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创新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4:58:00

导语:农业产业化创新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产业化创新管理论文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东以及全国农村的第二次革命,农业产业化在广东要取得更大的业绩,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一、农业产业化是继实行承包制后的第二次农村革命

1978年~2002年,中国农村革命有两次,第一次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第二次是农业产业化。承包制实行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按人头平均承包土地经营,农业生产的产品一部分交给国家和集体,剩下的归农民所有。这样一种与农民利益贴身的经营方式,打破了下生产队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我国从农业中游离出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

但是,家庭承包制属于小农经济的小规模耕作方式,农业商品率低,广大农民靠农业获得的收入相当少。另外,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难以抵挡市场风险。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这“惊险的一跳”,农业、农村、农民的矛盾就难以解决。正是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生产与科技应用的矛盾、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农民辛勤劳动与收入少的矛盾,这四大矛盾呼唤着农业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诞生。于是,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等四大矛盾,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稳定,是又一次农业制度创新。

二、广东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底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给广东农业带来了许多机遇,相应地也带来了挑战。为了迎接挑战,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应找出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依据。

目前广东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许多龙头企业仍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自有资金有限,实力不强,规模较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强,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技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不多。二是有些龙头企业负债率偏高,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低。三是不少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决策能力、应变能力、销售能力不强,能开拓海外市场的龙头企业罕见。四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较少,科技研究和开发能力较低。五是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农田面积、产值、出口等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较低。六是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是有利可图时就结合,遇到市场风险或自然风险时就散。七是政府有规模地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帮助还刚开始,且亟需找到与WTO规则相一致的支持帮助的方法。

广东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发展到今天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水平仍然不高。首先是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偏低。1998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种植基地仅占全省的10%,养殖基地占全省的25%。目前这种情况变化不大。其次是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企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不够先进,不能适应大批量农产品的加工、保鲜需要,农产品加工的比例较低。再次是农业产业化的销售基地发育得不够好,农产品卖难、农产品积压现象经常出现。对农业产业化的消费基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研究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口味、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等,范围较广的、一大批较固定的消费者群体还没有形成。

广东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不足。不少地方还没有真正确立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技术领先的主导产业;全省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经济效益低,与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海洋渔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规模较小。

农业产业化是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也应逐步建立起来。目前广东的管理体制仍然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产品的产加销、农工商、经科贸等各个关联环节的管理职能分属于13个政府部门,而且在一些具体的管理上还存在计划经济的痕迹,造成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中断。特别是因利益关系,部门对企业、基层管得过细,而不是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基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广东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制度创新

农业产业化自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需要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创新。

首先,政府管理农业的体制创新。应该改变目前10多个政府部门管理农业的局面,建立新的农业管理部门,使这个部门具有对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服务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连成一个产业链条。

其次,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制度的创新。广东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制度的创新,决定着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应该重点抓好此项工作。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的专家,应定点联系农业产业化组织,可以用其科技参股,直接与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成利益紧密型的共同体,使专家们经常了解农业产业生产情况,知道农户需要什么,从而提供及时的帮助。另外,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在一个省或市内应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克服目前三个系统三张皮的分割状态。建议政府设立一个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基金。

第三,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完善与创新。这主要是指按经济规律从质量和数量上培育、壮大、增加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组织。质量方面,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应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降低负债率,增加自有资本,提高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市场经济意识与科技、管理水平;让企业员工掌握专业技能,提高科技、业务水平,提高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能力;逐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使企业向着强、大、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可设科研机构,或与农业院校等结成利益共同体。省、市、县应对各自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进一步落实财政、税收、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使其能够做强做大,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数量方面,省、市、县以及有条件的镇应想方设法用市场经济规则催生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用多种形式扶持其发展。现有的农村经济大户,具备条件的可转化为农户公司。

第四,农户的完善与创新。这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户结构。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最终由农户去直接操作。因此,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户结构的优化,对成功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让农民用土地等入股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股东,农民的农业生产直接成为利益共同体内的第一车间。现有的土地所有者————村集体,可以同时成为农业合作社,帮助解决农户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发挥双层经营的功效。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这样既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又能调整和优化农民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第五,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的保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加入WTO要求的必要手段。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其一,农业剩余劳动大都能找到出路;其二,农户自愿,不准强迫;其三,有偿转包,不能刮“共产风”。政府可以帮助农户转让土地经营权,让农户保留承包以获取收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