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2-01 11:02:56

导语: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生产到经营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有的公司有比较强的预见性,及时发现了会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不断的进行改善,想要借助于管理会计、发展会计的管理体系的建立来解决上面提到的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适时的为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帮助。(一)财务共享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所谓财务共享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主要就是企业以自己的财务业务处理作为基础,为公司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的较为高效的管理模式。此项服务对于企业办事效率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进行企业运作成本的降低。随着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财务流程也趋向一体化,公司的基层人员得到优化配置,直接替代了以前基础性的业务。作为财务共享时代的财务人员,需要以财务共享技术作为指导,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沟通能力的提高。我国的财务共享服务还处于蓬勃发展当中,如此重要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技术方面的支持。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不同,前者主要是借助于对企业数据的分析为企业内部的决策主体服务,而且非常方便。管理会计属于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对未来的预测,也关系着当下的数据分析。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会计中进行应用,有助于管理会计更好的发展。(二)财务共享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财务共享服务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共享性强、准确性高,而且非常的透明化。这些特征促使财务共享与管理会计信息化更好的融合。管理会计在信息化技术的背景下,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主要就是广泛性和信息的多元化。

二、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愈加的广泛,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当中。会计信息化又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很多企业内部没有足够的认识。企业的决策者对于财会人员的工作一般只是关注工作的结果,不太重视工作的过程,所以企业会重点研发会计电算化,但是却忽略了会计信息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思路。(二)现有的构建基础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上起步比较晚,同时企业对于这方面的认识没有得到提升,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的配备都没有及时跟上,现行的业务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先进技术,因此影响了有效增益的能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企业进行了新型设备和技术工具的购买,但是这些设备和技术却并没有被及时地应用到工作流程当中,即使被使用了,也基本都是较为形式化的,为了用而用,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没有很好地进行效能的转化。与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相比较,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更迟缓了,管理会计原本就是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的新兴工具,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和高效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即使在那些规模型的企业当中,其整体的管理模块中体现得也不是很明显,管理会计的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资源没有得到优化调动,没有形成高效的财会管理模式,那些在这个方面还没有认知的企业就更是形同虚设了。(三)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模块没有得到整合和应用。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当中,管理模块比较多,但是都是较为单一的,比如预算、供应链、生产成本、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块。这些单一的模块结构特性明显,既简单又烦,可以从基层和基础性工作出发,不断的进行完善。管理会计工作却不是单一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要突出整体性,这就要将各个单一的模块进行整合和衔接,然后再应用,基础模块还是比较容易进行建立的,使用也方便,但是缺点就是不能与会计工作形成统一性,没有有效的进行结合,虽然在个别的方面实现了所谓的信息化,但是毕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一体化平台,不能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流程相协调,所以可观的规模效应、期待中的效率是不会出现在初级的运行环境当中的。(四)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现有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会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现如今,我国的会计人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人才需求的标准当中,实际操作的能力虽然很丰富,但是对于新兴的理论知识却了解不多,计算机操作和软件操作的能力不强。很多企业也不太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很少组织员工进行会计信息化的培训和学习,财会人员本身又比较忙,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信息化技术进行系统的了解,更不用说去进行实际的操作了。因此,财会工作人员知识层面单一、信息化工作技能不强、操作技能单一的现状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的速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三、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企业要有正确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总体的发展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每一项管理和发展上的变革,都需要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更要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以企业现有的先进技术为依托。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就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改革,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需要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要有科学的管理会计理念和信息化管理理念,这是财务共享中心发挥成效的关键。企业内部应该经常组织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断的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二)进行企业财务机制和管理岗位的优化,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企业财务人员能力的转化,核算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了,需要培养管理型人才。企业文化的构成当中,财务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标准,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每一个系统进行规范,不断完善。企业在相关方面的管理岗位也要加强监督,进一步优化升级,这样才能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的需要。此外,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修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人才,企业也需要对这方面的人才加以重视,要进行重点的培养和选拔。企业还需要对管理会计的岗位进行明确,要制定相应的完善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员工进行学习和自我的技能提升。(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球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不断的发展,新兴的技术和理念不断的被提出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路线的调整快速便捷,投放和应用的效果明显。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共享体系之下,大数据是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持,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大数据的应用。管理会计中进行大数据的应用主要需要涉及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据处理平台的引进问题。财务的共享服务构造的环境当中,管理会计在开展工作当中需要全面的分析不同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将得到的最为真实的决策数据提供给企业的决策者。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平台的引进,此类平台的框架结构主要就是分布式系统,对于超大数据流都能够进行计算和储存。这样的数据平台能够帮助管理会计进行信息的储存和管理,有效地实施会计信息化。另一个方面就是管理会计数据的深度挖掘问题。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得以实现,涉及到的信息流是非常多的,信息流当中的每一类数据都有着相互的使用关系。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挖掘技术,能够深度挖掘管理会计数据的相关信息,比如目标信息、时间信息等。加强云计算的应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构建同样需要云计算的支持。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实现过程中应用到的云计算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SaaS模式、LaaS模式和PaaS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供应商向服务器集群软件之后,企业的管理会计结合需要下载相关软件,软件的使用可以使用也可以是购买。企业管理会计在使用这一模式的时候有充分的自主权,受到的时空限制少,工作效率高。第二种模式主要是管理硬件资源,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要以基础设施服务为基础,第二种模式是将涉及到的核心内容存储在一个虚拟的平台,管理会计在这其中进行合适的服务器的选择,然后进行资源的搜索,接着储存数据,最后分析计算,从而形成详细的财务数据表。最后一种模式是第一种模式发展而来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模式将云计算平台当成服务,剩下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四)不断完善和升级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防护。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财务共享本身就有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共享平台上运行的信息和数据如何才能保证其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平台能够长久平稳运行的关键和前提。财务共享平台在大数据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建立的,主要就是完成对企业财务工作的支持,平台运行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相应的条件,但是这也使得平台的相关环节很容易被利用和破坏,所以需要从安全性角度加强整合系统的安全性。一方面加强工作人员登录访问数据的权限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管理技术的应用,最后就是做好风险识别,做好监控和防范。

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需要进行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是在此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为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信息化系统得到构建,需要在专业人才、系统软硬件配置、操作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使得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切实的加强。

参考文献:

[1]胡悦.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1).218-219

[2]孙霄.基于财务共享对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9.(07).163-164

[3]刘雄.探讨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8(20):124-126

作者:秦玉隽 单位: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