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区林业革新与发展的新布局

时间:2022-09-06 11:05:22

导语:集体林区林业革新与发展的新布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集体林区林业革新与发展的新布局

1988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福建省三明市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此,三明林区的林业改革和发展翻开了新的一章。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l)长期以来威胁和困扰林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危机已经根本扭转,森林后续资源大幅度增加,整个区域造林绿化已形成新局面。(之)林业经济结构初步改善,林业生产力正逐步提高,新的林业产业结构已现雏形。(3)林区经济日趋繁荣,林区社会和林区群众从林业的发展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三明林业改革试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三明市建立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其大体的思路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尽快突破林业的困境,解决林业生产和林区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初步理顺林业经济关系,第二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林区经济结构,以推进林区生产力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林业产业经济体系和同步发展的林区经济结构;第三步逐步探索和建立一个能促进林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林业经济运行机制,实现林业经济体制和林区经济体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林业发展道路。根据上述基本思路,三明市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选择资源、资产、资金、体制四个方面作为重点,先后对16个项目,60个试点进行了区域性、综合性的改革试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和发展了适合集体林业特点的林业双层经营体制—林业股东会。8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三明市开始探索适合林业自身特点的基层生产经营体制。经过不断的探索,把股份制引入了林业,建立村林业股东会,形成了适合南方集体林业特点的双层林业经营体制。三明市目前普遍实行的林业股份制,‘是将集体拥有的森林资产折价作股,以股票的形式均分给全体村民;而作为实物形态存在的林木仍保持其完整性,用承包形式实现规模经营。这种做法通过拥有的股票实现对现有森林资产的所有权,通过生产承包和劳动投入获得按劳取酬部分,股东通过股份分红享有剩余价值,改变了过去那种“大集体”的经营、分配形式。其具体作法是:(1)林木折价作股。根据当时天然林、人工林活立木蓄积量,换算成产值,再以此确定股值,折成股数。(2)确定分股办法。按当时的林木折成的股份称为老股(又叫基本股、普通股)多林农投资、投工、新造幼林折价入股形成的股份为新股(又叫投资股)。股份按1983年在册人口均股,统一印制林业股票或股份证,发至股东手中,年终兑现股份分红。对林木折的股份当时确定“生不补、死不退”。可“继承、转让”,现在已有部分股东会改为“生补死退”,也有部分股东会对婚娶、上学、参军、超计划生育等作了相应的规定。(3)实行股份分红。股东会一般是1年分红1次,也有个别是半年分红。从当年木材销售利润中拿出20%上交村委会,20%留作股东会管理费用和生产墓金,60%用于股东分红。(4)管护承包形式。折股联营后的山林采取招标承包,有分户承包、联营承包、专职护林承包3种。一般成熟林实行联责,中幼林实行联产,经济林、竹林实行包干到户,定额上交。承包山林和管护则实行承包户与专职护林员双层管护责任制。(5)建立股东制度。拥有股票或股份证的林农即为股东;由股东代表选举产生股东委员会;股东会成员5一7人,设会长、副会长2一3人,会计1人,任期3年;股东代表大会是股东会最高权力机构,每年开会1一2次,决策林业生产计划和股份分配等重大事项。

实践证明,建立林业股东会是基层集体林业经营体制的重大而成功的改革。其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稳定林区秩序和发展现有森林资源。二是股份合作经济解决了分户经营存在的采伐限额指标分配难的问题,同时发挥了股东群体对乱砍滥伐,护林防火的联防作用。三是股份制使林农认识到山林的价值,调动了林农爱林、护林、兴林的积极性。林农主动投资、投劳,股东会也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林业积累资金,用于营林生产,大大缓解了营林资金严重短缺的间题。四是林农得到了经济实惠。1989年,全市1347个林业股东会林业总收入1.%亿元,纯收入6956万元,比1984年组建时翻了两番。五是林业股份制的创建使林业基层生产组织逐步完善,大面积的集体林地有了可靠的经营者。加上国营林场、乡镇林场内部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健全和农民自留山政策的落实,三明林区形成了国营、乡镇、村股东会和个体林业“四个轮子”一齐驱动的新格局。当然林业股份制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一是从股东会内部来看,不少股东会的资产意识还较模糊,村委会对股东会包揽过多,公益事业占用股东资金的情况比较普通,实际用于林农分配的比例大多达不到60%,全市1718个村中,建立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已有1347个,经营面积达122.33万ha,但真正办得好的仅占2/3,有一些还流于形式。二是从外部发展来看,如何逐步引导股东会发展成生产经营关系更紧密的股份合作林场进而再发展成真正的股份制林业企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过程。

