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3篇

时间:2022-05-13 03:05:56

导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论文3篇

第一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及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服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各项要求,财政部于2012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事业单位中实施。新的制度与旧的相比无论是目的要求还是具体操作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它的颁布不仅解决了因旧制度与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引起的弊端,把没有必要支出款目删除,并且由于其加强了核算与监督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遏止贪污腐败的现象。

1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

1.1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指导依据发生了较大变化

我国自从1997年以来一直应用实施的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在很长时间内为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依据,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项积极探索。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事业单位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其服务职能也在不断的强化。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企业会计接轨,《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制度》成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基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新会计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提高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点从新会计制度的第一条规定中可以看出。

1.2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更加合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其重点提出了要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对政府受托责任进行了强调,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资产类科目的设置更加强调价值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类科目的数量增加到了6个,会计科目的设置更加明细,有利于对单位资产价值以及完整性进行全面的呈现,并能够反映出单位资产管理与应用的实际状况,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用于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新会计制度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将财政资金与其他类型的资金分开进行核算管理。其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将旧制度中“结余分配”这一项删除了,并有针对性的设置了新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等核算科目。这种调整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不同类型的资金进行分类核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单位的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最后,新制度在收入类科目中加强了对单位采购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收入类科目中删除了“拨入专款”这一科目,并将采购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采购资金将不再经由事业单位的账户中进行收支。

1.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报告及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对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可以发现,两部制度在对会计报告体系的设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旧会计制度仅仅简单说明了会计报表的构成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等,其并没有达到会计报告的水平。而新的会计制度中不仅明确规定了会计报表的构成,还丰富了会计报表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及附表。最重要的是,新会计制度着重强调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和突破。另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核算目的的侧重点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仅仅是作为上级单位及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与监督的依据;而新会计制度则着重强调了财务报告的重要地位,并对其组成内容进行了重点说明。新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报告要能够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及各项运营成果。从这一调整中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不仅强调会计报表要满足事业单位自身及上级部门的需求,还要服务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报表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1.4修改了会计报表的结构,提升财务数据参考价值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结构做出了较大调整,其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并结合了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实际,会计报表的结构进一步向企业会计靠拢。资产负债表的报表结构由原来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这五大类,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三大类。收入、支出两大类科目核算的内容,由原先的在每月资产负债表上直接反映,年终决算时结转的方式,调整为每个月月末结余,年终决算时再按照规定结转。更真实地反映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成果,增强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这在促进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更高效地承担其公益服务职责,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以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财政管理方面,无疑有着非常大的潜在作用。

2对新制度创新应用的分析

2.1加紧对新制度的适应与学习

由于旧制度运行时间较长,事业单位在刚开始更新制度时会出现不适应或者处理效率低下,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新制度的精髓,并按新制度的要求逐步上手。对于新增的项目,事业单位应拨出人员来专门负责学习,把新制度的创新亮点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事业单位所发生的各项罚款收入、收费等要缴入国库或财政非税收入专户,并按新设置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这次的制度更替不是简单的小改小动,而是一次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变革,事业单位会计科的人员应该对此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对新制度进行探索。

2.2抓住机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在这次变革中应该抓住机遇,摒弃以往在财政管理上的陋习或不良作风,对财政人员的培训是必需的,事业单位应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与交流如何开展新制度的工作,并把新旧制度做一个比较,以便对下一层的人员操作或相关业务进行指导。此外,无论是监管还是审核,事业单位都应该有更严谨的作为,新制度为其规范管理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新制度推行的各项举措,无不是促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及管理水平提高的良好辅助手段,详细充分的报告项目也更利于监管与参考。

2.3新制度促使事业单位参与市场活动

由于受到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直处于比较独立的地位,其主要扮演管理者的角色,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程度也不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其服务职能也得到了全面的发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因此,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一定要认清形势,对市场经济的动态时刻关注把握,从而将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更好地与市场经济活动相结合,提升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现了我国在会计领域适应时势、大胆创新的特点,直观地反映了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并指出了会计制度持续革新的前进方向。在执行该制度的过程中,要求规范其体系,熟悉其变化,并从中探讨出对事业单位财务业务的开拓指导,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领域的一大飞跃,但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实行时能否真正满足到改革的实际要求,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作者:周丽单位:邓州市彭桥镇文化服务中心

