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11:45:00

导语:繁殖栽培技术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繁殖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一、经济特性及市场前景简述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用材树种,它生长迅速、树杆通直高大,可以在短时期内长成大材。桐材材色浅、结构均匀、纹理美观、隔潮性、声学性好、油漆染色良好、密度低,广泛用于家具、乐器制造、航空、人造板生产、造纸、包装等许多领域,也是重要的出口木材。泡桐树体高大,形态美观,也是常用的四旁绿化树种。

二、生态学特性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垂直分布,河南达1400米,云南达3000米。全国有9种4变种4类型,我县自然分布的有白花泡桐、红花泡桐。白花泡桐,乔木,高达40米,胸径达2米以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到西南分布越高,最高可达2000米。极喜光,为强阳性树种;喜湿怕淹,特别在迅速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地下水位过高,土壤透气性差,地下水位过低,易造成表土干旱,均不利于泡桐生长。白花泡桐只有在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特性,在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土壤pH6~7.5左右为好,pH8.5以上,白花泡桐生长受到抑制。

白花泡桐最适立地条件

因子最适条件概述

海拔分布高在240m,多选作四旁绿化及丘陵地区造林树种

温度最适生长日均温在24~29℃之间,此期持续时间越长,对生长越有利。能耐-10~(-15)℃的低温

坡向阳坡最适宜

坡位坡度<30°时,全坡可造林,坡度在30~45°之间时,中坡以下造林,坡度>45°时,山坡下部、山脚造林

土壤肥力喜肥沃土壤

表土层厚表土层大于15cm

全土层厚活土层厚度>50cm

土壤pHpH适宜范围4.5~6.5最适pH5.5左右

石砾含量<30%

土壤松紧度喜疏松土壤,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其它地下水位高于1.5m时,一般不宜栽植泡桐

三、育苗

1、播种育苗

采种10月中旬前后,当蒴果呈黄褐色,个别开始开裂时,为适宜采种期。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无丛枝病、树龄在8年生以上的优良单株做采种母树。蒴果采集后,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除去杂质、再晾五天左右,装入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泡桐种子千粒重0.2~0.4克,每公斤有种子250~500万粒。成熟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在50~60%,最高达80%左右。

整地作床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做圃地。圃地选好后,冬季深翻,施足基肥,春季浅耕细耙,作床。整地要求做到床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便于排水。苗床采用高床为好,结合作床,每亩施硫酸亚铁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苗床作好后,床面要适当镇压,刮平,灌水一次,防止以后浇水时床面下陷,凹凸不平。

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是为了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具体方法是:用40℃的温水浸种,并不停搅动至自然冷却,再继续浸泡24小时,取出放入盆内,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催芽。在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并不断翻动。4~5天后,当有5%左右的种子开始发芽,露出白尖时,即可播种。种子发芽不可过长,否则会因播后温度下降发生“回芽”而失败。为减少病害发生,可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冷水冲洗,以消灭种子上的杂菌,减轻丛枝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泡桐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浸种一天后晒1天,可有效促进发芽,提高发芽率。

播种泡桐播种育苗有大田直播、温床育苗移栽及营养钵育苗移栽3种,大田直播因出苗晚、出苗率低、苗木参差不齐、用工多、成本高已不为生产所用,后两种方法效果好,而被广泛采用。播种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好,采用塑料薄膜复盖育苗,播种期可提早1个月左右。

温床育苗移栽的具体作法是:作成宽1米,高30厘米,长10米的苗床,苗床间隔40~50厘米作步道。播种前灌跑马水,使水份渗透床面,并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可采用散播或条播,播后覆盖细土或焦泥灰,也可1亩用1kg种子拌200kg焦泥灰,然后播种,播后不再覆土。播后即在床面用竹片等作成弓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床面周围用土压紧,保持床面温度和湿度。要经常观测床内温度变化,发芽后,床内温度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要及时打开两头塑料薄膜、通风降温。随着气温的升高,白天可适当揭开薄膜,使幼苗得到锻炼。移栽前全部去掉薄膜,进行锻炼,使幼苗适应露地条件。遇到干旱时,要勤灌跑马水,保持床面表土湿润。当苗木长到三对真叶时,如过密应分次间苗,待长到4~5对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最好选在阴天,将3~4株苗同时带土起苗栽入一个穴内,栽后及时浇定根水。栽后5~7天桐苗恢复生长,成活率可达90%以上。