(二)从基础工作着手,改革和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一直在探索如何使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科学化、规范化。1988年后,这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1.加强林业基层管理组织的建设。把林业管理尤其是森林资源管理落实到基层,是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全市健全了资源和林政管理机构,配备了上千名资源和林政管理人员,市、县成立森林资源管理站,各乡(镇)林业站成立林政资源组,国营林场、采育场、采购站也相应配备了资源和林政管理人员,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资源和林政管理网络。从组织上保证了对资源的有效管理。

2.依法治理,严格管理制度。(1)加强限额采伐指标和年度木材生产指标的管理。(2)加强凭证采伐和伐区质量的管理,重点把好伐区作业设计关、林木采伐审批发证关、伐区生产质量、伐区检查验收关,使伐区作业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合格率达95%。(3)加强木材经营管理,整顿木材流通秩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廉政建设。

3.建立体系,提高效能,及时掌握资源消长变化动态,科学指导林业生产。目前全市已完成“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县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全市以县(市)为单位建立了11个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总体系,设置固定样地11875个,每隔5年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清查。二是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目前三明市和所属12个县(市、区)已建立森林资源管理站,国营林场、采育场也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并建立和完善了资源消长变化年度统计制度。三是森林资源电脑数据库体系。市、县两级和56个国营林场(采育场)配备了电子计算机,初步形成网络,对森林资源的数据进行现代化管理。

4.抓好森林资源的利用和节约。一是认真清理整顿以木材为原料、燃料的企业,对耗材大、效益低的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重新发证注册。二是在全市农村普遍推广改燃、改灶节柴。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林区森林资源的社会消耗,变资源的消极保护为积极有效的保护。

(三)从提高营林生产力入手,建立新的森林培育制度,森林经营从采伐夭然林为主向经营人工林为主转变。三明市通过速生丰产商品材基地建设示范,进行营林制度建设,在提高营林生产力上下功夫。

1.建立基地建设技术指导管理制度。县成立速生丰产林基地示范建设技术指导小组;县林委、乡林业站(国营场、站)同施工管理人员、施工队签订目标责任承包合同,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每片基地都由项目责任领导、技术员和施工员共同负责。县林委、乡林业站每年还要举办3至5期的营林技术培训,并在育苗、造林、抚育各生产环节开始之前组织现场技术培训,然后上岗生产。

2.建立基地建设投入产出概算制度。把成本核算、效益分析等企业管理办法引入林业生产全过程,每个基地均搞投入产出测算。

3.建立基地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制度。根据《省速生丰产用材林调查规划设计技术规定》进行基地建设总体设计施工作业设计。施工时严格责任到人,根据基地造林任务、地块分布和施工员的素质分片负责,一般每千亩配备1名技术施工员。

4.建立基地建设检查验收、统计、监督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要由验收小组按施工质量要求和检查验收标准深入现场检查验收,直到合格为止;以后还要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施工质量合格的予以奖励,对违反技术规程造成损失的给予经济处罚。

5.建立基地建设的资金筹集管理制度。这里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规定育林基金和上级贷款资金,实行按项目投资。凡是无项目、无调查设计,无项目负责人的,一律不提供资金。

6.建立乡林业站服务制度。首先明确林业站职责范围,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林业站成为速生丰产林基地的主要组织者、工程技术质量的监督者和基地森林的保护者。其次,以林业站为基础建立林业技术服务组织,专门负责速生丰产林基地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这套营林管理模式有效地使林业生产开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大大提高了林业劳动生产率和林地生产率。从1984年开始,全市新造和改建速生丰产林基地15万ha,工业原料林9.3万ha,平均每亩林木年生长量约。.sm”,高于南般人工林的生产水平。根据林业部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对明溪、沙县、大田3个县的实地调查,速生丰产林达标率均在85%,其中明溪县达97%。实行这种森林培育制度,森林采伐周期可缩短10年左右,单位面积产材量可提高50%以上。

(四)从资金改革入手,用活资金,滚动增值,通过资金良性循环促进生产良性循环。长期以来林业资金间题一直是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间题,林业资金的突出问题是“一少二死”。针对这一突出间题三明采取了以下措施:

