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5:01:00
导语:农业产业化温氏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这是中央对目前正在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肯定和期望。因此,建立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农业新阶段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要内容。“温氏”集团农业产业化的成功使我们看到农村第二步改革成功的希望。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温北英先生创办的以生产肉鸡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其总部设在广东省新兴市,在各地设有联营公司。公司有种鸡场22个,种猪场5个,饲料厂12个,孵化厂14个,还有动物保健研究所、肉鸡良种培育中心、塑料编织袋厂、肉鸡屠宰分割厂、冷库等,总资产5亿元,有员工300多人。养鸡部分实行公司全员股份制,股本金1亿元,资产1.3亿元,1998年,上市肉鸡8800多万只,产鸡苗1.1亿只,上市肉猪1.2万头,年销售10.3亿元,合作养殖户(养鸡8800户,养猪800多户)平均每户1.4万元。1999年公司养鸡户发展到1万户,销售收入约10亿元。
一、“温氏”集团产业化发展过程
“温氏产业化模式”在我国是最早提出的“公司+农户”模式之一,它是从养鸡服务开始的。1983年温北英联合了7户8人投资入股,股金8000元,创办了勒株畜牧联营公司。到1986年底,经过3年奋斗鸡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原有设施、场地已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温氏”养鸡开始了新的变革,鸡场一部分继续养鸡生产,一部分专门从事养鸡服务。办法是:养鸡户按每只鸡预付5元定金,然后采取记帐的形式从鸡场领取饲料、药物,鸡场免费向他们传授养鸡技术,鸡养成后,交由鸡场代销,代销费1角/kg,销售后进行总结算,多退少补。
随着公司饲料厂、种鸡场和服务中心的建立,饲料、鸡苗、药物等服务环节要素的自给,使鸡场和养鸡户的效益明显提高,总产值1986年为36万元,1987年为100万元,1988年为235万元;养鸡利润也由1986年的5万元上升到1988年的37万元,到1988年“温氏”开始形成了稳定的公司+农户的经营结构。1992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盟“温氏”,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温氏集团公司,从而给温氏集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动了公司内部全方位的科技进步。华南农大不仅培育出新的肉鸡品种,还及时解决了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技术问题。有了技术的支撑,不仅能够扩大公司生产规模,也使农民不再单纯依靠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生产的高效、高产、高附加值,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体制。主要做法是:把肉鸡饲养全部交由农民完成,公司仅办种鸡场,并为养鸡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具体办法分6个环节:一是申请入户,公司同意后在计算机里建立养殖户档案;二是交付定金,每只鸡苗5元;三是以记帐形式领取鸡苗和生产资料,待肉鸡上市后统一结算;四是技术指导和相关服务,公司按要求按时接种疫苗,按饲养规范供给饲料和药物,确保质量和成活率;五是统一收购;六是结算。养鸡户在肉鸡上市当天,即可凭据到财务部结算,并由电脑打印清单,列出肉鸡上市率、肉料比、上市均重、饲养天数、鸡苗和其它材料领用情况和农户应得利润等。“公司+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了公司和农户优势互补,大大地提高了公司整体养鸡规模和水平。从公司讲,解决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环节这个重要问题,农户是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以农户为单元分散养鸡有利于家庭经营、有利于鸡病的防治、有利于鸡粪的处理和农牧结合。不但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经营,公司也可以减少鸡舍等基本建设投资。从农户讲,突出解决了分散经营,家庭生产,比较效益低,经不起市场风险以及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等一系列问题。公司+农户,公司有效地把分散的小生产组织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农户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实体,而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了肉鸡生产系列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使养鸡的生产规模、劳动效益、技术水平都得到迅速提高。在与“温氏”合作的养鸡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已具备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养鸡上,每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公司+农户的利益机制
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中,公司和农户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没有农民的长远利益也决不会有企业的长远利益,农民失去企业便失去了进入市场的桥梁,企业失去了农民也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经营风险高的农产品市场时,要求合作双方是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单家独户的农户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无力应付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环节,公司则是他们市场利益的代表;而在另一方面,公司的经营规模和销售业绩又蕴含着农户的辛勤劳动。从这点出发,“温氏”在处理双方利益关系时,非常重视农民的利益。具体是采取平均分配的做法,一般按正常原料价格和销售价格,每饲养一只鸡可得毛利3.5-4元,公司和农户的分配比例为5∶5,即公司和农户各得50%,农户养鸡的收益为1.8~2元/只,以每人每年饲养鸡12000只计,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事实上,和温氏合作的农户每年总共有1000多万元的升幅,而公司的效益增长和农户是同步的。从1986年到1994年,合作农户获利总共6227万元,“温氏”获利6888万元。“温氏”在处理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时,还特别注意从公司长远利益出发保护农民的利益。例如1998年,由于香港发生鸡流感,肉鸡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公司果断实行保护价收购措施,当年公司收购肉鸡亏损6700万元,而农户收益基本没有受到损失,保护了农户养鸡的积极性。1999年,参与公司合作养鸡的农户跃增至1万多户,养鸡高达1亿多只。1999年肉鸡市场畅销,公司养鸡总收入10亿多元,实现了公司、农户养鸡收益双增长。
三、“温氏”纵向、横向产业结构
“温氏”集团在发展生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可概括为纵向和横向产业结构。纵向产业结构以养鸡为核心,建立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纵向生产销售系统,具体做法是组织了一个农民养鸡集团,公司向养鸡户提供种苗、饲料、医药、技术指导,并包销其产品的服务体系。这样一来使过去独立于经济实体之外的相关产业连成一体,在经济实体内形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有机循环系统,变单一生产力结构为综合生产力结构。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互为条件,共生共长,既是“食物链”,又是“营养圈”;既相生,又相克。因此,这种生产力结构必然为经济实体带来综合效益。横向经济结构以养鸡为主,建立了包括饲料、编织、兽药、鸡肉分割、罐头等在内的配套产业,形成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横向产业结构,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温氏”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养鸡具有稳定的市场和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之间也存在着投入和产出的关联,它们既互为市场,又互为原料,从而构成了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运转系统,产生一种共生共促的动力机制,由此使“温氏”的养鸡业、科技业、饲料加工业、编织业等在科、工、农、贸一体化循环系统中都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养鸡业的后向产业——鸡品加工业也得到发展,公司还可以通过扩大肉鸡的加工数量平衡市场,保证养鸡这一主导产业的正常发展。
“温氏”纵向和横向产业结构保证了企业的整体效益,而无需计较某个时期、某个环节甚至某个年度的盈亏与否。例如,1990年销售肉鸡亏了84万元,种苗、饲料等盈利,企业综合盈利仍为72万元;1991年销售肉鸡亏了230万元,但综合盈利152万元。
四、内外两个市场