营养钵阳畦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的优点是可提前育苗、便于管理,还可解决因移栽断根所造成的幼苗死亡和蹲苗等问题,具体方法是:用营养土加水湿润后制成直径7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营养钵(也可将营养土装入纸袋或塑料容器内作成营养袋),将营养钵整齐地排列于阳畦内,使钵顶水平,喷水湿透钵体,然后在每个钵内播下催好芽的种子4粒左右,然后用细土覆盖,厚2~4毫米,最后覆盖塑料薄膜。播种后要保持床内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低时可加盖草。随着苗木的生长和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苗木长到3~4对真叶时,白天全部揭去塑料薄膜,进行炼苗,同时要及时间苗,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大部分幼苗长到4~5对真叶、苗高10~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营养钵放入定植穴内,覆土与钵顶平。一般10米2左右的苗床,可移栽1亩大田,幼苗长到5~6对真叶时,即可定苗。

移栽后的密度是否适宜十分关键,密度过大,苗木细弱,木质化程度差,冬季易大量干梢,降低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生产实践证明,以每亩留苗666~1000株为宜。

苗期管理:幼苗生长期,容易遭受立枯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危害,应及时开展病虫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150~200倍的波尔多液,及时拔除病株。对害虫可用药物进行诱杀,必要时应结合人工捕杀。必需及时间苗除草,从2~3对真叶开始,每10天间苗除草一次,使移栽前床内密度保持5~6厘米。移栽后,为使苗木提早进入旺盛生长期,要加施追肥,追肥应本着早施、勤施的原则,尤其在旺盛生长期多施追肥,促使旺长。一般从6月中旬起每隔20天左右追施速效氮肥一次,还可结合病虫防治加0.3~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霉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和病害蔓延,干旱时要及时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深锄培土,保持土壤蔬松湿润,促进苗木生长。9月份,停止浇水施肥,防止苗木徒长,提高木质化程度。

2、埋根育苗

苗圃地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地下水位过高或土质粘重的粘土地不宜选作苗圃地。圃地还应向阳背风,以免造成风折、风倒、苗干弯曲。不能选择重茬地育苗,应选择没有严重地下害虫的地方,并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播病害。圃地选好后,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不耙,第二年春季解冻后再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结合浅耕,每亩施农家肥5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加施饼肥25~50公斤。农家肥和饼肥应充分腐熟后施入。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然后作成高垄苗床,垄底宽40~50厘米,高20~30厘米,垄距依行距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

种根选择:种根最好选择1~2年生苗根,生产上一般不用大树根育苗。根穗长度15~18厘米,径粗1~3厘米。种根采集时间从落叶后到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都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挖出的桐根按长15~18厘米、粗1厘米以上,剪成上平下斜的根穗。剪口要平滑、无损伤。剪好的根按粗细分级,50根一捆,并及时凉晒1~3天至切口不粘土,以防烂根,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

催根催芽处理:催根的目的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促使种根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达到宿短幼苗的出土时间、出苗齐。试验证明:种根通过催芽处理,埋根后幼苗可提前半个月左右出土,出苗率可提高10%以上,苗高和地径分别可提高40%和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数量和质量,达到1年出圃壮苗的目的。泡桐的催根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有阳畦催芽和温床催芽。

阳畦催芽: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挖一个宽1.5米,深30厘米,东西方向的阳畦,畦底铺5厘米的湿沙,将种根大头向上,单根直立于坑内,种根间填充湿沙,上盖塑料薄膜,10~15天即可发芽,芽长1厘米左右,即可育苗。

