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运用

时间:2022-01-26 10:34:45

导语:战略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战略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运用

摘要: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多样化,致使事业单位必须深化改革,从创新中谋求发展。文章就事业单位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事业单位现行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事业单位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益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作为“我国现行国家治理事业实践体制环境之下的基础性服务单位”的事业单位,其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形势下,从2002年至今,财政局颁发了一系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倡导企业和事业单位把先进的管理会计学科知识运用到日常经营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学者们较多关注企、事业单位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开展工作,而较少研究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本文旨在探讨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一、事业单位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

(一)战略管理会计具有一定先进性。战略管理会计融合了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的学科知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据财会2017〔24〕号文第二条所示,“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管理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在1981年,由英国的西蒙教授提出,是企业在关注内、外部各因素的前提下,以战略视角对收集到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审视分析,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其长远健康发展。西方的战略管理会计来源于实践,最早由会计实务学家提出,这也说明通过有效的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能促使企业具备现代化的管理能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有利于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二)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同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具有一致性。财政部于2012年2月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指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这一阐述既体现了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不仅要保障本单位健康发展,又要符合对上级领导机构管理的需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同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具有一致性。(三)事业单位已具备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随着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特殊作用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样性,也让事业单位不断转变管理思维。首先,很多事业单位开始重视战略规划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对本单位都制定了明确的长、中、短期战略规划。其次,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架构,形成了会计内控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此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着眼于单位战略目标,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来进行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并加强对员工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培养。因此,事业单位具备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

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会计风险控制和审计监管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存使用,成本费用支出以及业务运作等,都离不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风险控制和审计监管制度控制制度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很多风险。一方面,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内部控制环节中,因职能部门同财务部门沟通不畅,对会计政策标准把握不清,再加上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清,极易造成内部控制标准出现偏差,导致无效授权或该授权不授权。这样就会使本来是为了分散风险的前置审批制度,反而把风险都集中在处于业务链最后环节的财务部门。极易造成资产管理使用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单位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有一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未进行有效的监督。权力集中在某一个职能部门或某几个管理人员手中,不利于控制会计风险。此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审计监督大多由上级部门或其他第三方机构进行,对单位内部信息的缺失,使监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事业单位能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思维,构建以战略统筹为核心的会计风控和审计管理制度,则能确保资产保管的安全性,费用支出的经济性,单位运营的高效性。(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本应是开展财务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多数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机制不健全,减低了财务工作效率。首先,预算编制缺乏标准,主观性极强。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要求上报预算数据的时间有时要早于业务部门任务计划书完成的时间。预算编制人员只能凭经验估算填制预算表。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失去了原有的功效,也影响了后续预算执行工作的开展。其次,预算执行缺乏可操作性。在设定预算执行目标时,前期预算编制时缺少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中期在具体执行时又无法获取相关业务环境和业务流程的信息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管理人员对本单位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也就无法做到全面了解。预算执行也就没有执行效率可谈。最后,预算考核形同虚设。预算编制的不可操作性,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因设定目标宽泛,缺乏细节和具体事项的监控管理,最终导致预算制度成了一纸空谈。而站在单位战略管理会计角度上,制订相应的财务预算计划、预算执行操作指引,预算考核指标,则会避免产生上述问题。(三)现行会计管理制度,限制了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素质的提升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工作仍以传统的记账工作为主,因此要求财务人员掌握最基本的会计知识即可,而对其他经济管理、法律类专业知识则没有太多要求。人员专业素质的缺失会影响单位运营效率,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同企业谈判争取科研项目经费时,因本单位合同审批人员不了解合同法和税法的相关知识,无法合理预估成本和税费负担,无形中造成了科研收入的损失。而实行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则会促使财务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自觉提升专业素养,立足全局,通力合作,更好地为单位创造价值。

三、事业单位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措施

(一)培养会计人员战略意识,实现角色转换。根据佟成生教授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53%的财务专业人士认为自己所在的财务部具有清晰准确的战略地位,其中只有41%的财务专业人员表示自己非常清楚地了解企业使命、长期和短期战略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仍将自己的工作目标简单的定义为账务核算,填制凭证报表,合规操作,少出差错。事业单位应努力帮助会计人员转变思维,培养战略意识,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经济、管理和法规知识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最终使会计人员实现从账务服务人员变为单位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转变。(二)构建专门的战略管理会计部门,完善预算、风控、监管机制。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体系和风控监管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职能部门责任划分不清晰,预算目标不明确,部门间沟通渠道不畅通。事业单位可以尝试组建战略管理会计部门用于确保单位上述管理机制发挥良好的功效。该职能部门应遵循战略管理“三个原则”(目标可行原则、资源匹配原则、责任落实原则),立足“三项战略”(即职能部门战略、业务流程战略和单位总体战略),健全“三种机制”(预算机制、财务风控机制、审计监督机制),最终实现预算执行、业务运营、绩效考核闭环优化体系,为事业单位的经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荣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7(19)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委员会.2016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6

[3]佟成生,李扣庆,钱毓益,王智烜.《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管理会计要素的调查证据[J].财政研究,2017(5)

[4]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梁淑屏.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会计研究,2014(9)

[5]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2016[6]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2017

[7]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4

作者:张凌 王勇 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