1.拓宽资金渠道,吸引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用于发展林业。除加强国家规定的育林基金、更改资金的征收外,还多方筹集营林资金。如,提留集体造林更新费,占林价的40%一50%,国营森工企业超承包基数利润和暂缓征收的木材特产税的都用于造林育林。以木材为原料的乡镇企业,按销售收入的。.3%提取以工补林基金;松香、人造板、煤炭、造纸、食用菌等用材大户提取育林费,建设原料基地;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职工、林农个人投资造林种果,开展中幼林联营或合作造林;开征竹笋和笋制品的育林基金。199。年全市投入造林绿化的资金达1.2亿元。

2.搞活资金流通,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往林业资金实行无偿补助,造林者不负任何经济责任,只造不管,造林效果极差。有些群众甚至把造林当作赚国家营林费的手段,以致年年造林不见林。为此,三明市对林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了改革,改单一的无偿投放为无偿和有偿投放相结合,改变了林业资金投入“有去无回”的状况。除护林防火、林业科研、宣传、教育、林政资源管理、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仍实行无偿投资外,采种、育苗、抚育间伐、多种经营、林产品加工等实行有偿投资。为加强林业资金管理,三明市、县两级成立了林业建设投资公司,掌管50%的育林基金、20%的更改资金和从集体林价中提取的部分更新造林费以及低息贷款等项基金,专门负责管理这些资金的有偿投放,实行直接投资或联合投资,建设、经营林业基地。各单位也都严格林业资金管理,制定资金合理使用制度,严格保证资金取之于林,用之于林,千方百计提高投资效益。几年来,三明市、县两级林业建设投资公司共投放资金1.08亿元,建成1.07万ha速生丰产林基地,抚育幼林1.86万ha,联合造林12.8万ha,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快投入、快产出。短短几年,部分投资已开始回收。形成投入—收回—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使有限的林业资金在滚动中不断增值,林业投资严重不足间题基本得到解决。

(五)让活立木进入流通领域,培育林业市场机制。林业的非商品观念,森林的非资产观念,是影响林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障碍。三明林区为培育林业的商品经济机制。探索建立森林资产制度,在创办森林市场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目前通过森林市场实行活立木有偿转让的已达10多万亩。为了培育和规范森林市场行为,试验区制定了《三明森林市场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国营、集体或个人的森林资源,不管是幼林、中林或成过熟林只要有合法证件并办妥手续,就可以面向社会,进入森林市场。交易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拍卖、转让、联营、租赁、抵押,补偿贸易、参股购股,也可以招标、投标。森林成交后,山地所有权不变,使用权随森林一起转移。三明市森林市场成交主要是活立木转让,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交易对象,买方以国营单位为主,卖方以村集体为主,少部分是林业专业户和联合体。据成交的34例调查资料,买方全是国营单位,卖方集体单位占94.1%。二是交易形式以林权转让为多。如中间联营、补偿贸易、资源抵押就有29笔,面积为。.48万ha。三是交易的大多是中幼林,成交数和面积分别占总数的91.2%和94.6%。由此可见森林市场的发育还仅仅是初步的,还必须不断通过政策诱导,更好地调动全社会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六)实行科技教育兴林,建立“林、科、教”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提高人的素质是振兴林业的关键,重视造就一批热爱林业的科技人员和成千上万掌握一定林业科技知识、乐于扎根山区的基层干部、职工、林农,提高林区人民的整体素质,改革人才培育,科技开发机制是林业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年代中期,三明市办起了三明林校(中专)。各县(市)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中,积极发展林业职业教育,全市现共有林业职业中学10所,8个专业,先后培养了3。。o多名初级林业人才。市、县林委还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委托有关大中专院校代培,鼓励在职职工上电大、夜大,自学高校课程等多种办法,培养林业人才。现在,大部分县(市、区)林委规定,村林业股东会会长,乡镇林场场长和林业站聘任的合同工,必须是林业职业中学毕业或经过短期培训的学员。1989年,三明市进行“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网络”的试验,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林业科技推广网络的建立,探索实行林业生产、科技推广、人员培训相结合的新体制,促进林业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目前,全市市、县两级都建立了林业科技推广中心,136个乡(镇)建立了林业科技推广站,1076个村成立了林业推广组,实际到位人数2495人,落实科研推广基地720ha,基本做到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的整体联动网络。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0个见效快的科研项目,在林业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明市紧紧抓住良种选育和壮苗培育,从80年代初期开始,就陆续建立各种优良种子园567.sha。1985年,尤溪、明溪两县率先实现造林良种化,预计再经过二三年良种可基本满足全市造林的需要。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协作,刻苦攻关,10年来,全市有35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科技进步奖。同时,广大林业科技人员还努力探索适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衫木、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整套技术指标、技术措施,经反复实践—总结—再实践,几个重点林业县(市)都已编定了当地速生丰产林的造林规程。随着林业的发展,群众对科技推广普及有着强烈的要求,三明市在农村青年中广泛开展了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