第二篇

一、固定资产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地位

(1)房屋及构筑物,区别于旧制度的房屋和建筑物,范围上显得更为广泛。(2)通用设备类,区别于旧制度的一般设备,使得其显得更为专业化。(3)图书与档案类归集在一起,丰富了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图书类别的内容。(4)(第四类内容无变化,不列举)(5)专用设备,亦是没有变化。(6)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区别了旧制度下的其他固定资产,如此就具体到了事业单位的实务中。这样分类也充分考虑了固定资产在实务之中的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显得更为贴近实务。再者,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确认方面也做出了调整。这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关于接受捐赠以及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的处理的具体规定发生了变化。其二,对盘盈固定资产的相关变化处理体现在:“对于没有相关凭证以及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固定资产,需要按照其相应的名义金额入账。”最后,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的变化。折旧作为新制度的创新引入,势必会改变以往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的习惯。因此,固定资产折旧的引入,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最大的变化之一,其也会对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制度关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调整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创新的举措在于引进了资产的折旧和摊销会计处理方式

新制度下固定资产创新的举措在于引进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折旧和摊销会计处理方式。如此,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跟市场经济融合度就显得更高,更为合理。旧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主要从事业单位的支出科目来处理,直接冲减事业单位的相关非流动性资产基金。引入折旧不但使得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管理得到了兼顾,同时也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显得科学而真实,如此就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对固定资产处置的改进和完善

在旧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处置往往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流程,尤其是在事业单位中,这一过程复杂程度更高,各种手续也是应接不暇,同时,还要计算出在这一处置过程中所发生的合理费用和收入,譬如运输费用以及税费、获保收入以及残值收入等等,最后方能结转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此繁冗的手续必然会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产生不良的影响,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严重滞后。为此,在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借鉴了优秀企业的做法,引入了“待处理资产损益”的会计核算科目。待固定资产按照要求进行处置之后,再将“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的明细按照制度的要求分别用“非流动资产基金”以及“应缴国库款”等会计科目来核算。相比之下,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置方法就避免了以往无法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净值的弊端。

三、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相关会计

核算科目的调整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的方式有出售、无偿调出、捐赠以及盘亏、报废和损毁。根据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明细科目:“待处置资产损益”、“非流动资产基金”和“应缴国库款”、“固定资产清理”。首先,对于“待处置资产损益”会计核算科目的运用主要在于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待处理资产损益”会计科目。在实务中,这样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这种损益处理类科目账户具有暂时性,便于事业单位对相关的资产挂账处理,当其达到一定条件时才进行相应的账户结转。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方式中的出售、无偿调出、捐赠以及盘亏和报废、损毁等都在该账户下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在实务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固定资产的盘点属于事业单位正常的资产清查活动,应当区别于盘亏行为。其次,关于“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新制度虽然取得了会计核算较大的进步,但是其并没有明确的将盈利性和非盈利性质划分开来,在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处置时,容易使会计工作人员造成会计核算上的失误。所以可以参照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来处理,即增设“国定资产清理”。同时,对于盘点的固定资产则是通过“待处置资产损益”的会计科目来核算。使用“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来对处置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的步骤应当包括:第一,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去相关的“折旧”之后,把余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第二,进一步将处置过程之中发生的相关收入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第三,针对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支出的会计处理是借方记在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之中。待所有的会计处理完成后,对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进行结转即可。注意,如果贷方出现余额,则将其转入“应缴国库款”的会计科目之中。再次,对于“非流动资产基金”会计科目的核算。本科目中,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发生减少的则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反之,固定资产增加的则是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因此,在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当把本会计科目进行冲销。新制度具体规定如下: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进行对外投资时,资产价值发生变动的,应该就资产变动的实际情况分别对长期投资以及固定资产价值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遇到无法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是否升值或者贬值的特别情况,在对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在本科目下增设“长期投资损益”科目,以此来核算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的损益变动情况。即单位发生以固定资产投资时,借方科目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相应的贷方则“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最后,关于“应缴国库款”会计科目。本科目适用的是事业单位应当缴入国库的款项,实际上属于负债类科目。在新制度的规定下,事业单位在对实际应缴入国库款项进行会计核算时,借方记相应的科目,贷方则是“应缴国库科”。新制度较为详细的规定了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取得应缴国库款的收入的会计核算。即发生此类会计活动时,借方发生科目为“待处理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贷方则是“应缴国库款”。当单位发生上交该款项时,则借方记“应缴国库款”,贷方记“银行存款”的明细会计科目。