温床催芽:3月中、下旬,在向阳背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东西方向的坑,坑宽1米,深60厘米,长度依种根多少而定。床北筑高30厘米的矮墙,南筑10厘米高的矮墙,东西墙与南北墙顺接,呈斜坡形,南墙外挖一排水沟。在坑内填20~30厘米厚的由40%麦秸和60%牛粪等组成的酿垫物,加水拌匀,摊平踏实,然后覆盖3厘米厚细湿沙土层。将种根大头向上、散开均匀排于坑内,种根间用湿沙或湿土充填,种根上覆盖细砂土3~5厘米,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床温应保持20~30℃之间,超过35℃时应掀开薄膜降温。桐根7~10天即可愈合萌动,15天左右当芽长至1厘米时,即可育苗。坑内覆盖的湿土,含水量应在15%左右,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所盖塑料薄膜不能漏气,否则保温作用下降。夜间加草,保温效果更好。

埋根时间与方法:泡桐埋根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在垄上按株距挖好穴,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穴内,顶端埋入土中1厘米,两边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催过芽的种根,如芽长到5厘米以上,埋根时应将芽露出地面。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如要培养苗高4米左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或1×1.2米为宜,每亩埋根667~556株。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杆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

为使苗木提前出苗,延长生长期,提高苗木质量,在埋根后进行地膜覆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覆膜一般在埋根后随即进行,用厚0.0015毫米透明地膜,顺垄铺于垄面,拉紧、铺平、封严、压实、严防漏气。地膜育苗埋根时间可稍早于一般埋根,在管理方面应注意:①育苗前土壤要有充足的底墒;②在幼苗出土阶段必须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发现幼苗开始出土,应立即破膜,并用湿土将口封好,否则幼苗易烧死;③增施基肥,提前追肥。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长至10~20厘米时定苗,每个根穗上保留一个健壮的幼芽,其余除去。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为埋根苗的旺盛生长期。因此,这一时期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应及时施追肥,第一次在5月底前,每株施稀释人粪尿1.5公斤左右,或硫酸铵每亩30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硫酸氨40~50公斤,一般离苗木20~30厘米外开穴或挖沟施入,施后封土,土壤干燥时要浇水。此外还可用0.1~0.2%的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施肥。7月中旬追施尿素或硫酸氨一次,施肥量可大些,8月上旬可施一次磷钾追肥,促进苗木木质化,9月上旬以后,苗木高生长逐渐结束,各部组织不断充实,不必再浇水施肥,以免引起苗木后期徒长。花泡桐及其杂种后代,容易从叶腋萌发副稍,应及时抹掉。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应作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金龟子、地老虎、炭疸病等病虫害,注意排水防涝,及时中耕除草。

四、造林

1、造林地选择:泡桐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同时又怕盐碱、怕水淹、极喜光,造林时选择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造林地较为适合,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壤土至砂壤土的山地、坡地上造林,但应避免在风口造林。

2、整地方式

①穴状整地:穴状整地时,穴的规格因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不同而异。深度一般是0.5~1.0米,在土壤比较粘重板结的情况下,整地深度要大些,通常是0.8~1.0米,在土质疏松的情况下,深度可小些,通常是0.5~0.8米。方形穴的宽度一般在0.8~1.0米,圆形穴的直径一般是0.6~0.8米。穴状整地的规格不同,泡桐幼树生长量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山区,穴状整地越深,泡桐幼树生长量也越大。据四川农学院调查,整地深度达1米时,造林当年的泡桐幼树,比整地深度50厘米时,胸径生长量大56.1%,主干高增加68.9%。在平原地区,穴状整地分3个步骤:

第一是挖穴。挖穴时间因土壤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土壤可在造林前一个月挖为宜,特别粘重或板结的土壤在冬前挖穴效果更好。挖穴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别堆放。

第二是填土。填土深度根据苗木根系大小而定,生产中一般填至离穴沿30~50厘米左右。填土时应先将表层土填入,再依次中层土和底层土,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并将其上表面作成馒头形。

