状况,总体上要求人口的数量不应超出生态环境的容纳限度,人口的质量素质适应当今以及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人口的结构框架凸现人类进步趋势和发展方向,人口的分布格局更加优化合理和协调平衡,总之,人口生态生产具有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生态化的特征。
2.1当地人口生态生产,消除前工业社会式的人类活动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威胁,促进自然及社会的良性循环
当地居民数量生态化。主要是指当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人口总量要控制在具体而动态的生态环境承载容量阈值之内。三江并流区内居住总人口30余万,2000年全区平均人口密度61.2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2‰,虽然在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都不高,但人均耕地偏低,大于25度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3.53%,难利用地面积18.9%,人口压力依然严重,尤其是贫困人口较多。因此,实施科学的生育政策、政府及其民间要多管齐下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减少当地贫困人口数量并最终实现彻底脱贫,解决当地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生存需要并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缓和当地居民为生存而进行的传统农牧业活动对三江并流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
当地居民质量生态化。这是指当地人口的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环保生态素质要符合生态化要求。由于生存条件、医疗条件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当地人口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丽江、怒江、迪庆3市州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07年、4.96年、5.29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影响了当地人口的脱贫致富,又影响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提高当地人口的素质,不但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当地人口环保生态素质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抑制外来人口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当地居民结构生态化。这是指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民族结构等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这一地区在人口年龄结构上,少年儿童及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这使得这一地区社会负担系数较高,社会负担过高,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能力,对于遗产保护来说,影响着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遗产保护人员的来源以及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等。人口结构的生态化有助于实现人口再生产的合理化,确保人口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平衡”。民族结构的生态化,有助于保持三江并流区社会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生性、多元性、神秘性及其自然发展性。
当地居民分布生态化。其不仅包括人口的空间地理(地域)分布的生态化,而且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的生态化和质量分布的生态化这样互相关联的有机构成。努力优化和逐步实现人口分布生态化格局,是保持或达到一定区域生态平衡与和谐、保证或实现一定区域的发展得以可持续(空间上)的重要条件。通过推进城镇化和进行生态移民,一方面可以减轻移出地的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人口的相对集中,实现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约化,通过产业化,实现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优化地理环境;输出当地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其意识向现代转变,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2.2旅游开发人口生态生产,消除无序、过度的旅游开发活动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威胁实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人口生态生产。这集中表现在人口素质方面,旅游开发人员素质作为旅游软资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这不但要求决策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较高的环保生态素质,要求决策人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长远发展的认识态度,不仅要重视当前的效益,更应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还要求开发者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准则,具备较高的开发水平,从事保护性开发,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在开发过程中实现当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旅游人口生态生产,消除非生态性旅游活动对世界遗产的威胁及破坏,优化当地的地理环境
游客数量生态化。“三江并流”区的水奇、山雄、谷险和风情美必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必须按照生态化的要求,依据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人口实施监控,减少因旅游人口过度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和对当地民族文化产生异化。
游客质量生态化。这主要是指游客的素质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这在实践中很难操作,但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培养游客“天人相一”、“人地和谐”的旅游观,强化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和保护性旅游行为。
游客结构生态化。这主要是指游客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等要符合生态化的要求。这在实践中也很难操作,但是为适应不同结构游客的旅游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化,避免单一旅游产品对某一种资源的过度依赖以至于造成压力。
游客分布生态化。这不仅包括游客空间地理分布的多元化和来游时间分布的均衡化这样两个有机维度构成,而且还包括游客数量分布的生态化。基于三江并流区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有显著的淡热季节性,游客黄金季节严重超载的直接后果是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逆化。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兼顾季节的平衡性,以此来带动并实现游客时间(季节)分布的生态化。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客源地及目的地市场,实现游客空间地理分布的多元化,使旅游资源利用最大化。游客分布生态化最终将实现具有一定人口特质的游客自觉的分布或被自觉的分配的一定的地区,主动地避免游客的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维护三江并流区的生态和谐。
3结语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生态中的一员,人类的活动影响着人类栖居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正是这种价值的共有性,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多元化的保护措施。之所以提出人口生态生产,旨在强调人口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应具有生态意识,以引起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这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重视,从而使人类活动更加理性化,世界遗产地的环境更加优化,以实现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上一篇:网络营销物流管理论文
- 下一篇: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