作者:蔡秀媚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七六一台

第三篇

预算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活动的起点,更是事业单位运行和各项经济活动持续开展的基础。预算管理工作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的具体表现,有利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也能够对国家财政资金是否有效使用进行监督。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够反映国有资产的动态变化情况,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监督检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的决算编制基础,事业单位的决算代表了其预算执行情况。因此,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预算一经审批必须严格执行。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预算编制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收入来源在原先基础上对收入科目作了细化工作,设置了事业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等几类,同时也根据支出去向对事业单位相应的支出科目做了改动,设置了事业支出等几类,其中对事业支出又进行了细化,新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

(二)预算执行

针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把预算资金作为核算对象,事业单位资金核算的规范性要遵循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原制度中事业单位基础建设资金要独立建账核算,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础建设资金和其他资金编入部门预算。新制度的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信息有更高要求,不但需要预算会计的收支信息,还需要提供事业单位资产时点信息,因此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变得更加严格。

(三)预算监督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预算监督工作需要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三个部分的作用影响,预算监督工作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必须改变重核算轻管理的理念,必须加强事业单位人员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预算监督不仅包含财政等部门的外部监督,同时也要严格内部监督。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财务体系能够为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基础和保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层次进行重新划分和界定,对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补充与完善并将财政补助收支表这一新内容纳入到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这就能够体现出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又有助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能够全面了解事业单位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年度预算收支安排,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在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时提供详细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特别强调了关注报表附注的披露情况,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更完整更有用的相关会计信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收支和结余等会计科目上进行详细的设置,并且对会计核算的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重点区分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与非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对于来源不同的资金相应的使用状况,这就有利于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对来源不同的资金分别进行相应的预算编制,以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特别是设置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及结余这一会计科目和相关会计核算说明,这就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通过会计账户来进行准确的记录,有助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保证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能够有效使用。此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把可分配结余和不可分配结余加以区分,这一做法符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关于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能够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资金的范围分清界限,能够更好地控制事业单位相关经费的支出情况。事业单位对不同类别的支出加以划分能够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更加合理地安排相关的经费支出,以加强控制事业单位相关开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了对事业单位资产的核算工作,对事业单位资产的入账价值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相关规定,使事业单位资产的实体与价值相一致,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能够充分考虑新增固定资产对于整个年度预算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则进行摊销,事业单位通过累计折旧和摊销的工作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损耗情况,能够公允的反映事业单位占用资产情况的价值,以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需要。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意识

无论何种政策的实施和发挥,其重中之重都在于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推动单位自身发展并且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综合意义。参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体不仅包含财务部门,也应该包含其他相关部门,因为预算管理工作是对事业单位全部资金的合理整合和优化配置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应该按实际情况分析单位现状,对支出项目进行重点的分析与考察,统筹安排预算。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预算培训,从思想上、业务水平上等各个方面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理念能够落实到位,使事业单位人员能够接受并自觉执行。

(二)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事业单位应该重点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相关工作,进行充分细致的分析研究和论证,将所有指标包括综合性的和定量的指标加以详细确定。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遵守有重点和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制定出既可行性强又适用于事业单位自身的预算管理方案。大力推行零基预算的方法,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通常使用的是传统的基数预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漏洞,零基预算能够对各种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全面综合的考虑,客观上根据业务种类和人员的需要,确定出事业单位的预算经费水平,这样能够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提高效率。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考核

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工作,规范与约束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做到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相关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以避免事业单位资金的盲目使用。此外,还应该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水平。结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估体系,切实贯彻执行,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也能够通过绩效评估体系来检验事业单位内部所用预算编制方法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如果预算与实际费用之间的偏差较大,那就应该考虑对预算编制和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

作者:王保军单位:河南省医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