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时间:2022-09-18 09:06:30

导语: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摘要:在风景园林专业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变化。基于此,对风景园林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发掘,确定课程思政的培养内容,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并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探讨其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以期为推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风景园林;教学改革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大思政”理念,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而应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针对专业课程推行思政教学改革正是贯彻这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所谓“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红色元素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其思政化,需要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应立足于专业,将课程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明确思政素养培养目标,将其与专业技能目标同等考虑。通过思政素养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正确理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思政素养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

2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培养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风景园林专业背景及内涵,将课程思政的培养内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2.1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党的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兴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风景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建立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风景园林行业发展亦有重要作用[3]。教师在教学中对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等相关元素进行深入发掘,如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传统植物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使学生对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引导其建立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开阔的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是时代对青年提出的要求,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作为一名风景园林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能够理性认识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和国际同步,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也应上升到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国际先进理念的介绍和剖析,引导学生对东西方园林文化进行深层次理解,扩展全球视野。

2.3绿色中国梦

绿色既是风景园林的基本属性,也是新时代对中国风景园林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这就要求风景园林从业者能够合理运用自然和社会因素创作优美的、生态的人居环境,充分展现生态、绿色、宜居等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中国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学生能够牢记美丽使命,不忘绿色初心,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

2.4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就是人文关怀。风景园林专业的本质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服务,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是未来风景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风景园林人,应以人为本,立足社会,心系自然,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关注民众诉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注重无障碍景观设计,使学生能够认识专业本质,承担社会责任。

2.5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要求从业者不仅具备精湛的技能和创新意识,更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可以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在此过程中培养其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团队协作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

3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风景园林专业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从2011年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列为国家一级学科以来,各个院校一直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我国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一般包括基础理论课程、核心设计课程及课程实践三个模块,针对课程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3.1强化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责任人,强化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前提就是要求专业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师德,不断学习,树立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首先,强化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研究和学习培训。教研室定期开展相关讲座,通过研讨会、教学观摩、学科竞赛等方式,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立德树人意识,明确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责任。其次,作为专业任课教师要多同思政教师、辅导员交流沟通,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教研室定期邀请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研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应围绕专业各个具体课程特色与教学目标凝练思政元素,根据各课程的思政教育侧重点,分类分层分课程将具体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一一对应,为推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出总体部署。

3.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关注的热点,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避免生硬的说教,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体验,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专业知识学习当中。

3.3以实践课程资源为有益补充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应对和解决出现的问题,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古典园林认识实习为例,以往的模式是由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讲解和指导,学生缺乏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受到人数、场地条件等限制,实践往往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考虑调整了实践展开的方式,比如教师和学生进行身份互换,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担当起现场讲解的工作,教师作出纠正和补充,这就需要学生在实习之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并加深了对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的认识,建立起文化自信,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协调的能力,同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3]。

3.4引入多元的考核方式,建立课程持续改革机制

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考核,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结合各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比如任务实施过程对应创造力、事业心、责任感测试点,调研汇报对应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测试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应建立课程持续改革机制,成立相应的课程持续改进组,每隔一段时间对专业课程进行考核评价,将思政培养内容纳入到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考核,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持续改进方法,使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是建立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型学科,首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学生在掌握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了综合素质,实现了教学和育人双向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目的,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并且不断探索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治忠.把握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着眼点[N].青海日报,2019.03.25(11).

[2]焦连志.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高校育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J],吉昌学院学报,2017.12(6):1-5.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53(1):43-46.

作者:邓睿 储凯锋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