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时间:2022-03-29 03:34:33

导语: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现状

近年来,以加强和规范财政治理为中心,我国在财政预算治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如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预算会计不仅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和持续运行能力。为适应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又改进了预算会计制度中的部分内容,如对部分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授权支付下预算单位在收到用款额度(而不是资金)时确认收入,对于年终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留存在国库的资金,按照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财政总预算将其确认为收入。这些改革措施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够。目前还没有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在建立程序规范、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模式和机制等方面,仍然与改革目标有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对于确保政府按规范行政程序运行,防止腐败和浪费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合适的。但收付实现制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揭示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完整情况,不仅不利于正确地对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决策和管理,也不利于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落实。因此,积极开展政府会计研究,探讨如何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事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统一的准则(制度)机构。我国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相关制度或准则由不同的机构,例如国库会计由中国人民银行、税收会计由国家税务总局、其他分支由财政部,这使得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从机构就缺乏统一性。由于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使得不同公共类型部门的资产分别核算、分别报告,而且报告非常简单。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在建工程依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在竣工决算前不列入单位会计账面资产,而无法获取单位完整的资产情况;在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的资产负债简表中,只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按大类列示,缺乏明细的分类及对每项资产确认、计量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说明。

2、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的真实情况。近年来,政府负债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据央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超过5万亿元,约相当于GDP的16.5%,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支付的部分,对当期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债务、融资平台担保等或有负债不能有效真实反映,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3、核算管理范围窄,核算内容不完整,政府“家底”不清,账实不符情况普遍存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对一些政府投资形成的股权、产权、政府债权、债务等资产负债项目还没有或没有完全纳入会计核算范围,造成对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的“家底”不清,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很多公共部门资产没有在行政事业单位账务核算中体现,如交通部门的公路基础设施、行政部门的无形资产、林业部门的资源性资产、文化部门的文化遗产等。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公共部门往往只重视资产购置预算,在获得资产后,容易轻视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4、总预算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缺乏整合,造成资产运行成本信息缺乏,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钩。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阶段的交易、单位会计只记录本单位付款阶段的交易,各自为政,缺乏直接的交流。因此,当财政部门在核定预算时,不掌握部门资产的准确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无法做到结合资产占用状况来安排各部门的支出预算。造成资产占用较多的部门,不仅不会因此而少安排预算,反而可以多申请运行维修费,甚至可以将一部分资产出租,为本部门牟取私利。更严重的是由于没有强化节约使用资产的观念,对已占用的资产没有成本和费用的概念,导致一些财政资金成为免费的“赠品”和分配不公平,造成资产的浪费和闲置。由于不能准确核算资产净值,资产的使用价值与账面价值缺乏有机衔接,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难以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配置和处置。

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因素,导致其主观上缺乏资产管理动力。由于事业单位是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它是保障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益性福利和服务性机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从本质上缺少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动力。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来源的依赖以及财政部门对单位资金管理的粗放模式的制约,事业单位长期不实行经济核算,也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预算管理偏重于增收节支的资金管理,对于资金形成的存量资产的管理则无暇顾及,造成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6、由于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存在局限性和核算范围偏窄等问题,容易造成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凭据,这样易造成当年要承担的支出无法在当年体现,如,政府债务要支付的利息。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一方面政府可支配财力数额较大;另一方面需要支付或承担的相关费用却待下年支出,造成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信息,不能对或有负债实施有效监控,从而对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导向,表现为政府决策的失误,如重复建设、一味追求规模效应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客观评价政府和行政绩效。

三、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针对我国预算会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政策取向,笔者认为,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环境,权衡各项改革的轻重缓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首先,应整合各组成部分会计准则(制度)的机构。可借鉴国际统一做法,建立一个权威性会计组织统一制定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或制度。目前,可考虑由财政部会计司组织政府有关人员、会计实务专家等人士,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我国权威性会计组织;其次,整合各组成部分会计,便于会计信息的对比与汇总。一是整合收入会计与总预算会计,在会计账户设置上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会计账户体系;二是合并国库会计与总预算会计;三是合并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四是整合总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使总预算会计能够追踪机构层面的交易。

2、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不断探讨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积极稳妥地改革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收入满足支出的程度来计量财务成果,重点在现金需求和筹资需求上,因而与政府筹集资金以偿付负债的能力相关。借鉴国外大多数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我国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应首先对政府债务(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或隐性债务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当条件成熟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扩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对某些会计事项仍可采用收付实现制。

3、制定事业单位预算定额标准和事业资产配置标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标准体系。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是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包括事业单位的预算定额标准和事业资产的配置标准两大部分。应通过资产清查等基础手段,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资产的实物量、价值量及运行状况等信息,根据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分类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实物费用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

4、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完整明晰报告资产信息。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实际上是预算会计报告,是以预算会计报告为核心的一种报告体系。今后可考虑借鉴吸收《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及国外相关会计准则,同时结合财政资金流动的具体特色,着手制定一个统一的、内容能同时涵盖政府各会计系统的政府会计准则或政府会计制度,使其对今后制定的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具体规范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意义。政府财务报告作为政府财务状况信息的反映载体,在资产信息的披露方面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资产报告的范围要完整。国有基本建设单位的资产信息应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统一反映为在建工程;使用权益法核算政府代行国家职能管理的国有资产权益和收益权,以考核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合并政府本期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公共附属单位、公共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得到一级政府完整的资产“家底”;二是资产价值的列示要明晰。按照资产的分类,在资产负债表中清晰地报告每一类资产的价值,在附注中列示或说明每项资产所采用的计量模式,是否计提折旧,计提折旧的方法以及具体折旧的金额等;三是资产状况的信息要详细。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详细说明现金、银行存款情况,资金使用计划及执行情况,对外投资的组成和风险情况,在国有企业中权益保值和增值情况,固定资产的构成和使用情况,基础设施的维护情况,以及自然资源及一些文化遗产等无法计量资产的数量等情况说明。

5、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管理手段。应充分利用“金财工程”的技术平台,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和跨行业的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网络。加强资产的实时监控,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开通网上办理资产审批、资产处置等业务,同时要建立分类资产管理数据库,通过细分资产的种类,区分各类资产的来源、分类、性质、使用状态、区域分布情况等基础信息,为制定事业资产的定额标准、实现资产的共享共同提供基础信息。

作者:潘秀庆工作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