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人居环境治理策略
时间:2022-10-08 08:38:22
导语:脱贫攻坚背景人居环境治理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党的明确提出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真脱贫、脱真贫。全国人民对此思想高度重视,开始做实做细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建档的目标。巴塘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州西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的结合区域,全县有97%藏族人口,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县城。巴塘县地理位置特殊,其居住环境治理情况多样化,治理策略要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增加了分析研究的复杂性治理时间尚短,当前结果多依赖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的援助,其长期性的影响要依靠政府的治理策略。本文从2015-2020年间甘孜州巴塘县康巴藏族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并对其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实现国家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治理贫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脱贫;康巴藏族;人居环境;治理策略
2015年中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2017年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吹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号角,随后制定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2019年3月国务院落实了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提出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力度。巴塘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边缘地带,地处川西北高原山区,是四川省与西藏交界的重要节点城市。助力该区域的脱贫,对于发展民族团结具有特殊意义。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从2015-2020年间甘孜州巴塘县康巴藏族的人居环境治理效果出发,对其人居环境的治理策略进行研究。巴塘县是“高原江南”,地处偏远,地质脆弱,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基层组织比较薄弱,不少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弱,同时也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全县有61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21.15%,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战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国家出台了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银行业保险业扶贫等一系列的举措,从甘孜州巴塘县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政府投入,群众参与,援建帮助”这一治理链为主要框架,对巴塘县的人居环境治理各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各项策略的结成果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总结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可能性。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人畜混居、饮水安全、危旧房多、道路不通等难题是长期制约其发展,同样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群众自主改善居住环境的积极性不高,光靠财政投入政府又显得力不从心,最终通过“政府投入、群众参与、援建帮助”三大主体策略做为巴塘县推进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在关于四川省印发《藏区新居建设计划推进工作方案》中,藏区新居建设、危房改造,“五改三化”项目(改房、改圈、改厨、改厕、改水电和房屋美化、庭院硬化、绿化),易地扶贫搬迁等为主要工作目标。为保障和推进巴塘藏区治理效果,为可持续发展而推行了一系列的治理策略。
一、建立现代形态和环境统一的新型社区和聚居区
甘孜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根据工作方案,以政府投入为主,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在道路、饮水、电力保障这些难题上下功夫,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改善则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藏区新居”工程作为“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核心工作和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在“藏区新居”建设中打造现代业态、现代形态和现代环境统一的新型社区和聚居区。藏区新居建设包括新建和改造两种类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以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筹资能力大小做为规划和建设新居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农牧民的建议和意见,不能因为新居建设增加新的贫困人口。新居建设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并引导农牧民直接参与建设。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帮衬,对结帮扶与投工投劳等措施减少资金的需求;以实际条件和环境出发,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必保的原则。同时处理好“建、改、保”的关系,保留村寨原始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对百年老宅、原有的生态环境、老林盘、大树、古树、珍稀树木,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与与保护政策。对于改造提升已经具备基本功能的村寨,尽量保留原有风貌,突出区域特色,不应照搬城市建设的思维和做法。要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真正体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环境整治,振兴旅游
巴塘县在金沙江上游,连绵的大山和奔腾的数条河流里矿产丰富,素有“高原江南”“弦子之乡”美誉,采矿挖砂一度成为县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这座原江南小城的真实写照。山上的植被变少了,河水变得浑浊了,灰尘变多了。巴塘县人民意识到认识到这样的发展模式管不了一辈子,青山绿水才是巴塘的最大财富。痛定思痛后提出了“环境整治,旅游振兴”的策略。于是在双流援建巴塘指挥部的支持下,近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展开了一场整治与振兴同步的行动。关闭夏塞银矿、佛光水泥等3家矿产开采企业,整治巴楚河、金沙江沿线的采砂企业;以“山种植、路种花、河变湖”的旅游振兴行动,渐渐的以前的荒山也开始渐渐有了绿意,河水也变得清澈。改变城市面貌,治理绿水青山,使这座高原小城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越来越多了,以高原特色旅游为主的业态渐入佳境。绿色发展,普惠民生。遵循生态规律,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更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实施人居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润育工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从康巴藏族的人居环境治理的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治理的初始阶段政府扶持和社会援助作为外因成为了康巴藏区的居住环境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但从其长远可持续性的成效来看,当地居民主动参与治理作为内因必将成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为了激发内生动力,保证人居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甘孜州委宣传部于2018年实施推行“润育工程”。甘孜州扶贫移民局明确创新扶贫项目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决策、建设、管护的积极性,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宣教聚力行动、文化浸润行动、文明引领行动、典型示范行动等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其中实施文明引领行动,动员50%以上的农牧户参与“五星级文明户”创评,创评“五星级文明户”达到参评总数的15%。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截止目前,在2016年底巴塘县共在12个村实施“五改三化”734户,推动5个村的藏区新居建设,普惠藏族群众379户,至2020年4月共建幸福美丽新村50个,藏区新居2582户,五改三化5433户,新建垃圾收集池161个、公共厕所112座,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先后援助巴塘开展新建和改造各类基础设施项目40余个。在基础设施、社会事务、产业帮扶、助民增收、促进就业、培养人才、全力参与共建七个方面全面展开。全面提升城乡环境,以文化为魂,改扩建城市,提升风貌,改善教育、医疗、商贸等服务设施,深化“润育工程”,倾力做美村寨。巴塘藏区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生活条件好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更强的勤劳和劳动的欲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环境对人的意识、对人的劳动欲望起了很大的作用。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居环境,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提升公民素质、激发群众发展信心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城乡环境和发展环境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脱贫攻坚背景下康巴藏族的人居环境治理的策略研究,对于特殊贫困区域的乡村规划设计体系与规划实施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形成系统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建立特殊贫困地区乡村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实现国家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区域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示范。
参考文献:
[1]祁新华等.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J].2007年6月第16卷第2期
[2]彭超,张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宏观质量研究.2019年9月第7卷第3期.
[3]赵华勤,江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专题
[4]郜彗,金家胜,李锋,周传斌.中国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评价及发展对策.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2015年6月
[5]熊沁.简论转制社区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2
作者:江雪梅 柳梅梅 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 上一篇:美丽乡村背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 下一篇:十四五期间大气环境治理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