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互动机制探析

时间:2022-10-23 05:20:13

导语: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互动机制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互动机制探析

摘要:会计准则属于会计人员一定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其有助于引导会计者根据标准进行会计业务,进而不断提升会计人员业务质量。在整个运营阶段,其主体肩负着数据参与及交流的作用,可以保证会计准则贯彻落实。为此,文章介绍了会计准则操作主体和互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我国会计人员提升业务质量带来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会计准则;运行主体互动机制;分析

会计准则操作主体结合各自权利分成制定主体、落实主体与监督主体,会计准则顺利实施是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通常情况下,落实主体针对会计准则的落实状况具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及首次实践经验,但因为其数量较大且个体差别很大,所以落实会计准则是难以形成集中意见,进而促使这种从会计准则落实主体至制定主体直接产生的数据有限。这时,采用会计准则监督主体的数据渠道来评价会计政策落实效果,就变成了会计准则修整与完善环节的关键反馈制度,该种数据机制需要监督主体分析预测和总结落实主体的会计准则执行状况,并通过稳定有效的数据途径向会计准则制定对象反馈,从而制定主体在修整完善会计准则时对此进行回应。由此得知,会计准则操作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于准则建立、实行和优化环节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一、会计准则运用主体的含义

一般会计准则运用主题体涉及三大部分,主要是制定主体、落实主体、监督主体,要求三个主体共同落实其职责,以优化与健全会计准则。按照我国政府单位职能的划分得知,制定主体是国家财政单位,要求对国内会计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制定部门会对会计准则开展起草、建立工作,并在实践过程加以修改与完善。落实主体就是每个事业单位,并有专业的会计者来落实会计准则,要求根据会计操作规范及要求进行业务处理。而监督主体属于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督部门,由他们对落实主体进行监督。从会计准则落实环节来说,主体间的数据传输和行为活动遵守“准则制定、准则落实、准则监督”的先后流程。由此得知,落实主体不仅要遵守制定主体的会计准则,还要接受监督主体的监督和控制,在三者的共同努力下,能保证会计人员的服务质量,防止产生违法乱纪等情况。

二、互动机制

首先,制定主体和落实主体间的互动联系,实际上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制定主体的会计准则,有助于规范各单位内会计者的行为及危机意识,当要求修整会计准则时,就会影响到落实主体,指导其根据新规范、新技术、新观念开展会计师核算工作,并对具体问题加以解释。制定主体并非随意建立会计准则的,其要求兼顾到落实主体的利益要求,通常要求组织研讨会、座谈会等,旨在提升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另外,号召广大落实主体参加到准则制定工作中,以保证制定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会计准则运行中制定主体和落实主体之间是彼此作用的互动联系,二者的持续博弈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落实,属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非常关键的利益博弈前提。其次,监督主体和落实主体并不只是相互监督的关系,其还有保护、反馈的联系。当落实主体的会计数据不对称时,要求由监管主体加以控制,严肃打击违章乱纪等情况,而且还能够保障事业单位稳定运营,避免出现数据风险及财务危机。此外,落实主体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有助于反馈出市场数据,为监督主体控制市场提供了数据支持,使之了解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进一步优化监管机制,进而全面制约会计工作行为。最后,制定主体和监督主体也属于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制定主体健全的会计政策之后,使得监督主体根据政策进行控制,为之提供了机制保障。而且,监督主体所反馈的数据能得到制定主体的参考,要注意掌握事业单位的效益需求及运转状况。相互之间互为协作、数据共享的关系,能共同控制会计行为,保证会计准则安全有效的运行。

总之,在会计准则具体运行阶段,主体间并不是简单顺着单个方向传输数据与履行义务,其是处在一种两者间连续双向功能的“三位一体”的互动体制内,是渗透于会计准则落实中的关键利益关联当中。所以,分析会计准则中主体之间关联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机制,对全面了解会计准则运作机制和提升会计准则建立质量及执行效率均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针对实际情况来说,制定主体和监督个体间的互动关系更加明显,在会计准则落实主体需求分散、种类多样化等造成的参与度偏低现象,从制定主体和监督主体的互动着手,有助于理顺准则制定和执行过程的主要作用体制、为优化准则制定工作提供科学的路径。