(七)理顺关系,改善管理,探索建立“大林业”行业管理新体制。林业是一个产业跨度很大、关联性很强的大产业,但由于长期部门分割、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等多种原因,致使林业生产政出多门,严重地阻碍了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改革试验区工作启动后,就将探索建立“大林业”管理新体制间题排在改革的重要位置上,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林纸结合。分别进行3个试点,探讨3种类型的结合方式:“纸厂办基地”,试点在沙县高桥乡。其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纸厂按吨纸为单位,提取原料基金35元,与产材单位联合建设造纸原料林基地。、目前,纸厂已投资1325万元,与乡村联营新造原料林基地140五a,联营幼林66.7haa“林纸股份合作”,试点在泰宁县。其结合的形式主要是合资建纸厂,轻工与林业各占50%的股份。纸厂每生产吨纸提取基地建设资金40元,作为补偿林业部门培育造纸林基地的补充费用;林业部门保证在7年内建成5万亩基地,纸厂所需的木材由泰宁县林委保证供应。“林纸一体化”,试点在尤溪县。借鉴国外林业先进国家林纸一体化经营的经验,成立尤溪县林纸股份有限公司。划出占全县总面积5%的1.3万ha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建设3.5万t的新闻纸厂。山林和造纸厂的固定资产都折价投股,统一经营,建立贸、工、林相结合和营林、造纸、销售、分配一条龙的新机制。目前正在争取立项。

2.毛竹行业管理新体制。长期以来,毛竹多家经营,生产与管理脱节,造成经营粗放,重取轻投,只取不投,有的地方进行掠夺式经营,生产力低下,竹加工企业产品单一,竹材综合利用率低,限制了毛竹资源的发展和开发利用。三明市选择永安为试点,建立毛竹归口林业部门管理的新体制,其主要内容:一是建立竹笋限额采挖制度,实行竹笋凭证采挖、运输和加工销售,强化竹政管理;二是制定毛竹资源的培育、加工利用发展规划,三是收足、管好、用好毛竹育林基金和生产扶持金,四是完善毛竹生产承包责任制;五是协调好毛竹资源的保护发展与加工利用的关系,通过深化加工利用,开发新优产品,增加销售收入,拓宽育林基金渠道,六是理顺加工、销售管理体制。

3.食用菌行业管理新体制。试点在尤溪县。通过这项试验,明确以木材为原材料的食用菌产业是林产品系列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县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实行行业管理。加强保护和加快发展阔叶林,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抓紧食用菌专用林基地建设。搞好食用菌生产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服务,注重技术和市场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宽销售渠道。食用菌行业管理新体制运行以来,促进了试点县食用菌生产进一步发展,林业部门把定向培育。.7万ha食用菌专用林列入森林经营方案。全县采用林地套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手段,已营造0.28万ha专用林,建立了原料、菌种、技术等统一管理制度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金渠道等得到落实,食用菌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势头,此外,三明市还将陆续建立茶、果、桑、木本药材、木本粮食、木本油料等行业管理新体制,把山地种植业逐步纳入“大林业,管理的范畴。

二、三明林区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启迪

三明林区的改革试验尽管才经过3年的历程,但已为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三明林区的经验说明了以下几方面。

(一)林业改革要立足长远,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协调配套,把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三明市在着手研究林业改革方案时,虽然林业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但他们能立足长远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理出最根本的间题,影响全局的问题,然后研究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这里所说的统筹考虑,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指在考虑改革时必须从林业发展的长远着眼,从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统筹考虑,然后确定改革的实施步骤,使改革的每一项目的出台都能促进和保证发展。另一方面改革试验又必须同当地发展有机地结合。因此,试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本地的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要注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三明试验区抓的速生丰产林商品材基地建设、林纸结合、建立毛竹管理新体制、山地综合开发、食用菌的系列开发和行业管理等试验项目都是把改革和发展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试验。他们根据林业的特点,从确定产业政策入手,研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大力加强行业规划和管理。他们充分利用林区的多种资源,调整当前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实行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林业产业经济体系。他们积极发展联合,逐步迈向林工商结合,造林、育林、采伐、利用、加工、销售紧密衔接的林业一体化经营,实现林业资源、资金、产品的良性循环。