第三是灌底水。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踏实,还应灌一次底水,使穴内虚土充分踏实,避免造林后苗木断根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凉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②鱼鳞坑整地:山地一般可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将坑面挖成水平,破土圆面直径约1.0米左右;第二步:在坑的外围作一高约10厘米的土埂;第三步:在坑内挖穴松土,深度一般0.5~1.0米;第四步:在坑内靠山坡上部的一面作一月牙形蓄水沟,蓄水沟的大小因土壤水分情况而异,严重干旱地区蓄水沟可大些,深度0.5米、宽0.2米、长0.7米左右。

③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缓波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整地深度一般30~50厘米,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因造林行距而定,一般是3~7米。

④撩壕整地:撩壕整地比水平带整地在改善土壤条件、保持水土、促进泡桐生长方面有更大的优越性。据河南省石曼滩林场试验,撩壕整地与水平带整地相比较,3年生泡桐幼树树高生长量大22.4%,胸径生长量大42.9%,冠幅大37.5%。

撩壕整地的带面宽度和带间距与水平带整地相似,整地分3步:

第一步:先挖水平带;第二步:在水平带的外侧作高度和宽度分别约15cm的土埂;第三步:在土埂内挖壕,深度0.5~1.0米。

3、造林密度

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种类、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3~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距可采用3×3米或3×5米三角形配置。

在村旁、宅旁进行带状或块状栽植时,初植株行距3×3米或4×4米,及时进行间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山地人工纯林,可采用3-6×3-6米,多采用5×5米,每亩26株。

泡桐可以和毛竹进行混交,在桐竹混交林中,泡桐造林密度以每亩13株左右为宜。

4、造林季节

植苗造林从落叶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有一种带叶栽泡桐的方法,试验证明,其幼树生长比春季造林的好。它一般是在10月中下旬泡桐开始落叶但又未全部落叶时进行栽植。

5、造林方法

泡桐的造林方法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埋根造林、插干造林等,而植苗造林是一种主要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所用苗木,一般为一年生或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在4米以上,地径在5厘米以上。山地造林,大苗易招风摇摆,采用“栽小苗平茬培育高干”的办法,效果很好。小苗高度1米左右,平茬后,1年主干高达3.2米。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可采用埋根造林。

栽植时,泡桐不能栽得太深,栽得太深幼树生长不旺,一般栽植深度是以苗木根颈处低于地表10厘米左右为宜,要进行高培土,以防苗木倒伏。苗木根系要理顺,让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直,另一人把细土轻轻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灌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成活率。

六、抚育管理

1、修枝间伐泡桐定植5~6年后,树冠扩大,为促进泡桐生长,要及时进行修枝。修枝在早春萌动前进行最好,修枝要适当、修枝切口一定要平滑以利伤口愈合,保证泡桐的正常生长。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林木分化还没有表现出来以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3×3米,4×4米,4×5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间伐或隔株间伐。

2、高干培育高干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泡桐高干培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平茬法、抹芽法、目伤接干法和平头法。

平茬法一般进行一次,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连续二次平茬较一次或三次平茬效果好。平茬方法是:对出圃的苗木,由于苗木小,或干形不良,或由于病虫害生长不良的苗木,可在造林后连续进行二次平茬,平茬时间以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较好。选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利刃截断、截面尽可能平,防止劈裂。平茬以后要扒土凉茬3~4天,以后用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留一株生长最好的,其余全部除去。连续二次平茬的泡桐主干高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1.0~1.5倍,胸径生长也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平茬的泡桐,树干通直圆满,提高了桐材的等级和经济价值。

3、施肥

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或混合肥,于穴状整地时,和表土混合均匀后填入穴内,每株15~25公斤,或用饼肥1~2.5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土杂肥和人粪尿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50~70厘米挖26~30厘米深的圆形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桐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5~7年生每株0.5公斤,8~10年生每株1.5~2公斤,11~15年生每株2~2.5公斤。

4、加强保护

泡桐的皮很薄,损伤后很难愈合,对材质影响很大。因此,必需加强保护,严防碰伤或牲畜啃坏。泡桐在幼年期易受日灼和冻害,可于初冬和早春在树干上涂刷白涂剂(生石灰10公斤,食盐1公斤,水18公斤混合搅拌而成),或捆上草把,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