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时间:2022-08-25 08:35:05

导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球科技、产业和社会的变革,全新的智能时代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工智能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给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人工智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财务服务平台将财务工作划分为基础核算会计、管理决策会计、信息技术型会计三大类型。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基础核算会计工作将完全被财务机器人替代,财务机器人能比人类更高效地完成财务数据的录入、账务处理等繁琐、机械、高重复的财务核算工作,而且准确率远远高于人类。面对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全面应用,基础核算会计的从业人员将面临巨大挑战,最终将倒逼基础核算会计从业人员向管理决策会计和信息技术会计转型。但目前,人工智能时代下具备管理决策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非常紧缺。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对学生管理

会计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弱化,对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日益重视,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却仍以核算为主,基本上还停留在点钞、人工对账、手工账务处理及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操作等传统的实践项目上,其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没有能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环境下管理会计、财务共享、计算机基础编程知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例如很多企业已使用互联网进行报账,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出纳岗位实务》课程仍然在训练传统的报账方式和流程,仍然以点钞、翻打传票等传统技能为主;又如会计专业基本都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但教学内容依然是安排学生完成“账、证、表”的处理,并未涉及管理决策,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财务管控思维、利用大数据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再如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缺乏和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编程和财务系统维护的训练等。实践教学内容的滞后,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这导致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后依然手足无措,企业需要重新培训员工才能上岗。

(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相互孤立、学生缺乏全局观

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人工智能大环境下企业更需要会计人员精财务、通业务、会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各种仿真教学软件的简单堆砌,一门实践课一种软件,相互独立,没有实现串联,无法实现真正的“业务”与“财务”融合。学生学完所有的课程后依然缺乏全局观,缺乏全局观就无法通业务,不通业务就不可能很好地做管理,最后导致学生毕业后与企业对实际业务和管理能力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进入职场后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和期望。

(三)实践教学缺乏真实的工作情景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基数大,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工作性质等原因,无法满足大规模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这导致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以校内课程模拟仿真实训为主,但校内仿真实训的训练内容相对滞后,缺乏企业真实工作情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目前的校内实训仍然是注重系统、软件等账务处理,跟不上人工智能背景下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内仿真实训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外延、情景认知、业务流程、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初入职场必须具备的能力,导致学生有限的时间、精力未能充分用到实处。

(四)“管理型”双师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转型升级受限

国内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从事教师行业,以理论教学见长,虽然受过一些专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但并非直接从实务工作中来,没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经验分享。另外小部分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基本是以会计核算工作经验为主,企业管理经验欠缺,难以满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转型升级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搭建以核算为基础、以管理决策为重心、以科技创新和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校内智能财务综合实训基地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从传统的重核算思路中走出来,搭建以核算为基础、以管理决策为重心、以科技创新和计算机技术为辅助的智能财务综合实训基地。首先,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实践能力培养将从过去的以课程为主的手工账务处理实训转变为适应人工智能背景的基础的智能实训,在“基础核算基地”下建立智能财税与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应用中心、仿真综合模拟实训中心,适当弱化被软件所替代的核算内容的训练;其次,将实训的重心转移放在对学生管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在“管理决策基地”下建立智能财务决策中心、企业ERP管理中心、业财一体化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财务管控的思维及商业敏感性,进而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最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中的财务系统个性化搭建、财务系统数据维护等工作也要求会计不仅精通财务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和系统维护技能。因此,设置辅助的“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基地”,其下建立数据库及IT基础中心、IT工具应用中心、财务大数据应用中心,不仅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编程和维护技能,同时也强化学生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的能力,促进专业培养转型升级。

(二)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业学院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内使用企业业务平台已成为可能,学生“到企业”实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切实实现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作业相融合、专业设置与岗位相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或校外实践基地。产业学院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巩固其理论知识、弥补校内仿真教学软件案例和数据相互独立、无法实现不同课程实训内容之间数据串联的缺陷,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业务、核算、管理决策、IT应用全过程,实现真正的“业务”与“财务”融合,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另一方面,产业学院或校外实践基地还能让学生置身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真实地与企业员工打交道,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熟悉业务流程,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会计专业产业学院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应当紧紧依托行业,并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一个深入互利合作的平台,产学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建立有效的“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长期合作机制,达到共赢目的。

(三)通过挂职等途径提高教师“管理型”实践教学能力

国务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寻找合适的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和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打造真正的“管理型”双师教学团队;同时,高校需建立健全教师脱产到企业挂职的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校内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应主动深入企业实际,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挂职等途径熟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会计实际工作各环节,将最新的“经验”教授给学生。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举办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会计行业变革日新月异,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基础核算会计人员需求也在不断下降,对精财务、通业务、会管理、懂信息技术的复合性会计人才需求增加,这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校内建立符合新形势下的智能实训基地,校外“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不断探索和总结凝练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壮大校企合作受众覆盖面,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会计职业人才。同时,要加强“管理型”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提供保障。相信通过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学生共同努力,会计专业人才一定能够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踏浪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永波.“大智移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科技风,2020(12):162-163.

[2]谢庆华.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4):153.

作者: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