(二)林业改革必须从基础做起,改革试验的关键和重点是制度建设、组织创新。改革意味着旧体制的突破和新体制的建立,意味着要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简单的统和分、放和收政策性的调控是不行的,关键是要建立新的微观构造和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这就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因此三明市林业改革一开始就把组织和制度问题放在改革的重要位置上,精心设计。经过近3年的试验已经形成了10多项比较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示范章程。在80年代初我国一些集体林区忽视林业的特点,照搬农业的做法,搞分林到户,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集体林业的根基,同时给林业经营带来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分户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林业生产长周期与个人短期行为的矛盾,资源占有不均与公平分配的矛盾,重采伐与轻造林的矛盾。特别是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开放后在一些地方引发了大规模的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元气大伤。林业经营主体间题已成为发展集体林业经济在组织制度方面的障碍性因素。三明林区在改革试验中,认真探索村林业股东会管理制度和章程,使集体林业基层经营组织建设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一个健全而有活力的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要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而且要以明确的财产关系为基础。三明市的林业股东会是森林资产股票所有者的代表机构,是一种基于林业经营和利益分配的共同需要,由原有的集体林业经营形式演化而成的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我国众多企业试行股份制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有集中资金的功能;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功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功能;通过股票市场的浮动对企业经营进行评价的功能;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更为直接的功能;把个人消费资金转为生产资金的功能;自负盈亏的功能。林业股份合作经济是新事物,以上诸项功能在相当程度上还未实现。但从三明林区改革试验的实践来看,它是有生命力的,是一项有前途的改革措施。我们认为,林业股份合作经济可以做为农村林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经济组织,.在南方集体林区推行。三明市改革的实践还表明在构造微观基础的同时还要同步进行有关经济运行新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否则微观基础便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流于形式。三明这几年进行的林业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制度,活立木转移制度,以及资源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项目正是在这种考虑下开展的,其与组织创新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新的林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三)改革试验要确定超前、创新的思想。对试验区最重要的支持,就是允许突破某些现行体制和政策,不允许有任何突破就谈不上具有实际意义的试验。我国现行的林业管理体制和政策不把森林(活立木)当作资产对待,而仅当作资源管理。森林非资产化的政策是中国林业问题的根本症结。森林非资产化政策排斥商品经济关系和市场机制。剥夺了营林生产成果—活立木投入市场,进行交换的资格,使营造的用材林要经过几十年后,到采伐木材时才有收入,这显然不符合商品经济原则。建立森林资产制度是深化林业改革的基础。三明林区从发育森林市场入手,逐步建立森林资产制度的试验,无疑是林业改革上一个重大的超前和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开放市场,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除一般商品以外,各生产要素也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森林可作为抵押在资金市场上取得贷款‘’也能作为担保向社会筹集资金,合理合法地有价转让,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只有发育森林市场,承认森林的价值、价格,林业才有可能利用市场化的实物租赁、承包、资金信贷、投资入股等形式,把凝固在山上的森林资产搞活,在要素市场上转化为货币、股票、债券,通过入股联营、横向联合,实现林纸、林工结合,用期货供应方式吸引资金。

(四)改革试验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健全的工作机构和队伍,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制度。三明集体林区的改革试验具有全局性、区域性、专题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福建省、三明市、市属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以党政负责人担任组长,有关部门代表参加的领导小组,党委、政府把林业改革试验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市、县两级建立了常设的实施机构—试验区办公室,保证了改革试验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由于三明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林业体制的综合改革试验,因此,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作用,调动林业部门的积极性是改革试验能否顺利进行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关键。鉴于这种特点,市、县两级试验区办公室和林业部门合署办公,林业部门负责同志兼任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在省里,也由省林业厅厅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省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联络组设在省林业厅。这和大多数试验区以农村工作部门为主的情况有所不同。三明试验区的试验工作严格遵守科学的程序进行。一般都经过调查—设计—论证—审批—实施—监测—总结—鉴定等几个阶段。在信息沟通方面建立了定期报告、项目备案、工作情况经验交流例会、以及项目监测等制度。

三、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三明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明林业改革的经验是可贵的,它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集体林业发展的希望和前景,但也必须同样清醒地看到目前这种改革成果还仅仅是阶段性的,改革还要继续进行,不断深化,而决不能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在思考和展望今后三明市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格局时,必须从改革目标、林区现状和今后10年发展这三个层次和角度作通盘考虑。我们认为今后三明改革试验区的林业改革必须以大力提高林业综合生产为,增强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素质和实力为中心;以探索建立适合南方集体林区林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大力发展区域性的林业产业经济和建立产业集团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林业和林区的经济关系,进一步把林业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林业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把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根据这一思路,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林区改革。