“温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构造了内外两个市场,即以“公司+农户”建立起来的内部生产要素市场和企业外的产品市场,两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构筑起“温氏”养鸡产业的整个市场。
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市场特点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我国农村现实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力主要集中于分散的家庭生产,农业产业化只能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与家庭经营结合起来。因此,要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构筑产业化经营,企业主要通过联户经济的途径来扩大生产规模。“温氏”在企业内部用服务的形式联结农户,构造生产要素市场,实际上农产成了“温氏”的“生产车间”,这种生产车间按“温氏”规定的生产标准和技术程序进行产品生产,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公司主要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销售等一条龙的配套服务,这种生产要素内部市场是通过记帐形式进行内部结算的。
最终产品营销市场是“温氏”的外部市场,包括肉鸡、鸡汤罐头、分割保鲜鸡制品等,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相对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优势,就在于对销售市场的占有和扩展能力,能够高效地组织起农产品销售活动,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温氏”从1983年办场养鸡开始,就用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开拓销售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电脑化的市场销售管理系统,并且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遍布23个省区的销售网络。
作为完整的市场体系来说,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是高度统一的,两者的发展是共生关系。无论是内部市场的扩展,还是外部市场的延伸,相互间是彼此配套有机生成的,每开拓一个外部市场空间,都会在此空间内建立起公司的内部市场,以该市场的生产能力满足外部市场的需要。
五、“温氏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精髓和意义
广东“温氏”食品有限公司自1983年创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从几个人的养鸡场,发展成一个大型养鸡集团,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温氏模式”。目前,正在把养鸡模式移植到养猪产业当中,1999年公司合作养猪户800多户,上市商品猪5万余头,争取几年内生产肉猪百万头。一个新的超大型畜禽产业集团正在逐步形成。
“温氏”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养鸡业为主导产业,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为基础,全面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工业经济方式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科工农贸一体化。它的主要精髓和经验:
1.确定好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应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产品市场前景好,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和其它相关产业关联程度高,并能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且具有开发潜力的产业。养鸡业成为“温氏”集团的主导产业正是具备了这些条件。
2.确定好龙头企业。在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是指具有很强的把握市场的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能给农民全方位服务、能处理好与农民的经济关系,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温氏”集团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副产品销售时间、扩展农副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典型的龙头企业。这里,尤其重要的是,“温氏”集团以全员股份制构建企业的组织框架,形**人是员工,人人是股东的新型关系,为各劳动成员共同富裕奠定了分配基础,做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使每个员工都关心企业的经营,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这种组织形式符合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避免了传统集体经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弊端,企业可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按照经济规律来进行产业化经营。同时,也避免了个体企业经济实力单薄、生产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缺陷。
3.“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和基础,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两个关键环节。“公司+农户”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和农户,采取公司带农户的形式,一头联着农民,一头联着市场,实行农业的贸工农技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温氏”集团的基本经验是:通过“公司+农户”的经济联结,使养鸡户通过公司融入市场,按公司要求采用先进技术,按市场的需求生产高品质的产品。它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很多企业难以做到的是公司能够以长远的眼光,把农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看作自己能否建立可靠的生产基地,能否保障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企业最终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和农民的经济关系。公司在肉鸡市场不景气时,对养鸡户采取保护价收购措施,保证农民养鸡不受市场风险的干扰,农户养鸡积极性不断提高,从而使企业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不断扩大,“公司+农户”的组织也更加巩固。
4.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工业经济的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也是农业产业化能够高效有序运行的根本保障。“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的目的,不仅是利用华南农大的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养鸡业,关键是建立起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机协调了企业内外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了企业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的积极作用。“温氏”集团用工业经济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强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是在产业关联互动的现代经济新格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从而促进农业向高级化产业推进和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个新事物,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笔者到全国各地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真正解决。特别是公司和农户之间的结合部不紧密,不牢固,“春订、夏滥、秋不算”的现象常有发生,矛盾很突出,很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温氏”产业化模式是在我国南方贫困落后的丘陵山区,在改革的大潮中产生的,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的,它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在我国具有普遍地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 上一篇:中介局上半年廉政工作总结
- 下一篇:民政局政务公开上半年工作总结
精品范文
10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