三、会计准则运营主体以及互动机制介绍

(一)会计准则调整

制定主体在调整会计准则时,有些要求遵守基本原则,该种情况下,促使上述准则缺乏健全的系统标准,会计者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具有很大的选择及判定空间,给会计者运行准则提供了方便。而且,还增加了银监会、证监会等组织的监督难度,在对相同问题进行解决时,极易产生误差。比如,在调整会计准则之前,部分会计准则不够健全,造成会计实务中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当监督主体编制准则运行报告时,常常会产生事业单位计算错误的情况,影响到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在编制收入政策方面,要求会计者遵循“五个标准”,但伴随市场多样化趋势的深入,事业单位内业务形势也朝着多元化趋势扩展,造成收入审核、计算审核存在较大的偏差。为此,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只是依靠解释与说明并无法处理实际问题,要求对现行的会计政策加以调整,以优化会计准则系统。国内财务单位对于财务报告及收入规范进行了调整,对部分业务收入计算总额有了详细的规定,能够有效处理会计准则运行存在的随意性现象。在该种情况下,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改进业务模式,迎合自身发展要求,还能够提高会计准则运行效果,保证会计者能够根据标准、规范开展核算工作。由此得知,制定主体能结合监督主体反馈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研究,掌握现行准则隐藏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与完善,有助于约束落实主体的行为,进而保证会计数据的统一性。

(二)新添加会计准则

社会发展的环境是持续变化的,当某个产业及业务出现变化时,通常会引起连锁反应,促使其他产业业务也出现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促使会计核算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影响到事业单位掌握当前发展情况,很难准确建立管理规划及发展战略。由此,制定主体应当对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展开分析,对于新产业、新业务来新加入会计准则,以迎合会计核算的工作要求。比如,监督主体在编制准则运行报告时,常常会发现单位内部财务数据不对称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缺乏数据披露依据,在财务信息处理中缺乏相关的披露依据及条件,造成事业单位不清楚本身的财务情况。为此,国家财政单位多次反复的新加入会计准则,对落实主体权益的披露有了详细的规定。因为各个落实主体的权益范畴不同,在数据披露上也有不一样的规定,有助于优化财务数据披露系统,保证披露效果。

(三)会计准则说明

保证会计政策能够顺利运行,既表现在制定主体和监督主体方面,还表现于落实主体的专业素质方面。若落实主体无法准确了解会计准则的需求及标准,在执行过程极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经营,尽管该问题能够由监管主体负责指导,但所发挥出的效果十分有限,很难从本质上处理问题。为此,要求制定主体详细说明会计准则,为落实主体确定方向。根据近几年的监督报告得知,国内许多事业单位均存在会计准则了解错误的现象,促使业务进展投资、发展等受到巨大影响,造成会计人员不能准确制定财务报告,常常产生业务处理错误等问题。在处理这类问题上,能基于会计准则说明进行处理,国家财政单位随后了诸多条例,对事业机构的投资活动、业务处理等有了详细的说明,并在业务处理方面提供了许多处理标准。而且,对事业单位的具体处理状况进行了信息采集,证实了会计准则说明的合理性。制定主体通过和监督主体进行沟通,有助于及时采集、反馈数据,并对相关的准则进行说明,可以有效提升会计准则的落实效率,以减少落实主体的风险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存在显著的动态性改变特征,要求制定主体、落实主体、监督主体三者有效互动。有助于及时获得数据,方便掌握会计政策的运行效果,并做出合理的调整,以充分发挥出互动机制的内在作用。

参考文献

[1]卜君,孙光国.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7(8).

[2]刘珊珊.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舒晴.会计准则运行主体及其互动机制的分析[J].江苏商论,2018(6).

[4]李淑清,孙冰.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及建议[J].黑龙江科学,2013(9).

[5]高小兰.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J].现代营销旬刊,2015(4).

作者:王海波 单位: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山东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