(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股份合作制林业组织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产业分工、组合的趋势不断增强,乡、村两级各种经济组织不断增加,面对这种趋势,林业股东会要通过自身的完善和提高,促进农村产业分工的形成。可以逐步地将股东会由一般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推向实体化、企业化,可以在县、乡范围内推进林业股份商品化试点,允许林业股份产权在乡村个人和集体之间转移流动和重新组合,逐步实现集体林区基层林业生产的规模经营,然后逐步改组成林业股份合作企业。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股份合作林场可以允许其发展相应的林产加工业,鼓励其以森林资产为股份与林业加工企业结合形成更大规模的营林加工一体化的林业股份企业。

(二)深化企业改革,开展林业股份制企业试点,发展现代林业产业集团。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指出:林区完成了荒山造林绿化目标之后,不等于就能发挥林业优势和潜力,关键是要实现林业的现代化。现代林业必须建立在现代林业产业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推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营林生产、林产品加工等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根据这一思路,充分利用三明市已形成的林业股份合作制,把国内外已有的股份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入林产工业企业,然后再将两者有机地衔接起来,融合起来,形成林工商一体化的股份制产业集团。为此还要充分利用我省及三明市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发展以林业证券为主的要素市场。

(三)规划调整好林业生产力布局,在已有基础上开辟若干林业产业开发区,实现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合理化。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三明林区现有的情况,除了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林业工业进行有效的改组改造外,还要积极发展一批效益好技术层次高的林产工业,为此必须根据全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克服林区林产加工业“小、多、散”的突出间题,做好林产工业布局调整和规划,在已有基础上开辟2一3个林业产业开发区,参照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若干做法和政策,在林业产业开发区内相对成龙配套地上一些林产加工业,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综合利用加工能力。加工区必须打破以县、乡设界,封闭生产的格局,应以木材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合理流向为依据进行统筹规划,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理顺各方经济关系。

(四)把改革试验和对外开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改革试验区要为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作贡献。对外开放是福建的一大优势,也是三明集体林区与内地其他集体林区相比所独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既是发展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也是把林区改革试验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首先,我们有国际市场、台港澳市场可以利用,对繁荣和发展林区经济十分有利,这几年三明市已有多种较大宗林产品出口创汇,如松香、胶合板、纤维板、木筷、木碗,清水笋等,出口总值已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仍比较慢,潜力还很大。从比较利益和资源优势来看,近中期可开发出口的林产品还很多,如活性炭、纸、家具、竹木制品、山地水果、罐头饮料以及其他动植物产品等。因此必须以此为导向,通过积极的改革措施,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开拓新的林业创汇产业。其次,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可以引进外部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一方面要利用我们已经形成的森林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把开放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结合起来,努力吸引侨、港、台、外资金,建立一批能成气候的、起点比较高的林业和林产工业项目,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形成明显的产品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技术管理,并做好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工作,缩小我们与国际林业技术、管理上的差距,是提高林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捷径。第三扩大对外开放,还要在发展林区旅游业上做文章。三明市业已形成的森林景观是华东南十分难得的森林旅游资源,对国内外尤其是港台旅游者是有吸引力的,要把旅游与购物、疗养、娱乐、经贸活动及体育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三明林区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

(五)试验区改革的关键同样是要致力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三明林区改革试验区的改革目的和意义也在于能使这一原则在集体林区,在林业部门得以实施和运行。从大的方面讲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宏观调控体系、市场调节机制和微观构造。从三明市林业改革的进展情况来看,在三个方面已经进行了若干单项改革,例如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改革林业资金制度、开放木材市场、创建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当前一是要对已经进行的改革措施进行协调配套、“填平补齐”,使之正常的运转并不断完善。二是结合林业的特点,从目标、内容、手段上划清计划和市场的范围、对象;三是必须加快林业市场调节机制培育的步伐。从林业商品市场角度看,开放了木材市场,木材和主要林产品生产、销售已逐步进入了商品经济的轨道,但这种体制还很脆弱和不完整,还为重重的地区经济利益分割、所有制分割所阻碍;从林业要素市场来看,林业的要素市场形成还赖于林区全社会的要素市场形成和发育,从近期比较现实的角度考虑还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森林市场,由此培育林业的长期的资产和资金市场,在这一基础上抓紧培育林业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逐步形成完整的林业要素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